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应用大同市黄花主产区云州区气象资料,分析了云州区黄花菜主要生育期、关键期气候要素变化特征以及对黄花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菜主要生育期气温呈升高趋势,关键生育期降水呈减少趋势,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温升高生育期进程加快,降水偏少不利于黄花菜产量形成,日照时数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中、北部冬小麦播期和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近30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均气温每年约增加0.054 5℃;越冬气温亦呈上升趋势,每年约增加0.078 8℃.综合...  相似文献   

3.
西北玉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陕西凤翔、大荔和新疆若羌、喀什的夏玉米,新疆乌兰乌苏、新源和甘肃武威、张家川的春玉米1980—2004年主要生育期资料,运用距平、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所选地区玉米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夏玉米变化趋势不一致,各地播种期呈提前趋势,但大荔变化呈推迟趋势;各地成熟期呈提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全生育期呈推迟趋势,但大荔因播种期推迟趋势大而成熟期提前,使得整个生育期缩短。(2)西北地区春玉米播种期普遍提前,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呈推迟趋势。(3)西北地区春玉米突变点普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夏玉米突变点均在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偏冷偏暖期内,突变点与气候突变时间及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0—2019年平罗县地面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国家统计局平罗县调查队产量数据,分析了玉米生育期气温、降水量、积温、生育期天数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平罗县玉米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0℃、10℃、15℃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期平均日期均比历年最迟日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播种期到拔节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拔节期到成熟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平罗县玉米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积温与单产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播种期到收获期天数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10℃积温、≥15℃积温与单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取周口市1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霜观测资料,应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法、相关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周口市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4年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更加显著,1993年为突变年;生育期内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明显,空间上从南至北递减;参考作物蒸散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比较剧烈,空间上呈东西递减趋势;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有明显减少趋势,21世纪初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突变年为2005年,空间上东多西少;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导致霜期缩短,且三者的年际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6.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干燥,昼夜温差较大等气候因素使得内蒙古地区比较适宜种植春小麦。本文利用内蒙古春小麦主要种植区的6个站点198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重点分析了有特色的中部区域的热量变化特征以及对春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的年平均温度和≥10℃年活动积温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内蒙古自治区的热量资源的增加,使得全区适宜种植春小麦的生育期有所缩短,各个生育期的日期缓慢的提前。对温度的要求,内蒙古全区春小麦播种日期平均提前了4~5d,分蘖-拔节期平均提前了3~4d,抽穗-成熟期平均提前了6~8d。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甘孜站1960—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甘孜近54a生长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甘孜生长期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推后趋势;生长期的持续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积温也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长率为42.6益/10a;利用累积距平法,发现生长期和积温的突变年分别出现在1990年和1997年,均为增加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关中西部冬小麦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选用陕西省宝鸡市9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变化理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宝鸡市冬小麦生长发育期内,平均气温以0. 52℃·10 a~(-1)的趋势显著上升,降水以-6. 765 mm·10 a~(-1)的趋势波动下降,日照时数以42. 96 h·10 a~(-1)的倾向率微弱增加。影响冬小麦越冬前生育期普遍延后,越冬后生育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 92 d。最终导致气候产量平均每年下降4. 91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桑植烟区近30年界限温度及生育期温度变化特征,为烟叶生产提供参考,以1991—2020年桑植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桑植烟区界限温度和生育期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气温稳定通过10、13、28℃的初日呈提前趋势。(2)苗期均温、伸根期均温、旺长期均温和成熟期均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苗期均温升高达显著水平,并于1999年发生突变。