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测定了3种配置仿真防护林带的水平与垂直方向风速变化,分析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2种非均匀配置防护林带风速降低的观测点分别为84.61%和82.00%,而均匀结构防护林风速降低的测点只有74.61%。在水平方向,非均匀结构防护林的前高后低型配置的林带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出现在林带后树高的2~4倍和林带前1.5~2倍树高范围,有2个风速明显降低区;前低后高型仿真防护林则在树高的1~2倍,而均匀结构林带的风速降低区在林带后树高的4~5倍范围。在垂直方向,前高后低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为树高0.5~1倍树高范围,前低后高型林带的风速降低最大区域在0.5~0.75倍树高范围,均匀型林带的风速降低率较大区域高度为0.75~1倍树高范围。防护林组成前高(3行)后低(3行)非均匀配置防护林的防风效能相对均匀结构较大,是一种相对较优的防护林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过去,沿用林带的透风系数、疏透度或林带的阻抗系数来评价林带防风的效应,在生产上应用有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直观的量值指标,中国林科院周士威等提出了评价林带防风效益的新指标,即隙高比(Xi),并探讨了以林带隙高比与林带行距、行数的关系,来判断林带的防风效应。 林带隙高比即株间平均树冠间隙与林带平均高的比值。在实际应用中的步骤是:首先将计划发展的树种,绘出树龄与树高、冠幅的关系曲线,从而查出逐年的树高和冠幅值;然后依设计的林带行数,从隙高比值表中查出该行所具有的最佳隙高比值;再按公式X=H×Xi;L=X+D冠计算各年应具有的株距。(式中X为平均树冠间隙;H为平均树高;L为株距;D冠为平均冠幅。  相似文献   

3.
在严重缺林的田界应努力营造大网格的防护林体系,带间距300—500米(为树高的20—25倍),与主风向相垂直,副林带间距约为主林带带间距的2倍。在营造时应考虑到防风林在夏天疏透度仍应保持50%,而不应形成相同高度的凸峰线。一般以三行防风林带为常见,中间一行是高  相似文献   

4.
防护林林带结构,尤其是疏透度,对于调整和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多点式自记测风仪(GB228),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开展了林带结构因子对林带内温湿度影响研究,同时分析了林带结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在有叶期和无叶期分别降低和提高了背风面的温度,有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有叶期)与树高和冠幅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无叶期)与树高、胸径和冠幅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水田防护林提高了林带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而且有叶期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幅要大于相应的无叶期;不同观测距离处的水稻产量不同,但影响趋势一致,其产量的最大值在观测点7处,且林带3、4、6、8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为880 g/m2、899 g/m2、916 g/m2和923 g/m2;当有叶期疏透度(β有叶期)和无叶期疏透度(β无叶期)分别在0.31~0.39和0.63~0.75时,林带对其背风面的温湿度调节作用明显,对应的水稻产量较高。适宜林带间距是300 m。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农田林网对促进农业增产的作用,1979年5月份我们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的五七公社进行了一次小麦测产.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林网概况五七公社的林带是结合农田水利设置的,全社林网面积23500亩,无林区面积7200亩.这次测产的林网,选在前线大队五生产队,对照区选在四生产队.东、西林带宽6米.种树4—5行,树高6米,林带间距110米.北面林带宽31米,种树26行,树高9米;南面林带宽17米,种树15行,树高8米,南北林带间距为300米.网格面积49.5亩,种麦面积35.97亩(小麦品种为内乡五号),林带面积2.46亩,树种为刺槐,单层林.  相似文献   

6.
友谊公路位于南宁市南面,是通往吴圩机场的主干道,全长三十二公里,六十年代中期绿化,树种结构为:柠檬桉纯林(下称柠纯)、柠檬桉×台湾相思×粉单竹(下称混Ⅰ);柠檬桉×台湾相思×广宁竹(下称混Ⅱ)等。树高15—25米,林带宽度平均40米左右。郁闭度0.5—0.9。研究目的是探讨公路不同树种,不同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9条分布均匀、相对较窄的不同疏透度(透光疏透度,下同)(0.13~0.33)的树木林带和不同疏透度(0.00~0.80)风障组合的野外风速观测,确定了树木林带和风障的最适疏透度分别为0.25和0.13。基于林带结构(疏透度)与风速降低的关系,确定了林带主带间距离的主要参数,即,林带结构系数(δ)和以主害风为代表的小气候参数(Lrp)。另外,通过对林带树木的野外调查,应用树木解析技术确定林带成林高(H0)。因此,树木林带的主带间距可以通过林带结构系数、希望降低风速的比例和树木生长模型来确定。本文以杨树林带为例,具体确定了杨树林带的主带间距。该研究结果不仅适于树木林带的设计,同时适于其它生物材料或人工风障的设计。图4表5参40。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梨树县农田防护林为对象,进行经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及时进行幼林抚育,可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11.8个百分点和14.8个百分点;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20%和24%。修枝强度不同效果差异显著,以1/3修枝强度效果最佳,可降低风速26.2%,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6倍。间伐强度控制在25%~30%时效果最好,间伐后林木分布均匀,树高和胸径生长有所提高,林带内卫生状况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防风效能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的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得到的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影响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因子为胸径、冠幅和树高 ,地貌类型和林分密度对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枝下高的影响很小。把得分值小于 0 440的一代木麻黄基干林带 (指生长后期的林带 )定义为低效防风林带 ,应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另外 ,把防风效能的预测值 0 .61 3作为判断基干林带进入防护成熟初期和防护成熟末期的阈值。  相似文献   

