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干旱地区草甸湿地是容易发生盐分积累的区域,以银川平原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找出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盐分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湿地恢复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土壤全盐、pH与大部分盐分离子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Na~+、Cl~-与大部分离子之间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所有盐分离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0~30cm土壤Na~+、Cl~-、HCO_3~-+CO_3~(2-)是研究区的主要盐分离子,在30~100cm土壤Na~+、Ca_2~+、Cl~-是研究区盐分累积的主要盐分离子。因此,Na~+、Cl~-是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的主要盐分离子,应着重对这2种离子进行消减。  相似文献   

2.
以扬黄灌区不同地类的土壤颗粒组成与盐分离子分布特征为分析对象,采用RDA方法研究了不同等级颗粒和不同盐分离子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细砂粒、粉粒和粘粒系土壤颗粒的主要成分,研究区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具有潜在沙化趋势的地块集中在沙化玉米地和5年玉米地表层土壤。枸杞地盐离子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地,潜在盐渍化风险较高;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各种盐离子的含量有所降低。基于冗余分析(RDA)分析,0~10cm和20~40cm土层,粘粒和粉粒均对土壤盐离子响应有显著性解释(P=0.002),其解释量分别占所有土壤粒径参数解释量的63.64%、33.77%和69.12%、27.94%。60~80cm土层,细沙粒(0.02 mmD≤0.05mm)对盐离子响应有显著性解释(P=0.004),其解释量占所有土壤粒径参数解释量的81.08%,但是这一土层的总解释量仅为37%。研究区土地管理利用方式与利用年限的不同导致了土壤颗粒组成与盐分离子的基本分布特征的显著改变,部分地类依然存在潜在的次生退化风险。土壤颗粒组成与盐分离子组成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显著改变了表层和耕作层盐分离子的分布,而在深层土壤中细沙粒的作用可能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以一体化土壤采集器为试材,采用植丛内外差值百分比法,以围封退化短花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临近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CK),对比研究了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颗粒组成和SOC和TN的富集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以期探讨植丛对土壤富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富集率"E"值而言,粘粒(2μm)和砂粒(50~2 000μm)的富集格局大致趋势相反,生境和土层深度对粉粒(2~500μm)的富集均无显著影响(P0.05)。SOC在6~8 cm土层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12~14 cm土层围封区显著高于放牧区;TN则在4~6 cm土层围封区显著高于放牧区,12~14 cm土层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P0.05)。沿土层深度垂直变化,颗粒组成仅放牧区砂粒在12~14 cm土层"E"值显著增高(P0.05);SOC围封区0~2 cm土层"E"值显著高于其它土层(P0.05),TN放牧区呈先减少后增高"V"型变化,4~8 cm土层"E"值显著降低(P0.05),放牧区的SOC和围封区的TN都无显著变化(P0.05)。粘粒与砂粒的"E"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粉粒与粘粒、粉粒与砂粒的"E"值相关关系逆转;颗粒组成与SOC、TN的"E"值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总之,围封并未使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粘粒的整体富集率增大,反而有所降低;但围封确推动了土壤粘粒和SOC表聚型富集;土壤SOC和TN的富集是2个独立的过程,围封都有利于任意土层TN的富集。  相似文献   

4.
草甸湿地是银川平原干旱背景下特殊的湿地类型,对宁夏引黄灌区绿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常见禾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赖草(Leymus secalinus)、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研究了3种禾草构件形态特征、构件生物量特征及配置比例,分析了3种禾草生境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3种禾草的构件形态、构件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芨芨草各构件特征值最大,赖草和佛子茅次之;3种禾草构件生物量分配策略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P0.05),其生物量分配模式以种群能够实现持续生存和繁衍为终极目标;禾草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在小尺度上各有不同,因而不同禾草常以单优群落分布,在景观格局上禾草生境则受制于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盐渍化特征和土壤水分梯度差异。该研究为宁夏引黄灌区沟渠廊道生态建设和盐碱草地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鄂温克族自治旗与牙克石市交界处原始林区的塔尔气铁矿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尾矿库周边土壤机械组成、pH、电导率以及土壤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林区铁矿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尾矿库对周边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按CK、B、C、W、S样区排序发现,土壤粗颗粒物质趋于减少,细颗粒物质趋于增多,土壤pH呈逐渐升高趋势,电导率、土壤养分含量快速下降且各样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砂砾、细粉粒、pH以及电导率等指标的变化,使土壤养分发生显著变化,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选择伊犁河谷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样品,研究林地、耕地、园地、草地等4种不同土地覆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被下,在0~60cm的土壤深度中,土壤蔗糖酶、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这3种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都呈现出降低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均表现为林地耕地园地草地。通过不同土地覆被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相关性分析,得出林地的脲酶活性与其有机质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耕地和园地中的3种酶活性都与其有机质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草地中的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养分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7.
