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华里引水枢纽位于新疆库山河出山口附近,工程投入运行使用后,不断出现枢纽处泥沙淤积、干渠引水含沙量逐年增加,枢纽引水防沙功能逐渐减弱等问题。本文根据木华里引水枢纽近20年的运行情况,从水文、气象、洪水、泥沙特性等方面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上游泥沙淤积状况,对枢纽泥沙冲淤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到该枢纽泥沙冲淤变化分为主河槽摆动、江心洲形成和江心洲消亡三个阶段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针对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上游泥沙淤积状况,对枢纽泥沙冲淤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到该枢纽泥沙冲淤变化分为主河槽摆动、江心洲形成和江心洲消亡 三个阶段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喀群引水枢纽工程设计中的布置形式、东岸引水防沙、各建筑物流量确定、泥沙、磨蚀等问题。并分析了它的适用条件和在运用中取得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弯堰式引水枢纽及防沙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低水头引水枢纽泥沙问题的严重性及费尔干式引水枢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供多沙河流上采用的弯堰式引水枢纽,并通过试验证明其防沙效果极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新疆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倒流式引水枢纽”,它是根据低坝下游壅水倒流入廊道的原理达到引水防沙目的的。针对费尔干式引水枢纽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倒流式引水枢纽系统的布置型式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提孜那甫河道含沙量高、枢纽所在河段河曲发育等特点,枢纽设计确定了"利用河势,稳定主槽"的指导思想,依据水沙运动理论和当地实际条件选择枢纽位置,并采用一岸集中引水、另一岸用过河涵洞输水的布置方案。枢纽工程自1997年通水以来,运行安全,取水防沙效果良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多泥沙游荡性河道上引水枢纽工程的一个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新疆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倒流式引水枢纽”,它是根据低坝下游壅水倒流入郎道的原理达到引水防沙目的的,针对费尔干式引水枢纽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倒流式引水枢纽系统的布置型式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引黄灌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改变,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着新的形势。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前后下游河道水沙和边界条件的变化,研究了下游引黄灌区在新条件下所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研究表明,小浪底枢纽建成后有利于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在水库蓄水拦沙初期,下游灌区引水中的泥沙含量大幅降低,灌区引沙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下游河道来沙量减少,造成边界条件改变,有可能引起灌区引水条件恶化和粗沙入渠加剧淤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运行的观测,引水沉沙的季节变化,水流含沙量在渠道中的运行情况及泥沙淤积的沿程分布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了水沙运行的基本规律。灌区引水、引沙量、条渠泥沙淤积量随季节的不同变化较大;条渠拦沙作用是随着清淤年初期到清淤年末期逐渐减弱的,其进口与出口含沙量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条渠内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溯源淤积。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尔羌河大寨渠口中游河段床岸组成物质为粉细沙,其抗水流冲刷能力低下、河岸相对不稳定,该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河槽摆动频繁、河道具有较强的游荡性,这种河段修建两岸引水枢纽的自然条件较差、尚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采用动床、全沙、变态河工模型,进行了“一”字型拦河闸、闸堰结合及闸坝结合三个枢纽总体布置方案及十几次的修改试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此河段可以修建渠首,只要闸前整治段宽度与河流稳定宽度相匹配、对大洪水的处理采用适宜的第二泄洪通道以适应丰枯比较大的新疆河流特点等,渠首的引水防沙问题可以得到保证,枢纽能够安全有效运行。研究成果为枢纽的建设、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柯坪阿恰引水枢纽工程位于柯坪县阿恰乡境内以西5km处的麻孜艾肯河上。灌区原有灌溉面积2.7万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自1971年阿恰水库失事以后,全靠在河上临时堵坝引水灌溉,每年洪水期临时坝被冲毁5~6次,防洪赞用19万元,仍无法保证正常灌溉引水,致使大片耕地荒废。到1984年灌溉面积已减少到1.5万亩,大大影响和限制了阿恰灌区的农业发展。引水枢纽工程运行后,达到了设计标准,每年节省防洪投资19万元。扩大耕地面积0.5万亩,结束了阿恰乡十多年来,年年堵坝引  相似文献   

13.
研究运用涪江武都引水枢纽段1984-2010年的年径流量和月径流量资料分析流域径流量变化规律,并结合2005-2010年武引灌区实际引水情况分析流域径流量变化对灌区引水的影响。根据研究,涪江武都引水枢纽段具有年径流量线性下降、年代际平均径流量下降、年径流量丰枯波动等特征,而未来灌区需水总量将大幅增加,将对灌区引水总量产生影响;涪江发生枯水的月份与灌区灌溉用水时间的吻合,加剧了灌区供用水的矛盾,将对灌区引水时间产生影响。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径流量的变化,使武都引水工程更好地为灌区工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巴东新城引水工程中取水枢纽工程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应用决策树对几组治理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整治方案,从而针对山溪河流取水枢纽泄洪能力不足的状况,总结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引水渠是一种常见的河道分流形式,由于主河道与引水渠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夹角,水流从分汊前主河道流入引水渠时必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其结果是有利于较多较粗的泥沙分入引水渠,导致渠道口门产生较为严重的淤积现象,而渠道口门淤积问题是决定引水工程是否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沙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下引江济汉工程引水渠道口门泥沙淤积厚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糙率对口门淤积厚度的影响情况,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水流运动规律相吻合,可以为渠道引水防沙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1 工程概况 天楼地枕水电站是长江一级支流清江干流上的一座中型引水式电站(以下简称天电),由恩施州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1993年建成投产,现已运行8年多。电站取水坝控制来水面积1906 km~2,最大取水流量56.0m~3/s,右岸6. 45 km引水渠道引水至车坝发电,渠道设计引用流量42.0m~3/s,发电流量38.56m~3/s,设计水头 80.2 m,装机容量 2.52 MW,多年平均发电量1.34亿 kWh。  相似文献   

17.
1 基本情况阿卡尔引水枢纽工程位于八十三团以南38km的阿卡尔河上,海拔1200~1300m。该河年径流量1.3亿m~3。阿卡尔引水枢纽工程老渠首于1965年建成,由于泥沙淤积,引水困难,严重影响生产。八十三团于1970年对  相似文献   

18.
梯级引水工程水位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引水工程整个系统在进入稳态运行后,在各站的抽水流量或首级站进口水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做出运行决策,调整各梯级站间的水位,达到整个系统总能耗最小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大型引水工程各梯级站水位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解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电站沉沙池按常规大都布置在枢纽首部,由于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可对沉沙池的布置位置及结构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对结构安全、功能实现及经济性的综合比较,验证沉沙池布置在引水隧洞末端的可行性,经水力计算后能满足工程布置需要,同时兼做压力前池,运行条件更为合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沉沙池功能。  相似文献   

20.
凯乐塔电站受枢纽总体布置及实际地形条件的约束,引水口上游建筑物边界形成一个环状区域。来流受边界条件的影响,在电站右侧进水口前形成吸气漩涡。经过综合分析和多组试验研究,采取优化胸墙结构并设置消涡墩组合方案,消除了进口前的吸气漩涡。方案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