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D-301PS光合测定仪,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动态进行观测,并结合现存生物量调查,对其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毛竹和杉木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44.3和152.52 t·hm-2,并且其碳贮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层是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所占比例最小.毛竹林土壤层有机碳贮量占76.89%,乔木层占22.16%,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0.51%和0.41%;杉木林土壤层碳贮量占62.03%,乔木层占34.99%,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层分别占2.28%和0.70%.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固定CO2总量分别为38.87和26.95 t·hm-2a-1,但其每年以土壤异养呼吸和凋落物呼吸的形式排放CO2的量分别为24.35和15.75 t·hm-2a-1,毛竹林和杉木林生态系统年净固定CO2的量分别为14.52和11.21 t·hm-2a-1,折合成净碳量分别为3.96和3.07 t·hm-2a-1.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采伐后水源涵养和固土保肥效益损失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康文星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2,38(1):111-115
本文以连续定位测定数据 ,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后造成各种效益损失 ,用等效益相关代替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采伐后 ,土壤蓄水量比有林区少 6 4 6m3·hm- 2 ,调洪能力少 786m3·hm- 2 ,枯水期提供水量少 318m3·hm- 2 ,每年流失的泥沙量比有林区多 4 8t·hm- 2 ,由此比有林区多流失的营养物质 ,纯N 0 0 87t·hm- 2 ,P 0 0 4 7t·hm- 2 ,K 0 10 1t·hm- 2 。通过有关计量计算得出 ,每采伐 1hm2 杉木林每年水源涵养效益损失 84 9元 ,固土保肥效益损失 5 0 4元 ,改良土壤效益损失 10 2元 ,共计损失 14 5 5元。这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森林采伐损失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值得深思.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皆伐和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库的影响.结果如下:(1)皆伐所造成的干材C转移量为85.9(±7.6)t·hm-2、(2)炼山所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和凋落物C量损失分别为8.8(±0.3)t·hm-2、0.19(±0.02)t·hm-2和2.80(±0.08)t·hm-2、(3)炼山能显著降低0 ~60 cm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其C损失量为39.5(±1.0)t·hm-2.炼山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燃烧所释放CO2量为188.1 t·hm-2.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人工林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杉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价值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5 643.82亿元·a-1和17 043.86亿元·a-1,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12.62万元.hm-2 a-1和12.34万元·hm-2a-1,其中在所评估的六大服务项中各服务项的价值所占比例次序为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南平第1代杉木成熟林中设置固定标准地,采伐前测定每个标准地碳储量,采伐后采用5种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全部收获(移走地面上全部有机剩余物,包括树木、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全树收获(收获树木的全部地上部分)、树干和树皮收获(仅收获树干与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仅收获树干和树皮,将全树收获处理的树枝和树叶移到这个处理中)、炼山(仅收获树干和树皮,然后火烧采伐剩余物),随后采用常规方法营造第2代杉木林。试验后12 a,对不同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第2代杉木林乔木层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61.03 t·hm-2)>全树收获(57.57 t·hm-2)>全部收获(55.64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54.38 t·hm-2)>炼山(49.00 t·hm-2);土壤层(0~40 cm)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99.49 t·hm-2)>全树收获(95.63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94.81 t·hm-2)>全部收获(91.55 t·hm-2)>炼山(91.23 t·hm-2,与第1代杉木林采伐前相比,第2代12年生杉木土壤层(0~40 cm)碳储量除了全部收获处理降低0.04 t·hm-2外,其他处理均有少量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第2代12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162.80 t·hm-2)>全树收获(155.56 t·hm-2)>树干和树皮收获(151.24 t·hm-2)>全部收获(149.14 t·hm-2)>炼山(142.29 t·hm-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全树收获处理、树干和树皮收获处理、全部收获处理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比炼山处理高14.41%、9.33%、6.29%、4.81%,但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
