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镇建没涉及到一部分村镇建筑、环境建筑,不管是环境还是建筑都跟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建筑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早期人类为了遮风避雨,尽量利用原始的天然资源,采用原始的方法制造建筑,如草木房子、窑洞、树洞、土木结构房子等。这些简易建筑虽然不具备居住的舒适性,但对自然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进入秦砖汉瓦时代,人类为了居住生产建筑材料.对地球表面产生“痕迹”。现代建筑文明,使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痕迹”愈加明娃,乃至无法消除,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树木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地球的生态平衡息息相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把人类从野蛮引向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用树必须种树的道理,因此有了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健康     
在这个共同的地球生活,我们不能回避自然和环境、生活和技术。我们生活是因为环境的美。一方面,我们依靠自己不断改善环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根据目前的探索,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人类所有智能文明都建立于地球体系,所以环境对我们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总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自然实体和天然条件,可以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环境问题也就出现了。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递过程。环境造就和哺育了人类,人类的活动也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改变并影响着环境。随着每一次人类质的飞跃,都从不同方面改变着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使人类一次次地从与环境和谐相处到不和谐,再从不和谐到和谐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演递过程 早期人类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平原上,在人类居住地以外,总有未知的土地,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成千上…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作为追求物质目标的理性程序和有效手段,极大满足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同时人类也经受着自然对其肆意妄为行为的反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达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永续协调,技术理性视阈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辐射是带来死亡,还是拯救人类?一方面,人们谈论着,在能源缺乏的地球上,核动力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原子能被说成是能的"海洋",它能生产食物,给工业提供燃料,回收珍贵的矿物,满足我们的生活要求,为人类的文明带来蓬勃的生机。但同时,辐射也带来噩梦。人们往往会想起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和三里岛上核电站的阴森可怕的烟囱群。危险的原子能辐射散布着白血病和癌症的瘟疫,损害细胞的基因,产生畸形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发展的文化成果,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朴素生态思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历史的检视,不仅有利于准确认识传统生态观,检视其不足,而且有利于理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流淌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参与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繁衍生息,与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呈爆炸式膨胀,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打破了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能源,使得地球形成以来储备的能量消耗殆尽。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益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窄气污染,臭氧空洞,水土流失,森林锐减……人类在为地球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正在破坏着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无数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环保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地球上的生存者,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0.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严峻的能源形势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经科学测算,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等),仅能支撑300年的大规模开采就将面临枯竭。人们终于认识到,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是无限的。未雨绸缪,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人类对能源的依赖和获取正面临着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个人都见到过熟悉的月球,但是所有地球上的人类永远只能见到这一半月球,谁也没有看到过另外一半的月球。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天体,是一个蔚蓝色的美妙的天体。地球和月球比起来,差别很大,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也可以说相当于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总合,所以月球看起来很小,其实还是非常庞大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8万公里。从1958年以来,全世界发射了多枚探测器去探测月球。人类前期发射了108枚探测器,但是成功的只有52枚,不到一半。人类实现了6次载人登月,全是美国人实现的,另外。还有3次前苏联不载人的登月取样。目前一共从月球取回了382公斤的样品。另外,我们人类还获得了26块从月球上自动掉到地球上、被人找到的26块月球的岩石,中国南极探险队在南极找到了将近1万块天上落下来的石头,其中有一块是月球上掉下来的,有两块是火星上掉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繁衍,首先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的问题。20世纪中、后期,全球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全球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然机越来越紧迫,现在的以高成本、高污染换取高产量的农业模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人类不得不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农业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生态农业文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及其副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农业问题理所当然地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也自然成为经济生活中最基础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关怀着人类的现在,而且关怀着人类的未来。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是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人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力量。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倡导绿色文明,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设绿色家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剖析,指出人类应由传统工业文明走向新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加强湿地保护,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我国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二是加快建立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湿地保护的制度安排;三是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共同发展;五是加强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湿地保护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不仅是城市生态统处于一种稳定成熟的状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人类文明、文化程度的一种美好境界,如同城市的出现代表了人类明的进步一样,生态城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标志。阐述了波密县的基本概况,并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性危机”反思的的必然选择,是理智的人类做出的理智的选择。同时,生态文明与当前我国的三大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