10.
(一)设平原农区某乡南北长略为东西宽的1.5倍,实测林网化面积(S)为31500亩(21平方公里),林带总长(L)为115.5公里,林网主副林带间距大体为2:3。推算其网格面积(Si)可用下式:  相似文献   

11.
稀疏基干林带套种木麻黄、湿地松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在前沿稀疏林带下套种生长情况,木麻黄、湿地松在不同郁闭度林带下更新情况及不同更新方式对木麻黄和湿地松生长影响分析表明:平20、平10、粤501木麻黄无性系是林带下更新理想无性系;林带郁闭度增大,林下套种木麻黄、湿地松的保存率及树高、胸径生长量随之减小;皆伐迹地更新的木麻黄、湿地松生长优于稀疏林带套种相同树种。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农田防护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与面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农田防护林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和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现有林网规划不合理,在达到防护成熟时,林带树高不能满足对所需防护的空间范围形成有效防护的要求。如果要形成有效防护,就需增加主、副林带的密度。一般风速条件下,中等立地条件主林带的间距应为270m,副林带间距以400m为宜。并得出开发区防护林网在降低风速20%~50%的条件下,有效防护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6.55%,13.54%,10.65%,7.54%,4.87%,2.59%和1.12%。  相似文献   

13.
“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动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例 ,对“京九”铁路大兴段绿化模式的动力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比旷野农田 (对照点 ) ,防护农田的风速平均约降低 18.9% ,距林带树高 0 .5倍距离处 (0 .5H)风速的降低率可达 30 .0 %左右 ,距林带 4H处至农田中心的风速降低率为 1.8%  7.1% ,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至少可达 4H ;防护农田内理查逊数 (Ri)总体平均值比对照点约高 4 .6 % ,动力速度总体平均值比对照点约低 14 .7%。  相似文献   

14.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防护林要素设计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活动特征,认为当地新垦绿洲防护林设计应以冬季相干枝模型为参考模型;主林带走向应与西北风向垂直,主林带间距应为树高的10至15倍:林带立木疏透度应不小于3.30.土地立木表面积指数不小于0.25,以新疆杨林带5至7年起达到防护效益,满足防风沙流侵害要求,则每米林带段应有2株树,每亩土地应平均拥有10株树:推荐使用新疆杨、群众杨等树种;建议对沙区植被实行政策性封育,逐步转变牧民游牧生活为绿洲开发的定居生活等。  相似文献   

15.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庇护农田、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巨大作用。但在农田受益的同时,林带也有抑制附近农作物生长的作用。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作物注意生长发育不良,农作物植株低矮、瘦弱,并表现不同程度的晚熟,造成减产,这种现象被称为林带胁地。这是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和树冠遮荫的结果。林带胁地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根系向田间扩展,与农作物争肥。二是树冠遮阴,拦截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减弱了光照的强度和光照时间,影响了光合作用。林带胁地范围一般在一倍树高左右,东西走向的林带,北侧林缘遮阴面积大,相当于林带树高的三分之一,变动在3.5——4.5米之间,遮阴时间长达9小时;南侧仅为林带高度的六分之一,遮阴时间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凹底镇晚霜对小麦大面积霜冻危害的调查,揭示了农田中设置林带对减轻霜冻的作用,在窄林带树高7倍、宽林带树高15倍范围内,可使小麦少减产27.34%和57.82%。调查结果还表明,防霜效果还与林带的走向、迎霜面和背霜面、树冠层大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吉林省西部10种典型水田防护林配置的林带结构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林带的疏透度差异性并确定了各因子与有叶期疏透度(β有叶期)和无叶期疏透度(β无叶期)的相关性,建立了疏透度与主要林带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林带分为3类:Ⅰ(1、5、7、10)、Ⅱ(2、9)、Ⅲ(3、4、6、8),其β有叶期和β无叶期值范围分别在0.2 ~0.28和0.5 ~0.6、0.4~0.5和0.8 ~0.85、0.3 ~0.4和0.6~0.8之间;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株行距和行数等因子与β有叶期和β无叶期存在相关性;并且其相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2.8~27.7 cm、15.6~17.9 m、4.5 m×3.5 m~5.4m×4.2m、6.6 ~7.1 m、1.8~4.3 m和3~4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凹底镇晚霜对小麦大面积霜冻危害的调查,揭示了农田中设置林带对减轻霜冻的作用,在窄林带树高7倍、宽林带树高15倍范围内,可使小麦少减产27.34%和57.82%。调查结果还表明,防霜效果与林带的走向、迎霜和背霜面、树冠层大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国槐,4行苦楝,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考虑到,对于透风系  相似文献   

20.
影响农田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半干旱风沙区单林带、林网、林农间作、片林等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结构和防风效益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单位面积树冠体积分别是影响各类防护林防风效益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单林带最佳结构时的疏透度为0.3,有效防风距离为树高的13.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