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固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速生针叶树种,分布地域广阔,在碳循环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讨论了立地条件、分布区域和经营方式等因素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①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约为36.516 t.hm-2,平均生产力约为8.412 t.hm-2.a-1。杉木林生产力的最大值在杉木中心分布区的中亚热带,尤以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最高,其生产力平均达13.50 t.hm-2.a-1;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平均为11.95 t.hm-2.a-1;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别是8.83 t.hm-2.a-1和5.54 t.hm-2.a-1;北热带地区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最低,平均为5.02t.hm-2.a-1。②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总植物碳储量为:幼龄林9.98×106t,中龄林31.61×106t,近熟林11.73×106t,成熟林7.50×106t,过熟林2.87×106t,总计为63.69×106t。③目前,中国杉木林面积达1 239.1×104hm2,蓄积量为47 357.33×104m3,换算成生物量约为18 938.20×104t,总固碳量约为5 211.65×104t.a-1。目前,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估算没有包括土壤以及凋落物层的碳含量,因此,所估算的杉木林固碳能力和总的碳储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方法和取样法,研究广东省广州市流溪河林场黧蒴、木荷、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木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杉木(490.99 g·kg-1)黧蒴(447.18 g·kg-1)木荷(442.52 g·kg-1),各器官间存在差异,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杉木为皮叶枝干根;木荷为干根皮枝叶;黧蒴为叶干枝根皮;林分内乔木层碳储量为黧蒴(103.08 t·hm-2)木荷(83.19 t·hm-2)杉木(20.67 t·hm-2)。地被植物和枯落物碳含量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各层次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表层(0~25 cm)土壤碳含量较高,3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排序为木荷(154.52 t·hm-2)黧蒴(146.75 t·hm-2)杉木(131.29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黧蒴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9.22 t·hm-2·a-1,是木荷的1.32倍、杉木的1.97倍,年净生产力阔叶林树种大于针叶林杉木;年净固碳量黧蒴为4.12 t·hm-2·a-1,木荷为3.08 t·hm-2·a-1,分别为杉木的1.79和1.34倍;各林分生态系统乔木层同化CO2能力为黧蒴木荷杉木。阔叶树种黧蒴(25 a生)和木荷(27 a生)的林分固碳能力优于针叶树种杉木(9a生)。  相似文献   

8.
对杉木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碳含量进行了动态观测,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公式进行了探讨与推算.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中碳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叶>树干>树根>球果>树枝;不同年龄枝、叶碳含量以多年生枝、叶较高,11年生的杉木各器官碳含量略高于10年生的;同一林分中各层次的碳含量高低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碳含量为43.40%,土壤各层次的碳含量随着土壤层次加深而减少;7年生至11年生的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库总量为106.01~144.22 t*hm-2,其中植被层为15.37~35.09 t*hm-2,凋落物层为0.31~2.58 t*hm-2,土壤层为88.06~107.73 t*hm-2;10年生至11年生杉木林植被层CO2同化年净增量为19.05~18.08 t*hm-2,凋落物层为1.12~4.22 t*hm-2;随着林龄的增长,系统CO2的平衡值由负值变为正值,杉木林生态系统10年生以前主要向大气释放CO2,10年生后则吸收固定CO2,这时才具有CO2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湖南省森林的木材生产、涵养水源、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和固定CO2释放O2的公益效能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测定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湖南省森林净化环境的功能价值.结果表明每年湖南省森林在吸收CO2释放O2的同时,过滤净化空气211.2×108 t,体积约163 237×108 m3,其公益效能价值为16.33×108元;每年有林地比无林地少排放CO210 335.4×104 t,其公益效能价值为171.6×108元;净化有机污染物6 122×104 t,其价值为183.98×108元;加上已分析过的固定CO2释放O2价值63.34×108元,每年湖南省森林的净化空气效益价值总计可达435.25×108元.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至2003年,在湛江、江门、东莞、广州、汕头、韶关等地设点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水土保持效益、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效益、森林净化大气效益、森林游憩资源效益和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等7种效益进行计量与评价.