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养分指数”为依据对新栽麻和成龄麻苗期、封行期进行植株养分平衡营养诊断,结果表明,各时期养分元素障碍因子对产量与品质的限制程度依次为(1)苗期新栽麻B>Fe>Cu>S,成龄麻N>B>P>Fe>Cu>S;(2)封行期基础肥力较好的土壤上新栽麻Mg,B>Zn>K>Ca,成龄麻Mg,B>Zn>N,P>K>Ca;基础肥力较差的土壤上新栽麻与成龄麻Mg,B>Zn>N,P>K>Ca>  相似文献   

2.
废弃烟末高温堆肥中氮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弃烟末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在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的条件下,采用好氧人工翻堆堆肥方式,研究了烟末高温堆肥过程中全氮(T-N),可溶性NH4+-N,可溶性NO3--N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烟末单独堆肥,升温慢,高温分解阶段时间短,全氮(T-N)损失大,NH4+-N向NO3--N转化量少,不宜单独堆肥;在烟末堆肥中加入微生物菌剂能缩短进入高温分解阶段的时间,减少全氮(T-N)的损失,促进NH4+-N向NO3--N的转化,加快了烟末堆肥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3个钓钟柳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了多年生宿根花卉紫红钓钟柳Penstemon campanulatus ‘Purple Passion’,毛地黄钓钟柳P. digitalis‘Husker Red’和五彩钓钟柳P. barbatus ‘Rondo’等3个钓钟柳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它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个钓钟柳品种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紫红钓钟柳的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原始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合量子产额(Y),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炮化学猝灭系数(NPQ)值最高,其次为五彩钓钟柳,最低是毛地黄钓钟柳。说明紫红钓钟柳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其次是五彩钓钟柳,最差是毛地黄钓钟柳;相关分析表明:FoFm,qPFm,qPFv,YETR,FmFv,FoF(任意期间实际荧光产量),FmY呈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FoETR,Fv/FoY呈显著负相关。图1表3参16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牦牛应激型 HSPA1AHSPA2基因的特点,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牛应激型 HSPA1AHSPA2基因序列设计4对引物,每个基因分两段扩增,测序并拼接,首次克隆牦牛应激型 HSPA1AHSPA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扩增到的牦牛应激型 HSPA1A基因全长2 134 bp,开放阅读框全长1 926 bp,编码64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70.26 ku; HSPA2基因全长1 911 bp,开放阅读框全长1 911 bp,编码63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69.85 ku。将 HSPA1AHSPA2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ScanProsite分析,均得到3个HSP70蛋白家族标记。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HSPA1AHSPA2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牦牛与牛的 HSPA1AHSPA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8%和99.1%。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牦牛与牛的应激型 HSPA1AHSPA2基因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青龙汤对小儿哮喘激素干预的增效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满足诊断标准的69例小儿哮喘者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4),两组均行舒利迭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小青龙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两组治疗疗效,同时观察1个疗程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变化,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同时观察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治疗前后差异,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建立CD4+/CD8+对治疗疗效的评估模型。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82.4%(P<0.05);两组治疗后FVC、FEV1、MVV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VC、FEV1、MVV高于对照组,其中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gA、Ig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IgE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CD4+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CD4+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CD4+/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5.88%(2/34)与观察组8.57%(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效患儿CD4+/CD8+较高,CD4+/CD8+值达2.17时,患儿无效率较高。结论 小青龙汤联合激素治疗小儿轻中度急性哮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对中医证候及肺功能的改善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其机制考虑与增强患儿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 ‘红国王’,‘橙布加迪’,‘梦幻’三个品种红掌植株7个月的观测,记录相关生长指标,分析得出三种红掌生长的动态。‘红国王’最高植株为27cm, 叶片最长18cm,叶片最宽14cm,叶面积最大54.5cm2。分别比测量前增长了15cm,9cm,6.5cm和41.5cm2。‘橙布加迪’最高植株24cm,叶片最长17cm,叶片最宽13cm,叶面积最大55.5cm2分别比测量前增长了13cm,10cm,8cm,36cm2。‘梦幻’最高植株高25cm,叶片最长18cm,叶片最宽14cm ,叶面积49.5cm2 ,分别比测量前增长了18cm,13cm,10cm,44.5cm2。  相似文献   

7.
