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东部的贝加尔针茅草原上,选择丘间宽阔平地设置研究样地,在围栏封闭条件下,以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双样方随机区组的方法,于1998年5月~1999年9月,对植物进行了不同强度和不同时期的刈割研究,观察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不同处理而发生的变化,从而判断对整个群落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群落主要种到整个草群,其处理当年及返青后的高度、盖度、植株数量等指标基本上随刈割强度加大和刈割时间推后而降低,繁殖活动状态也是依相同的顺序而变差,1年1次处理的效果即很明显且有残效.为合理安排草地的利用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2年内进行刈割和对照处理的基础上,于观察草原植物营养生长与处理间关系的同时,定量和定性观察了植物的生殖状况对处理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处理年内,通过生殖枝数量、高度、出现率、开花数、结实情况等表现出来的生殖活动状态基本上随刈割强度加大和刈割时间的推后而变差。1年1次处理效果即很明显,连续2年2次处理,累加效应更加显著。中晚期连续强度利用,使植物种子繁殖受到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的处理.除6月份刈割1次植物地下生物量及氮贮量显著小于不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露天盆栽条件下进行,在冬季小麦苗期采用不同程度的刈割处理模拟植食动物啃食,试验刈割程度设轻度、中度、重度(在小麦苗期分别刈割整个植物地上部分高度的33%、50%、100%)3个处理,以不刈割处理为对照(CK),待小麦返青后测量各项形态和生理指标,收获后比较不同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以研究被植食动物啃食后冬小麦的生长和生理变化,以及冬小麦的补偿生长类型与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只有重度刈割在试验处理后短时间内对少量植株的存活有影响,在小麦发育早期推迟冬小麦叶、茎和穗的发育;刈割作用对冬小麦成熟时的叶片数影响不大;中度刈割可以刺激冬小麦植株增高,在一定时间后产生超补偿现象,而重度和轻度刈割对株高产生欠补偿效应;轻度刈割可促进穗增长以及冬小麦各部分生物量的增加而产生超补偿效应,中度和重度刈割则产生欠补偿效应,且刈割程度越重,欠补偿效应越明显;刈割对冬小麦地下部分的影响较地上部分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刈割对草原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置刈割和不刈割2个处理,用目测法估测盖度,用测量法量取高度,密度为样方中的物种数目,分种齐地面剪割测定植被地上生物量.[结果]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仅在地上生物量上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刈割后,植被高度均高于不刈割,禾草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减少,相反,豆科和莎草科增加;刈割处理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不刈割处理中,前者没有相关性,后者表现出极弱的负相关性;刈割后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无相关性,但在不刈割处理中,二者均呈极弱的负相关性.[结论]刈割对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效果显著;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刈割后在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组成比例上均发生了变化;刈割对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的相关性影响有三种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稗草(Echinochloa crusglli(L)Beauv.)在不同刈割强度下资源分配特点,对其进行了3种刈割强度处理,分别测定了不同刈割强度条件下稗草的根、茎、叶、花(果)器官的生物量、株高、分蘖数,并对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盛花期到结实期,在各处理条件下,根、茎器官生物量和分配比例下降,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分配比例上升,叶器官无明显变化规律;盛花期生殖分配比例为:轻度刈割(Y1)>对照≈重度刈割(Y3)>中度刈割(Y2),结实期生殖分配比例为:对照~轻度刈割(Y1)≈重度刈割(Y3)>中度刈割(Y2);株高表现为轻度刈割促进其绝对高度的增加,而在中度及重度刈割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在重度刈割条件下,单株分蘖数与刈割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新疆伊犁昭苏马场禾草+杂类草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方式对草地植被主要数量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牧+刈割+放牧、放牧+刈割、刈割+放牧、刈割交替等处理.[结果](1)不同利用方式对植物的重要值影响不同,刈割+放牧(C)、刈割处理样地内的禾草比例高于其他两种利用方式;(2)在高度变化上,各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刈割+放牧(C)、刈割(D)草地群落由于春季均未放牧利用,草地的高度均表现出略高于其他两种方式;(3)在盖度变化上,从三季利用上可以看出刈割(D)优于其他三种利用方式;(4)5 ~8月四种利用方式在密度变化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9月,由于放牧与不放牧的差别,刈割(D)利用方式草地群落密度高于其他三种方式(P<0.05);(5)地上生物量变化方面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方式在草地群落地生物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结论]初步确定刈割+放牧和刈割利用方式较好,但需要长期的动态监测,方能得到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龙葵生长和富集镉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25mg·kg-1镉胁迫下刈割对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再生长能力和富集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30cm轻度刈割,新芽再生速度较快,留茬15cm深度刈割处理的再生速度则相对较慢,二者差异显著,但相对于对照来说刈割处理都能显著提高龙葵的生物量和生长速率。通过对不同时期龙葵体内的镉积累量的比较,发现刈割能有效提高龙葵富集镉的能力。刈割是提高龙葵对镉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连续2a处理的基础上,于1999年秋集中观察了草群、羊草和贝加尔针茅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次重复处理之后,累加效应显著。