结果表明:7种生态效益价值的总值为736.843 6×108(元·a-1),占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的5.47%;生态效益价值依大小顺序为:净化大气效益472.590 7×108(元·hm-2a-1),占64.14%;涵养水源效益127.450 6×108(元·hm-2a-1),占 17.30%;水土保持效益72.830 0×108(元·hm-2a-1),占9.88%;改善小气候效益33.077 8×108(元·hm-2a-1),占4.49%;森林游憩资源效益16.559 2×108(元·hm-2a-1),占2.25%;吸收二氧化碳效益10.526 7×108(元·hm-2a-1),占1.43%;保护野生生物效益 3.808 6×108(元·hm-2a-1),占0.52%.平均生态效益价值为21 358.82(元·hm-2a-1),表现出较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和质谱测定确认异长叶烯(2)自氧化主产物的结构为9-氧代异长叶烯(4),并讨论了质谱碎片离子峰的开裂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土壤中获得微生物的传统的方法是富集、培养、分离,在此过程中造成微生物多样性的丢失,种群构成发生变化。不经过传统培养,直接从土壤提取总DNA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来研究土壤微生物种群情况,能够更直接更可靠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原始组成情况,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全新的实验手段。本文介绍了从土壤中直接提取DNA的方法及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5,31(3):233-238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sults of time studies of pruning P. radiata from 22 ft. to 35 ft. with pole saws. The influence on pruning time of mean diameter and number of branches removed in the pruning operation, number of cones removed and time of day is investigated and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exp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uning time and these variables, is computed. A taper table is prepar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uning on the formation of knot-free timber. The economics of high-pruning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竹编胶合板模板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板材,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可代替传统的建筑模板节约大量木材。本文主要阐述竹编胶合板模板的生产工艺、主要工艺分析、所需设备材料及其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LINDSAY  F. W.; CHALK  L. 《Forestry》1954,27(1):16-24
Dissections from solid blocks and from microtome sections haveshown that the broad rays of Quercus ilex, Cardwellia sublimis,and Helicia terminalis shrink less radially and more longitudinally(axially) than the intervening tissues. Dried cross-sectionsshow the broad rays projecting from the top and bottom edges,with the other tissues curving inwards. Strips cut with oneside composed of a ray and the other of the intervening tissuescurve on drying, the strip becoming convex on the side of theray. The shrinkage rates of sections vary considerably fromthose of solid wood, but the comparison of one tissue with anothergave similar results whichever method was adopted.  相似文献   

18.
林火生态因子时空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林分的时空角度入手 ,着重分析了与林火发生密切相关的林分因子 :不同林分、林龄、郁闭度。它们随时间的推移导致森林火灾危险性的变化 ,其一般规律是 :中郁闭度林分 ,年龄增加、郁闭度增加 ,林木枝下高增加快 ,从而地表火发生率降低 ,树冠火危险性增大 ;长期未郁闭的疏林 ,地表火危险长期存在 ,林分生产力低 ;灌木、草坡是地表火发生率最高 ,生产力最低的类型。所以 ,根据不同分区林分特点提出了合理的营林防火措施  相似文献   

19.
落叶栎林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落叶栎林的特点,着重分析了落叶栎林与森林火灾的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栎林不仅存在着较强的潜在地表火,而且存在着潜在树冠火危险,是栎林火灾的最大隐患之一。同时还简要分析了栎类由于长期的自然适应而对森林火灾产生的抗火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木塑复合工艺因子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用2种人工林木材(马尾松与杨木)和3种废弃塑料(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为原料,采用木材与塑料冷混-热压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树种、木材组元形态、补强剂、塑料种类、板材密度及不同木塑混合比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木材组元形态、塑料种类、木塑复合比例、板材密度与补强剂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塑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比例也可以达到与添加酚醛补强剂同样或更好的结果;以杨木原料、细长刨花形态、聚丙烯塑料、板材密度为1g*cm-3等为最佳复合工艺因子,制成的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或超过相关普通刨花板,包括室外结构用刨花板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