大宝山矿区某农田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在对大宝山矿区某农田蔬菜中重金属As、Hg、Pb、Cd、Cr分析测试的基础之上,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农田蔬菜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应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人群经食物链途径长期食用本地产蔬菜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蔬菜的安全生产以及人体健康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As、Hg、Cr、Cd、Pb的含量分别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0.875、0.900、0.373、2.863倍和0.305倍,可以看出这5种重金属中只有Cd的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蔬菜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蔬菜综合污染指数P范围在0.412~3.339,均值为1.155,属于轻度污染。蔬菜单因子污染指数PAs范围在0.013~0.085,均值为0.030;PHg范围在0.000~0.154,均值为0.076;PPb的范围在0.105~1.255,均值为0.343;PCd范围在0.563~4.609,均值为1.536;PCr范围在0.008~0.360,均值为0.091;可以看出该蔬菜主要受到Cd污染。蔬菜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7种蔬菜整体而言,Risk的平均值为3.50×10-5 a-1,表示该批蔬菜品种重金属污染情况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风险尚可接受;RiskT为3.50×10-5 a-1,表明该批蔬菜品种中致癌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风险尚可接受,且在致癌风险中RiskCd > RiskCr > RiskAs > RiskPb;HIT为4.89×10-10 a-1,则表明该批蔬菜品种中非致癌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的风险甚微,且在非致癌风险中HIPb>HIHg。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芥蓝TCP家族相关基因在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基于甘蓝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出芥蓝TCP基因家族有40个成员,参考拟南芥同源TCP基因注释及拟南芥数据库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初步选取BoTCP21BoTCP25基因,采用qRT-PCR分析。结果表明:BoTCP21和BoTCP25均在叶片中大量表达,但二者在真叶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明确TCP基因家族中参与叶片发育的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并结合qRT-PCR对BoTCP家族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40个BoTCP都属于非分泌亲水性蛋白,分别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构建和亲缘关系分析将芥蓝中的BoTCP成员归为3类,其中PCF亚家族有19个成员,CYC亚家族8个成员,CIN亚家族13个成员。qRT-PCR结果表明:BoTCP21BoTCP25在真叶和薹叶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BoTCP14在开花结荚的植株根部表达量较高,而BoTCP16则在抽薹植株的根部表达量最高,说明BoTCP家族成员在组织部位表达存在时空特异性且广泛参与了植株的形态建成和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低温环境对黄瓜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为黄瓜冷害的无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在光强140 μmol/(m2·s)、CO2浓度为400 μmol/mol及昼/夜光周期为14 h/10 h、空气相对湿度为60%/50%的CO2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以16株不同Fv/Fo值(4.5~6.0)的黄瓜幼苗为试验样本,平均分组,分别于8,10,12和14 ℃低温条件下连续培养8 d,每天16:00采集黄瓜叶片荧光参数(Fv/Fo),以其代表黄瓜PSⅡ潜在活性,分析低温对黄瓜叶片生理状态的影响,并采用量子遗传-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低温环境下黄瓜叶片Fv/Fo值预测模型。【结果】培养温度、持续时间和低温处理前黄瓜Fv/Fo值共同影响黄瓜幼苗PSⅡ潜在活性(Fv/Fo)对低温的响应。低温环境下,黄瓜幼苗Fv/Fo值均在0~2 d快速下降,后随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但温度越低下降速度越快。低温处理前Fv/Fo值越大,遭受低温胁迫时,黄瓜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到的损伤越小,其对低温环境的应对能力越强。以培养温度、持续时间和低温处理前黄瓜叶片Fv/Fo为输入,当前Fv/Fo为输出建立黄瓜叶片Fv/Fo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预测集上的R2分别为0.946 9和0.949 7,RMSE分别为0.231 6和0.227 6,MAE为0.316 8和0.295 2。【结论】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实现低温环境下的黄瓜叶片Fv/Fo的精准预测,为作物早期冷害胁迫的无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西瓜后绿突变体的光合特性,为进一步探究西瓜叶色后绿机制及将叶色标记应用于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发现的西瓜叶色后绿突变体63第三节位(Ⅰ时期)黄化叶片、第九节位(Ⅱ时期)绿色叶片及绿叶品系Liu-2相同节位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o)、总叶绿素(Chl))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Ⅰ时期相比,在Ⅱ时期,正常绿叶品系Liu-2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Chl及Chl a/Chl b差异不显著,但Caro/Chl显著降低了2.7%;后绿突变体63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及Chl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较Ⅰ时期分别增加177.7%,251.9%,92.0%和171.1%,而Caro/Chl极显著降低了29.2%。Liu-2的PnGsTr分别提高133.1%,41.0%和7.3%,Ci减少16.0%;后绿突变体63的PnGsTr分别提高1 213.7%,49.6%和17.3%,Ci减少19.3%。