生草栽培对刺梨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仰州  刘英  何季  刘晓  徐海  郭颖 《北方园艺》2018,(6):96-101
采用间作黑麦草、自然生草和清耕3种方式对刺梨园进行地表管理,研究了不同地表管理方式对刺梨园0~40cm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栽培可以调节土壤pH,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间作黑麦草较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氮含量(P0.05),自然生草较间作黑麦草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钾含量(P0.05)。与清耕相比,2种生草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P0.05)。与清耕相比,生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且间作黑麦草对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作用大于自然生草。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或显著正相关(P0.05)。这说明2种生草栽培均可以改善刺梨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以钦州市钦南区菠萝山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取土烘干法及混合土样法对不同区域(东南、西南、西北)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区域(东南、西南、西北)土壤含水量和物理性粘粒(<0.01 mm)差异显著,东南朝向含水量及粘粒含量最高,其次是西南朝向,西北朝向最低;不同采样区域(东南、西南、西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 pH 值差异不显著。通过该研究表明,山体的不同方向对土壤发育及水土保持有显著影响,人为干扰影响山体土壤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发育期的"石研2号"和"石研5号"品系油莎豆块茎为试材,对油莎豆块茎中的淀粉、果糖、蔗糖、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以研究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糖与脂肪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油莎豆块茎发育过程中果糖含量与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蔗糖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淀粉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糖含量亦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统计及AICGIS 3.3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张家口涿鹿、怀来2县葡萄主产区土壤耕层(0~20 cm)中4种微量元素(Cu、Mn、Fe、B)全量含量空间变异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葡萄品质的3个指标(Vc、糖酸比、酒石酸)含量空间变异情况以及3种指标与4种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全量Fe、B含量符合正态分布,Mn、Cu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土壤全量Fe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Cu、B、Mn属于中等的空间相关性;4种微量元素呈现带状或块状分布,其分布与当地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Fe与Vc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B与Vc具有极显著相关性,Fe、Mn、B与固酸比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酒石酸成极显著的正相关性;Cu与3种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四川牡丹部分野生居群种子脂肪酸组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结实量大,专性种子繁殖,具油用开发潜力。对7个不同野生居群的四川牡丹种子千粒质量、种仁出油率、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讨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四川牡丹不同居群种子千粒质量平均为(311.65 ± 46.45)g,平均种仁出油率32.23% ± 1.96%,居群间差异显著(P < 0.05);籽油中共检测到7种主要脂肪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一烯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1.94% ~ 93.70%,亚麻酸相对含量高达40.45% ~ 47.68%,不同居群籽油脂肪酸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有效钾含量与种子出油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其他脂肪酸组分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裴宗平  孙干  王瑜  苏雪鹏 《北方园艺》2016,(13):172-177
为调查山西省大同矿区紫花苜蓿草地中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根际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年10月采集浑源县、南郊区、大同县、矿区4块样地中不同深度的紫花苜蓿根茎和根际土壤,并分析了紫花苜蓿的菌根侵染率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4块样地中紫花苜蓿根部菌根侵染率均在70%以上;除大同县规律不明显以外,其它3块样地中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分析总相关性得知,菌根侵染率与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和总球囊霉素(TEG)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TEG和EEG均与菌根侵染率、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分析同土层各因素的相关性则发现,只有在20~30cm土层,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与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EEG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说明,大同地区丛枝菌根真菌与紫花苜蓿可以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对土壤营养成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30cm土层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分析山东平度和新疆库尔勒2个地区在不同肥力下土壤微生物数量消长与土壤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2个地区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长,真菌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施有机肥比化肥对真菌增长影响达极显著;不施肥种植(CK)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总体数量,但不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比率;2个地区土壤微生物消长与土壤元素间相关性不完全一致,2个地区真菌数量消长与铜元素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度点细菌数量与锌元素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硼元素极显著负相关,与锰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种类及含量水平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消长影响极显著,而土壤微生物消长在不同土壤环境下与根围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以富营养化水体为试材,采用室内化验的方法,研究了垂直流、水平流和沟渠型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效果,以期为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中各种污染物去除率均呈倒"V"字形变化规律,不同时期的去除率排序基本表现为反弹期稳定期恢复期启动期;综合比较可知,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均能有效促进水质的净化,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P、BOD_5、COD_(Cr)的去除率较大,水平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NH_4~+-N的去除率较大;从出水口水质稳定性来看,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各项指标较稳定,水平流、沟渠型较差,说明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不同;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植被地上和地下氮、磷累积量均呈"V"字形变化规律,各时期积累量排序基本表现为反弹期稳定期恢复期启动期;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工湿地植被氮、磷积累量分别与生物量、氮、磷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线性关系。