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明确蛹虫草亲本和子囊孢子单孢菌株交配型基因类型.[方法]以自主分离保存的CM1901菌株新鲜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孢子弹射和梯度稀释培养法,获得子囊孢子单孢菌株.采用PCR方法对蛹虫草的亲本及单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02个子囊孢子单孢菌株.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102株单孢分离株中,仅含MAT1-1交配型菌株57株,仅含MAT1-2交配型菌株24株,另外21株为亲本型(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MAT1-1∶MAT1-2为78∶45.[结论]分离获得102个蛹虫草子囊孢子单孢菌株,发现这些单孢菌株交配型有3类,且MAT1-1∶MAT1-2比例为78∶45,与理论值1∶1有较大差值,所以蛹虫草不属于典型的二极性异宗配合型子囊真菌.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台湾线虫草无性型—黄山被毛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定位法获得台湾线虫草的单次生子囊孢子,并对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子实体人工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34株单次生子囊孢子菌株中,14个菌株含有MAT1-1基因,4个菌株含有MAT1-2基因,其余16个菌株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基因;人工诱导子实体的结果显示,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可以生长出更多的子实体.提示台湾线虫草的交配类型可能为同宗配合.  相似文献   

3.
蛹虫草无性孢子的交配型基因类型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方法对供试的蛹虫草栽培用亲本菌株及其100株无性孢子单孢分离株的交配型基因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栽培用的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HMG(MAT1-2-1)和MAT-alpha(MAT1-1-1和MAT1-1-2)两种类型交配型基因;100株单孢分离株中,40株只含有MAT-alpha类型交配型基因,25株只含有MAT-HMG类型交配型基因,其余35株含有两种与亲本相同交配型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四川省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和有性态形成能力(育性),探索小斑病菌有性生殖在自然界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多重PCR技术对2013—2018年间采自四川和云南的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进行检测,通过相反交配型菌株的两两杂交筛选一对高配合力的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与标准菌株对峙的方法对待测田间菌株进行育性测定,以假囊壳及子囊的形成情况判定菌株的育性水平。【结果】544株玉米小斑病菌中交配型MAT1-1菌株286株,交配型MAT1-2菌株258株,出现频率分别为52.57%和47.43%。卡方检验两种交配型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比(χ2=1.441,P=0.230),未出现偏离。两种交配型菌株在各采样区均有分布,不同年份间交配型结构基本一致。筛选得到MSRS-2-3(MAT1-1)和DY-12-1-2(MAT1-2)作为一对标准菌株,与标准菌株杂交能够产生子囊孢子的可育菌株比例为88.79%,不能产生子囊孢子的不育菌株比例为11.21%。可育菌株中存在育性的分化,高育性、中等育性和低育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12.32%、27.39%和49.08%。采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小斑病菌育性结构存在差异,2013—2018年可育菌株率分别为77.88%、78.57%、93.33%、94.87%、93.49%和88.76%。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菌株可育率最高,达到100%;其次为四川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菌株可育率分别为93.25%、89.87%、83.33%和79.31%;四川西部地区菌株可育率最低,为69.23%。【结论】玉米小斑病菌自然群体中普遍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两种交配型均衡分布且多为可育菌株。尽管未见自然条件下玉米小斑病菌有性世代的报道,但两种交配型菌株和高比例可育菌株的普遍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可能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适合山西省境内培育的优良蛹虫草菌种。[方法]本试验对来源不同的9株蛹虫草菌的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重量、采收周期和污染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蛹虫草8号菌菌丝体在PDA固体培养上生长速度最快;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积累量高于其余菌株;人工栽培所得的蛹虫草子实体颜色鲜艳,子囊头丰富,形态好,产量高,污染率低。[结论]8号菌经济价值较高,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分离自棉花铃期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表明,获得nit突变体互补型的125个菌株可分为66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分离地点间的菌株只有周庄祁东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茅山东冯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属于同一个亲和群。菌株ZH18经抗药性诱变后,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菌株的单孢后代也可发生营养体亲和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源自江苏省的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能力与无性重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江苏省 2 0个不同小种稻瘟病菌菌株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峙培养测定营养体亲和性 ,2 5℃、黑暗中对峙培养 18d ,在 173个配对组合中有 12 4个配对组合的菌株之间 ,通过菌丝融合在菌落交界处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融合带 ,在 4 9个配对组合不能形成明显的菌丝融合带 ,表明江苏省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间存在较普遍的营养体亲和性。将分别携有抗稻瘟灵、对多菌灵敏感 (MBCsIPTr) ,以及对稻瘟灵敏感、抗多菌灵 (MBCrIPTs)标记的菌株对峙培养 ,切取菌丝融合带进行单菌丝片段分离 ,从其无性系中获得了经菌丝融合产生的携带双亲抗性标记的(MBCrIPTr)的无性重组体。在检测的 17个不同小种菌株配对的组合中 ,有 13个组合可获得无性重组体。不同配对组合菌株间无性重组频率为 0 .6 %~ 11.3%。表明营养体亲和在江苏省稻瘟病菌中发生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工培养蛹虫草是解决野生虫草来源不足的良好途径,但是人工栽培子实体过程高代次菌种退化现象是制约产业化开发的一大瓶颈。分离纯化蛹虫草菌种并连续传代,同一代次菌种分别进行子实体培养和菌丝体培养,以长势和产量为检测指标,考察不同代次菌种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产量及遗传稳定性,筛选一种不受菌种代次影响的培养方式。结果表明:多次传代(6次传代)菌株的子实体培养有明显退化现象,但菌丝体培养不受菌种代次影响,且传代过程遗传稳定,无遗传差异。菌丝体培养具有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山东省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群体的交配型分布,本研究以标准菌株S1528(MAT1-1)和P131(MAT1-2)做对照,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对2016—2020年从山东省分离到的415株稻瘟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同时存在MAT1-1和MAT1-2两种交配型,主要以交配型MAT1-2为主,出现频率为79.28%,交配型MAT1-1出现频率为2.89%。不同年份间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的出现频率存在差异,交配型MAT1-2在2016、2017、2018、2019、2020年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33%、82.54%、65.74%、72.53%、99.07%。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存在差异,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在鲁北地区出现频率最高,为87.40%,在鲁中和鲁南出现频率分别为79.67%和72.73%。表明山东省水稻稻瘟病菌株群体交配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