与Ⅰ时期相比,Ⅱ时期Liu-2的F0减少4.9%,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8.0%,3.0%,33.9%,77.2%,32.2%和77.2%;63的F0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78.1%,124.1%,6.6%,25.3%,70.0%,34.5%和68.5%,63转绿后F0Fm的增加程度大于Liu-2。【结论】西瓜后绿突变体63-Ⅰ时期光合色素过低,导致幼叶黄化;Ⅱ时期光合色素含量大幅提高,使叶色逐渐由黄转绿。在此过程中其Chl含量提高,光能捕捉能力增强,荧光产量增加,最终光合能力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3 cm作为Ⅰ龄级,其后以4 cm为标准进行龄级划分,统计各龄级个体数量并进行相关整理后,分析各种群的龄级结构,编制包括死亡率(qx)、消失率(Kx)和平均期望寿命值(ex)等参数在内的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pi)、不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指数极大值(Pmax),最后对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以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次生林优势种的种群现状、种群结构及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① 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3种次生林种群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均以Ⅱ龄级幼苗数量最多,分别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3.62%,30.07%和43.30%;其后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个体平稳下降,虽然群落为稳定型,但是林木径级较小,各龄级个体数分布不合理。② 辽东栎、红桦、糙皮桦种群的qxKx在Ⅰ龄级最大,qx分别为78.0%,72.0%和76.2%,Kx依次为151.3%,127.3%和143.5%,且随着龄级的增加,qxKx均逐渐减小;各种群ex随着龄级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辽东栎和红桦均在Ⅵ龄级最大,糙皮桦在Ⅴ龄级最大;种群结构均呈增长型,且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ry-Ⅲ型。③ 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的Vpi大于V′pi且均大于0,Pmax也均大于0,说明 3种次生林均属于对外界干扰敏感的增长型种群。④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个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但辽东栎和红桦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表现出前期略减、后期稳定的特征。【结论】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和发展趋势均呈稳定增长型,但是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应采取禁牧、禁采等措施,保护幼苗成活,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精准设计工厂化圆形循环水养殖池的进水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进水管在不同进水角度θ、进径比d/r、进水高度h工况下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并以平均速度vavg和均匀系数U为评价指标,对进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在物理试验证明该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养殖池内的流场特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水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水角度θ在40°时vavg取得最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径比d/r在0.1时vavgU取得较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水高度h在100~400 mm时vavg取得较大值,且在h=100 mm时水层之间的U差异最小。研究表明,当进水角度θ=40°、进径比d/r=0.1、进水高度h=100 mm时,养殖池内流场特性处于较优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覆膜与施氮量对陕北地区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转运的影响,以‘郑单958’玉米为供试材料,共设置11个处理,种植模式分为露地种植(M0)和覆膜(M1),施氮量分别为80(N1)、120(N2)、160(N3)、200(N4)、240(N5)kg/hm2,以露地种植下不施氮作为对照组,测定玉米生长、产量、氮素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与施氮量对大田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有显著影响,且随着生育期推进,玉米各生长指标均呈快速升高直至平缓的趋势,二者互作效应对株高具有极显著影响;覆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覆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M0M1模式分别在N3N2水平下达到高产,为12 469.02和13 181.66 kg/hm2。随施氮量增加,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由高到低为籽粒>叶>茎;玉米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施氮量和覆膜均显著影响玉米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覆膜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降低,而肥料产量贡献率先增后降。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M1N3处理得分最高,因此推荐覆膜条件下施氮量160 kg/hm2作为陕北地区玉米较优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盐池县干旱半干旱、中低肥力条件下30000株/hm2、37500株/hm2、45000株/hm2、52500株/hm2、60000株/hm2、67500株/hm26个马铃薯栽培密度的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密度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水平与经济效果的差异,种植密度30000株/hm2,无论是农艺性状、生物产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好于其他几个处理,初步认为当地马铃薯栽培密度以30000株/hm2~37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网箱养鳝模式下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Cu2+的吸附效应和共生体系中黄鳝、鲤鱼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黄鳝1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内;鲤鱼24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外水泥池中。