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晓芳  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86-4488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系统间的发展协调性,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藏那曲地区的草场资源为例,依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照协调度函数分析了那曲地区11个区县的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  相似文献   

2.
以西藏那曲地区的草场资源为例,依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照协调度函数分析了那曲地区11个区县的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结果显示:就那曲11个区县的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而言,除双湖区和聂荣县外,其他9个县草地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都较高。而从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来看,双湖区、聂荣县、嘉黎县和索县发展程度不协调;安多县、尼玛县、班嘎县、比如县、巴青县处于弱协调发展度的范围内;只有那曲县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协调。那曲县经济系统、环境系统评价指数相差不大,协调发展度得分0.73,说明那曲县经济与草场环境相对均衡发展,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离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0.79分仍有差距,应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战略,向更加协调的阶段发展。处于弱协调发展的尼玛县、申扎县、班嘎县、安多县、比如县、巴青县6个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申扎县、班嘎县、安多县3县经济系统评价值远远低于草场环境系统评价值,而协调度值较高,导致协调发展度处于弱发展水平。因此,该3县适当调整经济政策,加大经济发展步伐,在环境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努力使各自协调发展等级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尼玛县、比如县、巴青县的经济系统与草场环境系统的评价值悬殊不大,协调度几乎达到最高,但协调发展度仍然处于弱协调状态。因此,这3个县应该保持现有政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定西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现阶段国内外众多农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定西市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建立了该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系统协调度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计算得出定西市农业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协调度,并确定各系统在不同年份的协调等级。定西市农业系统协调度主要是受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变化的影响。系统内部要素协调度低,严重影响农业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实施有效协调控制,实现良性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2011~2016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自治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州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除凉山州环境系统评价值略有下降外,三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67-2869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经济环境协调度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递进层次结构特征的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协调状况的成因,并且针对城市不协调状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Bossel可持续发展基本定向指标框架,研究了其协调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实情,构建该省2008—2017年21个城市经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对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且借鉴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对其经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给予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城市经济-旅游-环境耦合程度较高,且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不具有对应性;珠三角地区经济-旅游-环境协调度相对较高,达到中度和高度协调发展水平,为环境滞后型,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经济-旅游-环境发展不均衡,分别为旅游滞后型和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把它分成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简写为EES系统),建立了关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的指标范畴;同时依据协同发展原理构建了协调度评价的功效函数、协调度函数和协调等级理论,并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从系统指标体系中共筛选出21个代表性指标对该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资阳区在1995-2001年间,系统的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弱度协调状态,协调等级为6级,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度是降低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是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在平缓中略降,生态子系统协调度降低是导致整个系统协调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可见在资阳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内涵,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表达模式,在该基础上通过构建西宁市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协调度计算模型对1996~2005年西宁市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作出了评价,并针对西宁市具体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实,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Bossel可持续发展基本定向指标框架,研究了其协调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1.
南昌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根辉  刘萍  郝帅  王丙超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99-102,106
以南昌市为案例论述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理,提出了协调度与持续度的测度方法,然后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南昌市生态城市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生态城市发展度属于中等偏高至较高等级,协调度属于一般协调至良好协调等级,持续度均属于弱持续度,增长速度相当缓慢。最后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红塔区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环境条件、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因素选取指标,建立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综合红塔区实际情况确定权重,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以各街道、乡为单位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值。结果表明: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因素、资源因素与承载能力相关性高,经济发达程度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大的地区承载力相对较高;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短缺是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梁辰  袁春  周伟  李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06-8608
将协调度定义引入耕地系统,构建耕地系统集约指标评价体系,引入12个评价因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获得各评价因子的影响频度。依据2004-2008年兰州市相关数据,利用评价因子影响频度进行耕地系统协调度分析,得到兰州市下属三县耕地系统的协调系数。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提升耕地系统协调度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可以在众多评价因子中筛选出对整体系统影响频度最大或较大的因子,可为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勇  刘琳  唐湘玲  尹国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79-4380,4385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其2003-2007年的3E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首先构建适合研究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PH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型分别计算研究区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进而计算出3E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能源、经济系统的发展速度较快,环境系统处于滞后状态,3E系统协调度处于不协调的状态。最后提出了促进乌市3E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陈守煜教授与于雪峰教授提出的工程模糊集理论及系统协调度模型,本文拟结合吉林省9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建立吉林省2011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现有水资源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各地区的相对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宁小莉  那玉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09-2612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水平、社会水平、资源环境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对2010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区域系统发展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