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三十里铺村进行了地膜残留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大,土壤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随着覆膜年限和残膜密度的增大,土壤p H值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均有下降趋势,造成了生物量积累受阻,进而影响马铃薯产量。所以,地膜残留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造成严重影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严重危害农作物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邢台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地膜,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农民对地膜的增产效果十分认可,棉花、油葵、花生、早春蔬菜等作物大部分采用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虽然地膜覆盖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但也留下残膜,污染了土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现行的地膜为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石化产品,其残留于土壤环境中的碎片短时间内很难彻底降解。残膜在农田中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耕层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地膜残留累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定西市现有耕作方式下,根据试验地一次性揭膜后的地膜残留量,设定6个梯度的残膜密度,研究了地膜残留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加,玉米成苗率、株高、生物量、穗重、百粒重和产量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土壤质量也不断下降,集体表现在:残膜阻碍土壤水分的下渗,造成土壤0~30 cm各个土层之间含水率分布不均匀,当残膜密度达到1 020 kg/hm~2时,20~30 cm土层中含水率减少7.2%;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这造成了生物量积累受阻,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无地膜残留作为对照,将农用地膜残留对小麦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耕层农用地膜残留量越大,小麦减产越多,产量越低,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覆膜种植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是覆膜种植之后的残膜遗留在土地上,带来的危害比较严重。有的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残膜进行科学回收利用,导致残膜危害越来越大,本文对残膜的危害以及土壤残膜治理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1农田残膜回收现状及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中覆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覆膜生产可以提高产量,为农作物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但是由于地膜用量不断增大,农民对地膜的认识不  相似文献   

6.
农用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迎春  唐琳 《西藏农业科技》2010,32(1):39-41,48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分解速度非常慢,加上残膜的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的污染,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本文通过对农用地膜污染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残膜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回收残膜、治理污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膜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省,地膜已经覆盖不同农作区及不同作物,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降解速度缓慢,加上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变劣.通过对甘肃省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分析,指出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田残膜回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地之一,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1980年以来,各地的种植业广泛使用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的农业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效地保持了土壤的水分、肥度与湿度,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然而,长期累积的残膜也造成了土壤污染,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引发了各种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新疆棉田地膜残留对棉花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掌握大荔县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在大荔县盐碱地种植水稻,设置空白对照(CK),比较分析了土壤p 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 H、电导率下降越多,水稻产量越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提高越高,水稻产量越高。种植水稻可有效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绿肥作物对耕地镉污染修复机理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压绿肥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对土壤中Cd活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综述了绿肥作物对Cd污染耕地的治理效果,并从有机质、土壤p H值、土壤盐基阳离子、Fe活性等方面分析了绿肥对Cd活性影响的机理,据此提出通过种植、翻压绿肥治理Cd污染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地膜覆盖技术在辽区地区被广泛应用。它可以起到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杂草快速生长等综合效果。地膜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是聚乙烯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分解,残膜长期在土壤里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了作物根系正常生长,造成产量和品质同步下降。残膜的危害和治理已经被人们高度重视,新型地膜的研发推广应用已成  相似文献   

13.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白色污染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土壤中地膜残留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随残留地膜的增加而减小,而土壤容重和比重随之增加.(2)在0~40 cm土壤中,残膜能够刺激棉花根系的生长,当残膜量为900 kg/hm2 以下时,棉花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和根重都大量增加;在40~100 cm土壤中,残膜阻碍根系生长,使根系生物量下降.(3)随着残膜数量增加,棉花干物质重和冠/根均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棉花地下部地上部生长不协调,产量降低.因此,一定数量的残膜刺激根系生长的现象是棉花植株的适应性反应,而残膜对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均有负面影响,残膜数量越大,减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新疆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研究、应用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誉为农业"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新疆以来,以其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等显著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对提高新疆农作物产量和改进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地膜覆盖栽培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使用过的地膜没有全部回收,年复一年累积在土壤中,致使耕地遭到严重的残膜污染.农用塑料薄膜主要有用做地膜的聚乙烯膜和用于温室或塑料大棚的聚氯乙烯膜,无论哪种都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200~400年.  相似文献   

16.
一、残膜危害 1.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①残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阻碍棉田土壤水分的运动,导致水分移动速度减慢,水分渗透量减少,导水性变差。②残膜聚集使土壤孔隙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棉田土壤空气正常循环和交换,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治理农用残膜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几十年我国农用地膜的使用以及产生的污染问题,结合历年发表的文献对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残膜污染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从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方面对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阐述,为以后残膜污染的防治和地膜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地膜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土壤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曾祥斌 《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7,229
分析了农膜使用现状以及农用残膜污染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农业生产效益,可以增温保墒,防虫抑草,扩大作物种植适宜区,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塑料地膜降解速率极其缓慢,加上中国地膜回收工作的开展较为落后,导致大量的塑料碎片残留在农田中,从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残膜及微塑料污染。本文基于文献资料、调研和统计数据,就地膜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污染防控进行了分析。残膜及微塑料污染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限制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并对土壤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危害,改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损害土壤健康,长此以往会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微塑料存在被植物吸收的可能性,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此外,微塑料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其极容易通过吸附作用成为其他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等)的载体,增加污染物的转移富集风险,从而造成土壤生态环境复合污染。中国地膜生产、使用相关标准正在逐步完善,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尚未形成完善可持续的地膜回收体系,农田土壤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仍不够充分,同时针对残膜及微塑料污染防控的政策和法规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地膜生产、回收相关标准以及残膜和微塑料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