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纸床和土床2种方法,研究吡虫啉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纸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0.5~1.5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0.5~1.5g拌种,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无明显影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2.0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0g拌种,发芽势、发芽率显著低于不拌种处理;采用土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1.0~4.0g、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2.0g拌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苗高显著高于不拌种处理。试验还发现,吡虫啉、高巧拌种用量不超过2.0g,播种后前4d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4d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而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其后随着用药量的倍增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18%福·戊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8%福·戊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18%福·戊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散黑穗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70~200g剂量范围内拌100kg种子防效均达90%以上,且对小麦出苗和生长安全,可以推广使用,建议用量为100g拌100kg种子,于播前进行拌种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十字花科油菜籽为试材,应用常规种子拌种包衣的方式,以1 kg种子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4.2 g为药剂对照,进行了1 kg种子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以及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对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进行油菜籽种子包衣,均能有效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为害。其中,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最高,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次之,且这2个药剂处理的持效期均长,防治效果均好。该技术可以在防治油菜籽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苗期黄条跳甲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花生蛴螬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不同用量及与其他杀虫剂、抗菌剂混合拌种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对花生蛴螬均有一定的控制和防治效果,其中以"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 ml/亩+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 ml+水200 ml"处理治虫效果更好,"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 ml/亩+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 ml+水200 ml+硅唑多菌灵(50%多菌灵+5%氟硅唑)50 g/亩"有效荚果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35%噻虫嗪种衣剂对水稻进行不同播种量拌种试验。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30 g对水400 g拌稻种25 kg,播种量375 kg/hm~2,产量最高;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30 g+35%噻虫嗪种衣剂10 g对水400 g拌稻种17.5 kg,播种量225 kg/hm~2,产量第二。根据田间试验,药剂处理过的稻种对立枯病有明显预防作用,并可促使苗壮,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剂量处理下,600 g/L吡虫啉与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小麦的生长、蚜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8个不同处理的药剂组合,以吡虫啉与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安全可靠、效果明显为判断标准,找出最佳播种方案。结果表明:600 g/L吡虫啉与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混合后对麦种包衣是安全的,对蚜虫防治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吡虫啉与戊唑醇混合包衣后,可适当降低播种量,由25 kg/亩降低为17.50 kg/亩。600 g/L吡虫啉与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在制剂用量为(200+50)mL/100kg条件下,处理区小麦产量可达421.78 kg/亩,高于其他处理及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小麦包衣各方案对周麦27号出苗率及白粉病、纹枯病、地下害虫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包衣对周麦27号产量有一定影响,综合来看,15%多·甲拌悬浮种衣剂100 m L+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0 m L+11%福·酮悬浮种衣剂100 g拌100 kg小麦种子的方案增产效果最好,成本较低,对病害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明确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供试药剂在处理浓度下对小麦发芽、出苗及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小区的小麦白穗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各药剂浓度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2 4;苯 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 mL/100kg种子处理、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可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无药害产生,对小麦一号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200 mL/100 kg拌种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可达90%以上。各处理对小麦增产率1.83%~32.48%,其中,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与2.5%适乐时按200mL/100 kg拌种处理和增产幅度较高,分别达29.61%和32.48%。综合分析其经济效益,各处理均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平均增收55.24~179.23元/667 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其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0、100、150 mL/100 kg种子,对照药剂2%立克莠湿拌种剂400 g/i00 kg种子及空白对照5个处理;采用土壤接种病菌以测定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60 g/L成唑醇悬浮种衣剂50~150 mL拌种100 kg,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达57.03%~91.06%,玉米增产25.8%~44.4%,药后观察未见玉米苗出现药害现象.[结论]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玉米安全,可作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建议使用剂量为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0 mL/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探索了几种花生种衣剂组合对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10 g+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 m L+水100 m L拌种子4 kg包衣后,对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最佳,且花生产量最高,产量达7 921.05 kg/hm~2,较空白对照增产荚果1 342.10 kg/hm~2,增幅达到20.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小麦包衣的新型高效种衣剂。[方法]选用市场上销售的4种小麦拌种剂,了解这4种小麦拌种剂对小麦出苗率、防病效果、干重、鲜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处理1(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处理2(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处理3(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能有效地提高小麦出苗率;在预防小麦纹枯病方面,4个处理较对照均有明显的差异;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较对照有所提高。[结论]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拌种在提高小麦出苗率、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其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0、100、150 mL/100 kg种子,对照药剂2%立克莠湿拌种剂400 g/100 kg种子及空白对照5个处理;采用土壤接种病菌以测定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0~150 mL拌种100 kg,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达57.03%~91.06%,玉米增产25.8%~44.4%,药后观察未见玉米苗出现药害现象。【结论】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玉米安全,可作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建议使用剂量为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0 mL/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高效防治玉米茎腐病的杀菌剂,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4种杀菌剂,采用拌种法进行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产量比较。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在2个不同剂量下对玉米茎腐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同一药剂不同剂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在推荐的高剂量下,4种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其中,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高。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以200 mL/100 kg种子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14 086.67 kg/hm2。在生产中建议根据戊唑醇、精甲霜灵、咯菌腈和嘧菌酯等药剂的推荐用药量,以嘧菌酯为主体,与其他3种药剂进行轮换、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kg水稻种子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267~400 g包衣处理对苗期立枯病平均防效为90.21%~98.49%,对秧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1.67%~96.88%,对本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6.88%~100.00%,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对水稻安全、无药害。推荐田间用量以每100 kg水稻种子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267~400 g于水稻浸种前拌种包衣为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对不同剂量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院使用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使用45.0 g/100 kg种子处理时,对小麦黑穗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防效达到95.1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生产中推荐使用剂量为37.5~45.0 g/100 kg种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使用路明卫悬浮种衣剂拌种进行水稻直播试验,验证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以及促进水稻生长和增产潜力。结果表明:使用路明卫悬浮种衣剂150mL/hm~2拌种22.5kg/hm~2直播,在水稻分蘖期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良好的防效,并能提高水稻的分蘖率,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和产量,比农户自防的和空白对照的田块实际产量分别增加8.03%、27.75%。  相似文献   

19.
防治花生蛴螬对于花生生产有重要意义.采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花生地下害虫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等诸多优势.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分析不同种衣剂拌种防治花生蛴螬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拌种对花生蛴螬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50 mL/hm2+ 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75 mL/hm2+水7 500 g/hm2,摇匀后混合拌种225 kg,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小麦防治全蚀病①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mL,对水1000mL,拌麦种100kg;②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mL,拌麦种20~25kg。如果以上药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可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分)拌种,并在小麦起身期前后用15%三唑酮500倍液及时灌根。防治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早期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等①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20mL,拌麦种20~25kg;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