总体上,桑植烟区烤烟苗期和伸根期温度的升高,以及通过10、13℃初日的提前将有利于烤烟早生快发,而成熟期温度的升高和28℃初日的提前将会增加烤烟高温逼熟的风险;根据以上变化,有必要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烤烟生产的物候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抚州地区的气候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抚州市近20a的气候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抚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州市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年的总降水量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过较严重的洪灾和旱灾;粮食产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粮食增产,但是由温度升高导致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普遍缩短,减少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等因素又不利于粮食单产;抚州市的年光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有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晚稻的生长发育;抚州市降水量总体的上涨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年份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冷地型鸭茅营养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日本引入的9个冷地型鸭茅品种的营养动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9个鸭茅品种的粗蛋白质含量随生育期的进展逐渐下降,以抽穗期下降的速度为快;而粗纤维的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随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抽穗期的粗纤维含量明显增高;粗灰分的含量变化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鸭茅营养物质变化的转折点是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3年陕西汉中11县区气温观测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距平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研究各农业界限温度始终日期及对应积温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稳定通过0℃始日提前,终日略微推后,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10℃始日提前,终日平川推后、秦岭山区略微提前,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20℃始日提前,终日秦岭山区提前、平川微弱推后,持续时间平川呈增加趋势、秦岭山区呈略微减少趋势。各农业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平川与山区差异较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0℃积温呈减少趋势;≥0℃、≥10℃积温呈增加趋势;≥20℃积温平川、北部秦岭山区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南部巴山区呈略微减少趋势。稳定通过0℃、10℃、20℃时间变长,正积温增加,作物生长季节变长,利于增加喜凉、喜温作物种植品种和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根据张家口市1960—2011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计算分析了≥0℃积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2年来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为0.42℃/10年,1983年后气温显著增加。≥0℃积温呈增加趋势,增温率为89.4℃/10年。≥0℃初始日期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迟趋势,且持续天数增加明显。≥0℃终日延迟程度大于起始日期提前程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农业气象站1981-2018水稻生长季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1990-2018年水稻播种、抽穗和成熟的具体日期以及1994-2018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8年永吉县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减少幅度不太明显;1990-2018年永吉县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现出逐年提前的趋势,只是提前幅度不尽相同,其中以播种期提前幅度最大,其次是成熟期,抽穗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小;水稻全生育天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0.177 d/10年,变化不太明显;1994-2018年永吉县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产18.559和14.872 g/m2,两者增加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宁县与沙坡头区兴仁镇枸杞生长气象条件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统计中宁县和沙坡头区兴仁镇2009—2020年主要枸杞种植区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兴仁镇、中宁县枸杞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2年(2009—2020年)中宁县、兴仁镇的年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年总降水在波动中不断增加,中宁年总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兴仁呈减少趋势。2020年夏枸杞生育期(4—8月)内中宁气温与兴仁相比明显偏高,中宁夏枸杞各生育期与兴仁相比均偏早。2020年夏枸杞生育期内中宁降水整体比兴仁偏少,由于中宁县可引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因此夏枸杞未受明显影响,而兴仁镇受夏季降水影响,夏枸杞产量及品质有所下降。2020年夏枸杞果枝生长、开花、果实形成期内(4—6月)中宁县日照时数与兴仁镇相比整体偏多,因此枸杞生长发育比兴仁偏快。  相似文献   

19.
怒江流域近30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杜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67-12769,12775
利用怒江流域河谷盆地的9个气象站1981~2008年的日照时数、云量、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等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年太阳总辐射1981~1997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为-161.1MJ/(m^2.10a),1997年之后以111.3MJ/(m^2.10a)的速度上升。年总云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0.18成/10a;而年低云量表现出与总云量相反的变化趋势,以0.32成/10a的速度增加。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辐射的趋势相反,1981~1997年以3.1%/10a的速率增加,1997~2008年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幅为5.6%/10a。水汽压的变化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一致。低云量是怒江流域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与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铅、镉和铝胁迫对越橘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年生越橘圣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铅、镉和铝处理对越橘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越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其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随着铅、镉浓度的增大及植株生育期的延长,叶片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对电导率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越橘对铝胁迫的抵抗能力高于铅和镉,且低浓度铝有利于越橘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