草群和主要种的高度、盖度随处理时间的推移和留茬高度的降低而呈直线或波动性下降;单位面积羊草植株数和单位株丛贝加尔针茅植株数也以相同的方式减少。下降和减少的程度比第la处理后加大。与CK相比,所有时间和留茬处理的生长指标都明显降低,揭示了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以草地群落的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退化草地群落进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分析,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禁牧对增加草地植物优势种的重要值起到了一定作用,增加了草地植物群落的密度、盖度等,减少了有毒牧草,但要发展草地畜牧业就不可能一直完全禁牧下去,对比以草定畜与六区轮牧的放牧方式,虽然随着月份变化,以草定畜样地的多样性程度上升,但这种大幅变动有可能是草地群落恢复性较差的表现,而六区轮牧的多样性3种指数的月份变化是有规律性的,相对于以草定畜的草地群落恢复性应该是较好的,可知以六区轮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方式下荒漠草原植物补偿性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研究了不同放牧方式下荒漠草原植物赖草(Leymus secalin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i)4种主要饲用植物种群的地上净初级生长量.结果发现当放牧强度为0.75只/hm2绵羊时,荒漠草原植物和主要饲用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方式下表现为不同的补偿性生长,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超补偿或等补偿生长的发生.补偿性生长受生长季降雨量和植物生物学特点的影响.合理的放牧方式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增加,从而有助于草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2年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四子王旗实验站,研究了不同载畜率水平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密度、留茬高度、植物地上净生长量,旨在为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轻度、中度放牧压力下,植物群落和主要植物盖度、密度增加,但重度放牧压力下这些指标降低。各放牧处理中,植物群落的留茬高度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普遍降低。短花针茅草原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载畜率密切相关,当绵羊载畜率低于1.027sheep/hm^2/year时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表现等补偿性生长,超出这个阈值时为欠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15.
在上年处理的基础上,于1999年进行重复处理,观察贝加尔针茅草原草群、羊草和贝加尔针茅高度、单位面积羊草植株数量及平均每丛贝加尔针茅植株数量变化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连续两年重复处理之后,累加效应显著,草群高度在春季刈割后可以恢复到CK水平,7月1日以后刈割,则明显下降,贝加尔针茅高度的时间动态模式与草群相似,对不同留茬的反应更敏感。其植株数受处理时间和留茬高度互作的影响,且上年处理的后效具有长时间的作用,基本上是低留茬、中、晚期处理,植株数减少。羊草的再生高度也与草群高度动态相似,前期处理与CK接近,以后处理对高度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大,留茬越低越显著,其株数随着处理时间而有不同变化,基本规律是早期处理低留茬促进植株数增加,中期处理高留茬促进植株数增加,而晚期处理再生极少。  相似文献   

16.
补播对天然割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补播豆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割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例分别提高17.14;、13.99;,且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豆科牧草比例呈上升趋势;草地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草层高度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6.11;、32.36;,但草地总产量增减幅度不明显(P>0.05),且7月较8月草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可能与当年水热条件分配相关;补播对割草地原有植被各经济类群产量与高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补播豆科牧草对天山北坡中山带退化天然割草地植被的恢复和草品质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 3种处理 4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对造林后华北落叶松苗木地上和地下生长指标以及苗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以探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华北落叶松造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地径、新根数、根鲜重和生物量的测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M - 3试剂蘸根结合生长期喷施 15 / 浓度的ABT - 6效果最好。对三个处理华北落叶松苗木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ABT - 6和M - 3能够促进造林苗木的生长 ,其原因在于能够有效地调节苗木内源激素的水平 ,试验中使苗木体内生长素增加了 32 6 6 % ,脱落酸下降了 6 6 3% ,同时提高了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色氨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李银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377-11379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对南蛇藤插穗生根的影响。[方法]用NAA、IBA、ABT1和GGR6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成不同浓度溶液,对南蛇藤插穗基部浸泡或速蘸后进行全光照自动喷雾扦插,以清水为对照,2个月后对插穗生根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南蛇藤插穗基部在浓度300mg/L的IBA溶液中浸泡40min和插穗基部用浓度1000mg/L的NAA速蘸的处理生根效果较好,平均生根数分别为45.6、38.5条,扦插成活率分别为87.0%和91.5%。[结论]该研究为南蛇藤的快速繁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