饲养56 d。检测空心莲子草、麦饭石、水体Cu2+含量和黄鳝、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的Cu2+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体Cu2+浓度明显降低;随水体Cu2+浓度升高,黄鳝和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明显降低,肌肉中Cu2+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在礼泉中南部地区引进与筛选猕猴桃品种,为该区域能否种植与生产猕猴桃提供参考。以7个猕猴桃品种为材料,调查各品种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产量、品质及销售价格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适应性综合评价。7个猕猴桃品种各有优缺点,其中''海沃德''成熟期较晚,萌芽率低,风味偏酸,但单果质量、维生素C含量和产量较高;''徐香''萌芽率中,单果质量中,味甜浓香;''翠香''单果质量大,产量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但萌芽率和维生素C含量较低;''农大金猕''成熟期早,萌芽率和坐果率高,单果质量小,风味酸甜适宜,产量中等;''黄金果''萌芽率高,坐果率低,单果质量和维生素C含量中等;''脐红''和''红阳''成熟期早,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高,风味较甜,价格高,但产量偏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红阳''> ''脐红''> ''农大金猕''> ''翠香''> ''黄金果''> ''徐香''> ''海沃德''。因此,适宜在礼泉中南部推广种植的猕猴桃品种为''红阳'' ''脐红'' ''农大金猕''和''翠香''。  相似文献   

17.
火龙果幼苗矿质营养元素的分布及累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火龙果幼苗期的肥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1年生火龙果幼苗进行了树体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根系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大小表现为N>K>Ca>P>Mg>Fe>Mn>B>Cu>Zn,主干中各元素含量表现为Ca>K>N>P>Mg>Fe>Mn>B>Zn>Cu,幼茎中各营养元素含量表现为K>Ca>N>P>Mg>Fe>Mn>B>Zn>C...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4种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的光合参数的影响,以1年生的优良无性系020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光质,8个梯度的光强;通过室内光质培育,研究杉木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CWUE)等参数,并对各种光质与光强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建立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弱光环境下,蓝光和红:蓝(1:1)对杉木幼苗的光合参数的影响显著,而在强光下,红光的作用显著。红光处理下的杉木幼苗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CWUE)等方面与其他光质处理有差异,而在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方面虽然略低于蓝光,但蓝光、红光和红:蓝(1:1)3种光质处理结果的差异性不显著。在光强与光质的拟合方面,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拟合性较好。因此,一定程度上的红:蓝(1:1)光对杉木的光合参数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水排放引起的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活性炭与板栗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在不同的时间及温度下,这2种吸附剂对废水中的Cu2+、Zn2+、Pb2+、Cd2+的吸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时,Cu2+吸附量最大是在0.5 h时,Zn2+是在3 h时,Pb2+和Cd2+则是1 h时;用板栗壳吸附时,Cu2+和Pb2+吸附量最大在1 h,Zn2+是在1 h时,Cd2+则是0.5 h时。吸附剂为活性炭或板栗壳,温度对Zn2+的吸附率影响都不大;吸附Cu2+时,活性炭受温度的影响大于板栗壳,其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Pb2+和Cd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明显,均是40℃时吸附率较高,但板栗壳>活性炭,且Cd2+>Pb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以甘肃靖远1号籽瓜为试材,利用平行极板检测法测定了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的8个电学特性,分析其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建立了各电学特性随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GX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Rp、Cp、ZQ均呈单调递减趋势变化;除瓜梗部外,其他部位果皮D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的ZGLp、X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QCp、Rp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而与D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不同。回归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变化,瓜梗部与赤道部果皮的Z、G、Cp、Rp、XD的值均呈Polynomial模型分布(R2 > 0.83)。模型验证得出在频率163.28 ~ 8 000 kHz范围内,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ZLp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因此,基于平行极板检测法区分籽瓜不同部位的果皮电学特性变化规律是可行的,该结果为籽瓜果皮电学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