综合分析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方式对设施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盐分空间运移的影响,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全盐、电导率、硝酸盐、pH值,比较不同处理盐分指标的差异,并对不同盐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 000kg/667m2行下秸秆反应堆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与无秸秆处理相比,不同行下秸秆反应堆处理能够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全盐20.16%~21.75%,降低10~20cm土层土壤全盐13.25%~24.40%;能够降低0~10cm土壤硝酸盐25.00%~25.80%,降低20~30cm土层土壤硝酸盐22.41%~24.75%;土壤全盐与土壤硝酸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盐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地域枸杞主要次生代谢物和初生代谢物的关系,以宁夏主产区中宁、银川、固原、惠农、同心等7个地域的"宁杞1号"为试材,研究了土壤肥力因子、枸杞果实次生代谢物甜菜碱、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及初生代谢物枸杞多糖和总糖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枸杞产地的土壤养分有显著差异,以主产区中宁宁安、田滩的土壤肥力状况最好。枸杞果实主要次生代谢物甜菜碱、类胡萝卜素、黄酮、维生素C及初生代谢物多糖、总糖含量在不同地域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肥力较好的中宁宁安、田滩的枸杞甜菜碱、多糖含量最高,而糖碱比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全盐与类胡萝卜素积累有负相关性,速效钾与枸杞黄酮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枸杞甜菜碱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盐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速效钾与甜菜碱含量有显著相关性;多糖累积与全氮、全盐、有机质、速效钾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而总糖含量与全盐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中宁作为枸杞道地产区,要求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枸杞果实多糖和甜菜碱含量较高而糖碱比较低。  相似文献   

17.
以柴达木盆地2种果型黑果枸杞所生长的土壤为试材,分别以pH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半微量凯氏定氮法、钼锑钪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重铬酸钾—外加热法、质量法测定2种土壤中的pH、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机质以及全盐量的含量,分析二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不同果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pH表现为"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量元素中Fe元素在2种果型黑果枸杞土壤的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含量"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的含量;大量元素中全磷在20~40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皆表现为"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全盐量在20~40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0~20、40~60cm土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皆呈现为"蟠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圆球型"黑果枸杞土壤中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主栽枸杞品种“宁杞1号”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宁夏枸杞主栽地中宁、同心、惠农、银川园林场枸杞中牛磺酸的含量与产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宁夏4个主要产地的宁夏枸杞中牛磺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银川园林场牛磺酸含量最高,同心牛磺酸含量最低;4个产地宁夏枸杞中牛磺酸含量与肥力因子中的速效氮和速效钾有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无显著相关性;宁夏枸杞中牛磺酸含量与土壤总盐分含量无相关性,Cl与牛磺酸正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典型棕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棕壤剖面土壤磁化率及不同形态氧化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形态氧化铁对棕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棕壤剖面土壤磁化率变化趋势大致为表土磁化率最高,淋溶淀积引起土壤磁化率局部增大,在母质层土壤磁化率相对较低。棕壤剖面的频率磁化率的平均值为9.08%,说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细顺磁颗粒。棕壤剖面磁化率与游离态铁、铁的游离度和络合态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无定形铁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60~200cm土层土壤磁化率与土壤全铁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游离氧化铁含量是影响棕壤剖面磁化率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在肇庆、云浮沙糖桔主产区7个县(市)选34个不同程度黄化果园,对土壤养分和当年生营养性春梢叶片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果园叶片Ca、Mg、Zn不足(低量和缺乏)的现象极普遍,Mn和B不足者有相当比例,N、P、K不足的现象较少;果园土壤整体偏酸,土壤交换性镁、有效硼不足(低量和极缺乏)的现象极普遍,交换性钙和CEC(阳离子交换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也有相当比例果园的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效锰不足,有效磷不足的现象很少,无有效锌不足的现象;叶片N与P,N与Mg,Ca与Mn,Mg与B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或负)相关性,叶片N、K、Ca、Mg、Mn含量受到部分土壤养分的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肇庆、云浮沙糖桔的黄化与叶片Ca、Mg、Zn、B和Mn含量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