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嗡嗡嗡……,正在书房里专心学习的小轩被一阵难听的嗡嗡声扰得心烦意乱。他走出书房,客厅里的声音听起来更大!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走出去,他发现外面的嗡嗡声明显比家里要小得多。奇怪!  相似文献   

2.
《百姓》2009,(7):34-35
陈奕迅永远听不够。去年他的声音犹在耳边,今年夏天,他又来了。他永远是搞笑的、鬼马的,每一次都把观众逗到捧腹不止。这一次,谁知道他又耍什么宝?继续穿着婚纱上舞台,又或者蹦蹦跳跳不停歇?  相似文献   

3.
我有个高中同学,现是某村的村委主任。春节回家和他闲聊,他感慨想考公务员但没文凭。这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因为有时候下乡采访,我也常听到一些村干部对自己身份感慨的声音:说自个是官吧,不在公务员行列;说是农民吧,又做着官的事。其实,农村干部这种对自我角色定位的困惑或者说缺少工作热情的现象,在全国不是个例。  相似文献   

4.
曾工的执着     
刘洋 《北京农业》2013,(19):30-31
从事农机监理工作33载的曾祥华,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奋斗在安全生产的第一线。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与引领着年轻的农机监理员们,为广大农机手提供优质服务。由于农机检修技术精湛,熟悉的人都称他为"曾工程师",简称"曾工"。这不,又到了"三夏"大忙时节,就让我们看看他在忙些什么。"主人、主人来电话了、主人来电话了、主人来电话了",越来越急促的电话声音,把在单位值班的曾工从睡梦中吵醒。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黑色警戒     
警长压低了声音。“电脑根本没有记录,缪警官。”他好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在大人面前认错一样。“系统有五分钟左右的瘫痪时间,刚好是案发前后。”  相似文献   

6.
在石门县3973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67.48万亩耕地的田间地头,一副农民熟悉的面孔,一个农民熟悉的声音,传授粮油生产技术、创办粮油高产示范片、主持粮油高产创建竞赛、开展引种示范……。用他的不懈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实现他“大地的丰收”梦。  相似文献   

7.
反映瑞金市云石山乡田心村党支部书记梁念荣的典型报道《青山为他作证》在本刊1998年第16期上公开发表后,反响很大。不少人来信来电要求探求一下梁念荣的内心世界和他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实质。今年3月底,记者再次来到田心村,就梁念荣的事迹倾听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林永基 《农业考古》2003,(4):243-245
“茶叶事业是我的生命”,现年94岁的张天福对登门造访的记者开宗明义。他临近期颐之年,仍是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声音宏亮,思维清晰,精神瞿烁,令记者惊羡。  相似文献   

9.
生活 《新农村》2007,(3):43-43
那天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在乡下的村庄里,一个叫“兵”的四岁男孩和一群孩子在三层楼的楼顶玩“摸瞎”的游戏,轮到兵摸别人他高兴地用黑布蒙上了眼睛。兵听到一个喊他的声音,他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摸去,结果,还没来得及喊一声,就从楼顶摔了下去,当场不省人事。很快,他被送到医院  相似文献   

10.
他每天中午睡觉必须抱着网球拍才能入睡,以前晚上睡觉也抱,后来拍子掉在地上的声音总是把他太太吵醒,最终不得不在晚上跟球拍分居。  相似文献   

11.
连线张海超,他的声音有些嘶哑,有气无力,和他断断续续的通话中,终于知道他做出开胸验肺这一决定是如此的艰难和无奈。  相似文献   

12.
成方 《当代农业》2014,(10):20-21
近日.笔者来到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靛水街道长岩村3组吴明昌的豪猪养殖场时,他正忙着冲刷圈舍.一只只身披“铠甲利箭”的豪猪.嘴里不时发出“噗噗”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电话     
刘杰军 《百姓》2005,(7):63
喧闹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顺手拿起话筒. "亲爱的,我好想你."耳畔传来娇滴滴的声音. "我也是." "你在做什么呀?" "我在等你的电话."他环顾四周,那些高谈阔论的同事们没有留意到他正沉浸在爱河中.  相似文献   

14.
通常,要在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种子中准确地找出藏有害虫幼虫的颗粒,犹如大海捞针。然而,法国科研人员新近发明一种害虫幼虫声音探测器却将筛选虫蛀种子的工作变得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5.
一个年轻人,因为贫穷没有读多少书,他来到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发现城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就在年轻人决定离开城市的时候,忽然想到给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中抱怨了命运的不公,希望能借一些钱给他,他会先上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承接上一期的内容,如果说,“模拟3D全景声像”技术将声音从x、y轴的平面上升到了z轴的三维空间,那么,基于波长合成技术的3D空间声音系统,将在“模拟3D全景声像”技术上更进一步,还原最为真实、自然的“三维全息声音”,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广袤的大森林里,一个小伙子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棵古老的大树边躺下休息。就在他快要睡着的时候,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快醒过来,不然你就会长眠这里。"小伙子非常害怕,想知道声音来自哪里,可是四周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不要怕,也不要慌,我带你出去。"这次年轻人明白了是谁在说话,就是他倚靠的大树。最后大树让年轻人坐在自己的根上,把他送出了森林。这个剧情是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在传说故事或者科  相似文献   

18.
信任的力量     
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而他的同事,个个都干出了成绩。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在总经理办公室,他惭愧地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总的宽容让年轻人很感动。他想,总应该做出一两件像样的事来再走。于是,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多了一些冷静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五·一"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了一位陌生男子的电话。他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十分悲凉:"五年来,我一直供她读书生活,帮她找工作,甚至为她欠下了一屁股债。可是当我为她付出一切后,她却背叛了我。"听后,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伤心的男人。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他则把自己人生的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在他深深眷恋着的土地上。他,就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副局长、农艺师彭作铭。 1981年,彭作铭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酉阳自治县农业局工作。作为农民的儿子,“让父老乡亲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心愿。 1987年,他自愿要求到该县董河乡工作。当时,偏僻的山区农民对“两杂”良种认识不足,不愿种植,他走村串户把种子送到农民手里,与农民同吃同住,苦口婆心做工作,手把手教技术,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董河乡当年推广“两杂”良种喜获丰收,平均增产 20%以上。在董河乡工作 3年间,他推广了水稻模式栽培等 1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创下了水稻亩产 728.6公斤的当时全县高产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