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蒿属荒漠草地围栏封育效果,为退化的蒿属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条件下的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草地管理学中有关植物形态、植物内源激素和“四度一量”方法,计数统计伊犁绢蒿高度PH、盖度PC、密度PD、生物量B、一级分枝PBN和二级分枝SBN,采取烘干法测定单株叶片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根系干重,采取靶向测定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IAA、脱落酸ABA、生长素CTK、赤霉素GAs、乙烯ETH)含量,每处理设置3条样线,每样线测定40个样方,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归纳总结伊犁绢蒿在两个处理下的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变化。【结果】围栏封育条件下的伊犁绢蒿株高是自由放牧株高的2.57倍,生物量是自由放牧的29.73倍,一级分枝是自由放牧的7倍,单株叶片干重、茎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是自由放牧的7.87倍、5.21倍和5.64倍;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叶片CTK和ABA含量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封育对草地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为该类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玛纳斯县封育3a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季(5月、7月和9月)围栏内外的群落数量特征,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1)与放牧区相比,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短期封育(3a)后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52.55%~91.80%,40.28%~108.75%和44.36%~75.32%(P<0.05),但植物多样性指数对封育的响应较小;(2)5月围栏内外的群落盖度、密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7月和9月(P<0.05),群落高度均显著低于7月和9月(P<0.05),而围栏内外生物量在月际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短期封育(3a)有利于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但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天山北坡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3个强度,野外测定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3种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重要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年生植物的比例均较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及重要值呈下降趋势,家畜不喜食的猪毛菜和灰藜的密度、生物量和重要值逐渐增加;植物群落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从0.45、0.5和0.72显著降低到0.25、0.20和0.33,而Pielou指数则无显著差异;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伊犁绢蒿重要值呈正相关,与一年生植物重要值呈负相关。【结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趋于低矮稀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一年生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后,主要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干旱区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该草地的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和伴生种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为对象,分析两种植物的C、N、P、K含量及计量比以及放牧和封育条件下,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两种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及封育对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伊犁绢蒿的P(0.82 g/kg)极显著高于木地肤的P(0.58 g/kg),伊犁绢蒿的N(15.11 g/kg)、K(13.06 g/kg)含量和N/P(22.46)极显著低于木地肤的N(25.14 g/kg)、K(21.17 g/kg)含量和N/P(43.75)。封育改善了荒漠草地植物的生长环境,但与放牧相比,伊犁绢蒿与木地肤的C、N、P、K含量及元素计量比变化不显著。【结论】伊犁绢蒿与木地肤的养分利用策略不同,伊犁绢蒿以吸收利用P为主,木地肤以吸收利用N和K为主,伊犁绢蒿的生长率高于木地肤。封育对荒漠草地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围栏封育对伊犁绢蒿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围栏封育对伊犁绢蒿储藏营养物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有没有影响,同时确定合理的封育时间后实施放牧,为今后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围栏年限的伊犁绢蒿根系、茎部和叶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伊犁绢蒿主要储藏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为淀粉,主要贮藏部位为茎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表现为8月最高(16.67;),5月最低(6.29;),说明伊犁绢蒿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积累易受季节因素影响,并且随时间变化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呈倒"V"字型变化.(2)围栏封育显著促进了伊犁绢蒿根系和茎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积累,而对叶部无显著影响;围栏封育4和2 a年后伊犁绢蒿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放牧区,而淀粉含量表现出来的规律不明显.封育4 a与封育2 a之间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变现出来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随着封育时间的增长,储藏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后保持稳定,此时牧草再生能力较强,适当利用反而有利于植被恢复.与放牧区相比,对于围栏封育4 a试验区内的伊犁绢蒿,应该在春秋两季利用可能更有利于其恢复;但围栏2 a试验区封育的效果不是很显著,有必要继续封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不同季节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研究春季、夏季、秋季平茬对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格局的规律,并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构件与总生物量、构件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春季平茬除侧根外各构件生物量积累均显著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秋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针叶和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而夏季平茬茎占比显著大于其余构件;春季和夏季平茬各构件生物量分配侧根显著小于其余构件,而秋季平茬萌条占比显著小于其余构件。