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乌苏里拟鱼尝的繁殖生物学性状做了测定分析 ,在 6月初时体长 2 2 5 - 46 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 6 84± 10 2 9粒 ,发现比自然繁殖期中的怀卵数量少 ,认为可能一些卵细胞增殖或发育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影响怀卵数量。该鱼的卵子为橘黄色 ,卵径平均 2mm ,在水温 15 - 17℃时 ,受精卵需要约 96小时以上的胚胎发育 ,鱼苗出膜。人工繁殖分三个试验组 :HCG、LHRH -A HCG和对照组 ,第一次注射均采用了DOS催熟 ,分别获得 4 0 %、85 %、0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 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 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 h以上的胚胎发育出膜。人工催产试验以LHRH-A、HCG和DOS等不同种类和剂量试验,结果混合组获得产卵率85%,受精率75%的效果。苗种培育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经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体长由1.21 cm增长至15.31 cm,体重由0.023 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达96.8%。对肌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0%~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  相似文献   

3.
选择从钱塘江捕捞的成鱼和人工养殖的成鱼作亲鱼,进行了细体拟鳞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亲鱼在池塘内强化培育至性成熟,在繁殖季节,注射HCG+LHRH-A2+DOM催产激素,采用干法人工授精、网板附卵孵化,结果共获受精卵78.8万粒,平均受精率78.6%;孵出鱼苗47.9万尾,平均孵化率60.8%.经培育,获体长3.0~4.0 cm的夏花鱼种24.7万尾,平均成活率58.8%.  相似文献   

4.
对乌苏里拟Chang仔幼鱼的食性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在18-22℃水温下分别以水蚯蚓、鱼肉糜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其仔幼鱼具有较广泛的食性,且不同饲料投喂后各试验组的生长没有呈现出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中旬进行了乌苏里鮠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体长159~191mm的亲鱼个体绝对怀卵量为1 314~4 374粒;体长221~258mm的亲鱼个体绝对怀卵量为3 753~6 840粒。卵子橘黄色,卵径平均2mm,水温25~26℃,受精卵经过49h26min的胚胎发育可破膜。催产药物为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合剂,雌雄比例为20~30:1。  相似文献   

6.
红螯螯虾的室内人工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志敏 《水产学报》2003,27(1):32-37
于1996-1998年,在浙北地区,对澳大利亚引进的红螯螯是进行亲虾培育、人工越冬,怀卵孵化,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浙北地区,2.8-4.9g的幼虾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可以达到性成熟并部分怀卵,利用电厂余热水水泥池人工越冬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越冬后亲是在水温20℃以上即开始交配怀卵,怀卵盛期4-6月。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4次,但只有第一、二次怀卵可用于育苗生产,个体一次怀卵量较少,一般为400-500粒,但群体怀卵比率较高。试验还表明,红螯螯虾出膜幼体即呈幼虾状,需依附母体7-10d后才营独立生活并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所研制的幼虾Ⅰ号饲料为红螯螯虾室内人工育苗较好的开口饲料。室内人工育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7.
选取60尾雌性大麻哈亲鱼,分成S-GnRH-A组、HCG组和17α-20βp组,在2~4℃水温下分别进行不同催产药物的人工催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三组的催产率分别为10%、15%、65%,共有18尾亲鱼产卵,卵径0.54~0.66cm,平均怀卵量为3530粒,获得成熟卵63500余粒,受精卵51680粒,发眼卵38815粒。在6~9℃水温条件下,经59天孵化出苗,孵化鱼苗36370尾。  相似文献   

8.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乌苏里拟鲿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2011年5月和6月从吉林省鸭绿江地区采购两批亲鱼运回安徽进行了繁育试验。注射人工催产激素促熟催产,人工授精,水泥池流水孵化,土池施肥培水并用粉料培育鱼苗。试验结果:第一批次催产雌鱼260尾、雄鱼56尾,水温22.0~22.5℃,产卵率为35%,平均受精率55%;孵化水温19.5~23.0℃,因感染水霉,仅获得300多尾鱼苗。第二批次催产雌鱼275尾、雄鱼60尾,水温24.0~25.5℃,产卵率50%,平均受精率65%;孵化水温24.5~28.3℃,由于孵化期间使用亚甲基蓝防治水霉,孵化率达到75%。两个批次共繁殖鱼苗19万尾,培育出全长4.5~5.5cm的鱼种6万尾,培育成活率31.58%。  相似文献   

9.
乌苏里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乌苏里江捕获野生唇(鱼骨)(Hemibarbus labo)亲鱼150余尾,经人工繁殖获得鱼苗,饲养于池塘中,研究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性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野生亲鱼及其F1在池塘中饲养下,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繁殖季节(5-6月)雌、雄亲鱼会出现明显的副性征,注射催产激素HCG、LRH-A2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水温22~26℃时,药物的效应时间在17~22 h,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55%、68.95%、92.5%和5.75%.唇(鱼骨)的卵为圆形、灰白色或淡绿色,遇水后产生较强的黏性,吸水膨胀卵径为(2.32±0.12)mm(n=50),体质量400~900 g的雌性亲鱼绝对怀卵量为(3.19±0.85)×104粒(n=15).水温22~24℃时,从卵授精到仔鱼孵出需要积温69.43℃·d,到仔鱼平游摄食需要积温139.25℃·d,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1±0.3)mm,平游时全长达到(8.9±0.4)mm.在哈尔滨地区人工池塘养殖唇(鱼骨),1+龄鱼体质量为(17.20±2.46)g,2+龄鱼为(89.84±9.30)g,3+龄鱼为(234.94±25.94)g,4+龄鱼为(371.57±64.65)g;雄性3+、雌性4+有部分个体性腺成熟,5+龄时多数个体可发育至性成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可初步解决苗种来源和池塘养殖问题,并为野生资源的增殖和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