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黑龙江省大豆年平均种植面积233-300万km^2。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左右,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矮小,病虫害加重,大豆的生物产量明显下降,虫食率、病粒率增加,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重迎茬大豆减产是由多各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缓重迎增量损失的农艺措施是:选用耐重迎茬品种,配以适当的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密植等综合技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应大豆生产发展的合理轮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体现在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这是由于在重迎茬大豆生育期间生长发育不良和病虫害所致,一般重茬较正茬减产30%左右,不同年限不同土壤类型等情况下大豆减产幅度存在差异,干旱情况下有的地块可造成绝产,重迎茬条件下使许多大豆病虫害加重,尤其是土传根部病虫害,这主要是由于病原残留在大豆根茬和耕层土壤中,重茬造成它们在土壤中积累。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将导致大豆重迎茬的病虫害防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迎茬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问题。重迎茬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矮小,病虫害加重,大豆的生物产量和子食产量明显下降,虫食率、病粒率增加,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重迎茬大豆减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土壤病虫危害加剧却是主要原因。减缓重迎茬产量损失的农艺措施是:选用耐重迎茬品种,配以适当的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密植等综合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大豆生产发展的合理轮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是重迎茬,重迎茬对大豆的危害最终体现在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一般重茬较正茬减产15%~35%,不同年限不同土壤类型情况下大豆减产幅度存在差异,干旱情况下有的地块可造成绝产。重迎茬条件下使许多大豆病虫害加重,这主要是由于病原残留在大豆根茬和耕层土壤中,重茬造成它们在土壤中积累。重迎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其种植面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使大豆能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经验,对适合当地的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一、选地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实行3年以上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及葵花茬和其他杂豆茬。重、迎茬大豆由于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把重迎茬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当尽量避免重迎茬种植大豆,坚持合理轮作,减少迎茬,控制重茬.从长远看,不宜无限度地扩大大豆重迎茬面积,避免造成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产生恶性循环.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首先安排迎茬种植,迎茬安排不开再种植重茬,而且重茬不能超过两年.应针对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以调节营养和防治病虫害为重点,把现有科研成果、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实施,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1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常年发生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80%以上,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土壤环境对大豆病虫害发生十分有利。正茬、迎茬、重茬大豆病虫害依次加重。由于重迎茬面积大,根腐病、孢嚢线虫病、地下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灰斑病等发生较重。长期以来一些农民  相似文献   

8.
重迎茬对大豆的危害最终体现在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这是由,于在重迎茬大豆生育期间生长发育不良和病虫害所致,一般重茬较正茬减产15%~35%,不同年限不同土壤类型等情况下大豆减产幅度存在差异,干旱情况下有的地块可造成绝产,重迎茬条件下使许多大豆病虫害加重,尤其是土传根部病虫害,这主要是由于病原残留在大豆根茬和耕层土壤中,重茬造成它们在土壤中积累。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茬口的选择,对夺取农业丰收至关重要。其技术要点是: 一、合理轮作 各种作物都应进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解决营养元素单一的问题,还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良好生育。尤其种植大豆更应合理轮作,现在大豆重迎茬面积逐年上升,一般地区重迎茬面积占30~40%,大豆产区可达50。60%,甚至有的地方不是重,就是迎,很少有正茬,重迎茬减产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40~50%,特别严重地块有绝产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 1、重迎茬面积过大.连年重迎茬导致病虫害加剧,单产低、危害大豆生产安全. 2、土壤耕作水平低.缺少大型整地机械,耕层浅,土壤板结,不耐旱也不耐涝,抗灾能力下弱.  相似文献   

11.
由于市场影响,造成大豆重迎茬面积不断增加,重迎茬是大豆生产的一大难题,重迎茬不仅可使大豆大幅度减产,而且可使病虫害明显加重,植株生长不良。矮小,根系不发达,吸收肥料能力弱,茎叶早枯,病粒、虫食粒增多,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大豆重迎茬防治技术通过对栽培技术的改良,可以大大地减缓对产量的影响。大豆重迎茬栽培技术是以深松、均衡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以解决重迎茬为重点的一项高科技技术。主要增产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省北部山区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北部山区大豆重迎茬病虫害加重、营养失调、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土壤水分过度消耗以及伴生杂草增加等减产原因;通过合理轮作、更新更换种子、推广秸杆还田、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推广深松、秋整地等科学的土壤耕作措施以及药剂防治等可以缓解大豆重迎茬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大豆重迎茬使得大豆品质下降、减产严重。在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从大豆的生育环境、满足所需养分、增强大豆自身抗性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发,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减缓重迎茬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466.67万公顷,致使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如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达80%以上。重迎茬大豆减产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技术对高油大豆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重迎茬会使大豆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在当前重迎茬不可避免的形势下,要种好重迎茬大豆,就必须从改善大豆生长发育环境、增补和调节大豆生长发育期间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增强植株自身抗逆性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多方面入手,力争最大限度地减缓重迎茬的危害。1、合理轮作,尽量减少重茬,维持适当的迎茬比例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将豆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豆面积的不断增加,重迎茬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据调查,一般大豆重迎茬的比例都在20~30%左右,在大豆产区重迎茬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60%,甚至有的地方不是重,就是迎,很少种植正茬。大豆重迎茬的危害比较多而又重。据试验,重迎茬大豆减产幅度在15%左右,其中重迎更重些,减产幅度在17~20%,迎茬减产幅度10~13%左右,不但降低产量,也影响质量,而且品质也不佳。因此,要千方百计减轻重迎茬的危害。具体措施一、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即抗病或耐病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同一品种,这是减轻重迎茬危害的有效措施,同时还要做到早、中、晚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8.
1、合理轮作,尽量减少重茬,维持适当的迎茬比例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将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全层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在当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要坚持"宁迎勿重"的原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了稳定,而因连年大面积种植大豆,导致大豆重迎茬面积不断上升,面积超过30%以上,据调查,重迎茬导致大豆减产6.5%~32.4%,其中重迎茬减产13.6%~32.4%,迎茬减产6.5%~16.82%。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大豆需采取提质增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重迎茬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问题。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矮小,病虫害加重,大豆的生物产量和子食产量明显下降,虫食率、病粒率增加,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重迎茬大豆减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土壤病虫危害加剧却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