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权衡规律为春季和夏季平茬,苗木维持地下与地上等速生长,秋季倾向于地上生长。不同季节平茬对苗木构件生长速率影响不同,针叶保持最大的生长速率,其次为侧根;但主根与茎、主根与针叶、萌条与针叶、萌条与主根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表明异速生长关系受平茬的季节影响显著。从萌条与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生长速率可知,秋季平茬萌条生长速率最快,春季次之,夏季最慢。【结论】不同季节平茬改变了云南松生物量积累和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季节平茬对各构件间异速生长的影响不同,但苗木构件中的针叶和侧根始终保持较大的生长速率,不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土壤有机碳库和微生物量碳氮对禁牧年限的响应规律,为退化荒漠的恢复、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为对象,研究不同禁牧年限(禁牧1、4和11 a)下荒漠有机碳库(SOC)、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库(MBN)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自由放牧区相比,禁牧区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下降了13.3%~24.3%,0~10 cm有机碳储量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0~3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储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对禁牧的响应不明显(P0.05),微生物量碳可以作为衡量退化荒漠恢复的早期指标。【结论】短期禁牧不利于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的恢复,而长期禁牧能有效提高土壤质量。禁牧是恢复退化荒漠最经济、最方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驯化栽培条件下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的生长特性及规律,为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及育苗环境的山莨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显著性线性增长,但并未达到生长的最高峰。生物量与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 0.001),与根直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幂函数增长关系(P0.001),与株高、根长表现为指数增长关系(P 0.001),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4年生根生物量平均为90.6341g/株,最重为167.3360 g/株。高原阳光温室育苗提高了山莨菪成苗率和生物量,温室苗的总生物量、地下根生物量分别是田间苗的4和2.3倍,但田间育苗更有利于幼苗地下生物量分配。【结论】青藏高原野生药用植物山莨菪人工栽培是切实可行的,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线性增长,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根叶茎,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温室育苗有利于提高种苗成苗率及生物量,应进一步开展种苗移栽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云南松后代个体分化强烈,苗期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云南松良种化进程。研究不同等级云南松幼苗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分化个体大小对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适应对策方面的影响。【方法】对同一种源425株3 a生云南松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等级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差异,并运用标准化主轴分析法对其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等级苗木间生物量的投资与分配存在差异,各构件间生物量的投资表现为叶>茎>根。等级越低的苗木生物量投资越少且分化越明显,但根生物量分配越多;随着等级的升高,苗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不同等级云南松苗木各构件之间以及各构件与单株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异速或等速生长关系,根-叶、茎-叶、非光合器官-叶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等级苗木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个体的增大,茎、叶以及非光合器官分别与单株生物量的异速生长轨迹均发生了显著改变,无共同SMA斜率。不同等级苗木的苗高与地径、单株、根冠比以及地径与单株、根冠比间总体上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形态指标的生长速率小于地下部分生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不同繁殖方式、不同生长年限的云南重楼进行了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分配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云南重楼根茎切段苗、实生苗生物量逐年递增,未有最高峰值。各营养器官折干率和营养分配高低顺序:根茎叶茎须根。根茎干物质积累及全株总生物量积累分为3个生长阶段:缓慢期、增重快速期、增重加速期;叶、茎干物质积累可分为缓慢期、增重快速期、增重平缓期。  相似文献   

11.
何鹏  韦家少  吴敏  王大鹏  吴炳孙  高乐  覃怀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41-17643,17651
[目的]研究磷素缺乏对橡胶树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利用橡胶树RRIM600号实生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低磷胁迫时间对巴西橡胶树幼苗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低磷胁迫处理时间下,橡胶树株高、整株干重、叶干重均显著低于正常供磷,而根干重、主根长、茎粗均与正常供磷无显著差异.叶干物质分配率随着磷水平下降逐渐降低,茎干物质分配率变化趋势不明显,根干物质分配率则随着磷水平下降呈上升趋势.[结论]橡胶树为适应低磷胁迫,其形态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腐殖酸钠(SH)单施及其与磷肥(P)配施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6个SH施肥水平(SH,SH2,SH3,SH4,SH5,SH6)和2个磷肥施用水平(P1,P2),测定单株株高、单株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单株主根长、单株根表面积、单株根平均直径、单株根体积及根系活力.【结果】与对照(CK)相比,SH单施及其与P配施对紫花苜蓿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地下生物量、株高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且促进程度表现为SH-P1SH-P2SH;同时,紫花苜蓿地下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SH-P1处理组中,根系各形态指标、根系活力、株高及植株生物量随SH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其增至一定程度(SH4或SH5)后开始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可得,SH5-P1处理综合表现最好,且获得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最高.【结论】试验肥效最佳的处理组合为SH5-P1,即腐殖酸钠为11.25g/盆,磷肥为3.41g/盆.  相似文献   

13.
张世鲜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82-7284
[目的]探索川芎的生长发育动态。[方法]以4种不同产地的川芎为材料,测定了川芎的农艺性状和不同器官的鲜重和干重。[结果]川芎的株高、叶片鲜干重、叶片数呈双峰曲线变化。叶片数、叶片鲜重、株高分别在270、90、120d达到最大,4种川芎中这3项指标以徐渡川芎的最高,分别为72.11片/株、185.62g/株、48.79cm。根茎鲜干重及含水量、单株干物质重及含水量符合"S"型曲线变化;收获时,徐渡川芎茎干重最高,为15.61g/株,回澜川芎茎干重最低,为8.98g/株。徐渡川芎的含水量最低,为62.69%,徐渡川芎根茎鲜重最大,为174.75g/株,干重为72.83g/株。叶片数、分蘖数与根茎重显著相关。[结论]徐渡川芎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最好。  相似文献   

14.
邱琼  李江  孟梦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891-7892
[目的]通过对红河州膏桐集中分布的人工幼林进行不同径阶各器官的含碳率测定与分析,为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计算提供较为可靠的含碳率参数。[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测定膏桐人工幼林的碳储量。[结果]膏桐各器官的含碳率依次为:果实(44.32%)、主干(43.26%)、树根(41.40%)、树叶(40.52%)、树枝(39.21%),其中果实的含碳率高于其他器官,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干基部的含碳率高于树干1.3 m处。膏桐各器官占单株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树干(62.17%)、树根(26.35%)、树枝(6.56%)、树叶(4.87%)、果实(0.05%)。[结论]膏桐全株含碳率的加权平均值为42.36%。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对木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方法]分别采用地膜覆盖与不覆膜(对照)2种方式种植木薯,研究地膜覆盖对木薯茎叶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地膜和覆盖后,木薯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小区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79%、14.61%、14.28%、76.14%和76.09%;地膜覆盖后木薯的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但相同面积木薯的淀粉产量较对照增加65.35%。[结论]地膜覆盖是木薯节本增效栽培的有效措施,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提高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重、增加块根充实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率时飞机草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飞机草为研究时象,在田间测定了不同光照率对其主茎生长高度、主茎叶片数和鲜干重的影响。[结果]适宜的遮阴处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助于飞机草株高的增长,但不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光照率越高越有利于飞机草茎叶和根干重的增加。不同光照率处理飞机草的最终高度、叶片数和干重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光照率100%〉光照率38%〉光照率16%〉光照率3%。飞机草在光照率38%以下不能正常开花结果。[结论]对飞机草的防治与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36-138
[目的]研究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方法]以闽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区域设置46块样地,采用收获法测定46株标准木的生物量,林龄为5~33年。[结果]建立了闽北杉木器官及整株生物量与测树指标(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模型;除树枝和树叶外,其他器官(树干、地上和树根)及整株的回归效果良好;随着林龄的增加,器官及整株生物量逐渐增加,在林龄为4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同时构建了林木生物量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他器官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并在林龄为25年左右达到稳定。[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呈现可预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白刺幼苗生物量与氮含量在叶与全株间的尺度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植物生物量和营养的分配模式是植物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一种演变策略,其资源分配给不同构件的模式是其生物学特性的一个基本方面。本文目的为解决野外调查工作中植物整体生物量与养分含量难以测定等问题。 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唐古特白刺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叶3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3个主要组成构件生物量的测定与拟合分析,以叶器官为变量,建立了白刺全株生物量的预测模型,并通过进一步测定其各部位氮含量,建立了其全株氮含量的预测模型,得出了白刺叶与全株不同尺度之间生物量与氮含量的缩放关系,探讨了白刺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以叶生物量对数转换值为自变量能够很好的拟合出根(R2=0.901 2,P < 0.001)和茎(R2=0.926 4,P < 0.001)的生物量;以叶氮含量为自变量也能够较好的拟合出根(R2=0.850 1,P < 0.001)和茎(R2=0.844 7,P < 0.001)的氮含量,进而得出以叶器官生物量为自变量的全株生物量预测模型:Mp=ML+100.020 9 ML0.845 6+100.436 9 ML0.867 8,以及以叶器官生物量与氮含量为自变量的全株氮含量预测模型:Np=MLNL+100.020 9ML0.845 6(0.109 4NL+0.015 6)+100.436 9ML0.867 8(0.108 8NL+0.014 8),并经实测数据验证,白刺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表达为:lgN′p=1.075 2lgM′p- 1.768 4。结论白刺通过某一构件的生物量与氮含量能够较好的预测出其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药用大黄在云杉林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于马尔康市梭磨乡毛木初沟云杉林下播种野生药用大黄种子,观察并检测其生长状况。[结果]药用大黄在生长季节,株高的变化幅度相对一致,根长、生物量的月间积累及年间积累均呈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线为幂函数方程;在生长季初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高于地下部分,说明地上部分生长速度较快,而在生长季后期,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率超过了地上部分。[结论]该研究为探讨药用大黄在云杉林下的大规模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