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研究,探讨陆桥岛屿环境下生境片段化对社鼠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社鼠种群年龄结构整体上均表现为由上半年幼年组和亚成年组占优势逐渐过渡到下半年成年组和老年组占绝对优势,岛屿环境对社鼠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B岛2010年7-11月除外),当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少于雄性,而种群数量处于低潮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这可能是社鼠种群数量变动内部调节机制的一种表现;由于9-10月和2-3月的繁殖高峰以及高的胎仔数,翌年上半年种群数量就能恢复并达到全年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采用捕鼠笼和捕鼠夹每月捕鼠后,按月份收集北社鼠头骨制成标本,以头骨左侧第三上臼齿(M3)的生长与磨损情况进行年龄鉴定划分4个年龄组,用SPSS 13.0软件对北社鼠的年龄组成进行χ~2检验,以研究北社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及其季节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北社鼠的种群幼年鼠出现在5—11月,高峰月份7月和8月的数量分别占种群数量的47.73%和39.58%;北社鼠亚成年组主要出现在7—12月,9、10、11月数量分别占种群数量的34.78%、51.28%和55.88%;9月北社鼠的种群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数量基本一致,10—11月亚成年组鼠数量超过成年组鼠;山西汾西县扁桃林北社鼠种群在不同月份其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成的月际间更替明显。9—11月,当年鼠(幼年组鼠与亚成年组鼠之和)达到种群总数的60%以上,种群完成新老更替。  相似文献   

4.
余庆县黑线姬鼠的发生动态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6~2000年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6.32%。对其雄鼠睾丸下降率、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5.71%,平均怀孕率为32.50%,平均胎仔数为5.18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59%,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2004—2014年温岭市3个镇(街道)5个村的农田鼠情监测,结果表明,温岭市农田常见鼠种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及黄胸鼠5种,种群占比分别为60.13%,25.86%,6.65%,5.04%和1.84%,平均捕获率为3.06%。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混合鼠群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006年的捕获率最高(5.08%),秋季(9—11月)鼠类活动最为猖獗,捕获率为4.89%(10月最高为5.34%);黑线姬鼠的怀孕率最高,为22.58%,繁殖指数小家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75%和50.75%,繁殖期以3—4月为主。因此,春秋季节是温岭市农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96~1998年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 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 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 占农田害鼠总鼠数的56.75%.3年平均捕获率为(3.44±2.12)%, 一年中种群数量在6月出现一个高峰, 平均捕获率达8.25%.全年种群数量消长季节曲线呈单峰型.数量峰6月种群数量与早春2月发生基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晋西南黄土残塬农林区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季节变化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对1993~1995年3年的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年度间比较。采用社鼠(Rattus confucianus sacer)左侧第3上臼齿(M3)的生长与磨损程度,将社鼠分为4个年龄组。结果表明:社鼠的种群年龄结构随季节而变化,月际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年度间差异不大,说明在一般年份,种群年龄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1994—2016年贵州省安龙县黄胸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平均捕获率为1.66%,其中住宅总平均捕获率为1.57%,稻田、旱地总平均捕获率为1.70%,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为2.66%。黄胸鼠一年四季都可繁殖,3—10月为主要繁殖期,每年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56.15%~68.09%和47.15%~57.50%,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7.29%,平均胎仔数为6.0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1.17%,平均繁殖指数1.46。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著。每年4月和8月为黄胸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0.
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对2000-2008年贵州省余庆县黑腹绒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腹绒鼠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5.60%,为当地常见鼠种.黑腹绒鼠两性之间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亦不显著,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期间,平均捕获率为0.24%,种群性比为0.70,平均怀孕率为61.90%,平均胎仔数为2.3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33%,平均繁殖指数为0.59.全年种群数量在11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捕获率达0.52%,不同年度、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在秋季出现1个繁殖高峰,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黑腹绒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比较全国各地黑腹绒鼠种群生态特征认为,黑腹绒鼠不同地区种群组成比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形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差异性,尤其是体重易受食物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种群繁殖和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玉林市主要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对农业的危害,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2年4月,以果园、菜地、农田、旱地及居民区等5个生境为样品采集地,根据随机取样原则,利用铗日法对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及动态进行调查,并采用胃检法进行食性分析.[结果]5种生境中共捕获鼠形动物423只,隶属2目2科5属9种,其中食虫目1科1属1种251只,啮齿目1科4属8种172只.平均捕获率为8.66%,其中居民区捕获率最高,占捕获总数的39.01%.以臭鼩为绝对优势种,占59.34%,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社鼠、板齿鼠、小家鼠等为常见种,针毛鼠、黑家鼠为少见种.一年中有两个捕获高峰,分别为7和10月.食性分析显示,臭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啮齿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褐家鼠、黄胸鼠和板齿鼠对农业危害较大.[结论]玉林农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较高,啮齿类对农业危害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治灾后青川县鼠类暴发、农业鼠害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9年10月(秋)至2011年10月(秋),采用夹夜法对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房区和林地捕获的鼠类包括啮齿目(Rodentia)和鼩鼱目(Soricomorpha),共11个物种,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小家鼠(Mus musculus),龙姬鼠(Apodemus draco)、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巢鼠(Micromys minutus)、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农房区,2010年4月以前,大足鼠是第一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7月之后以家鼠为主,其中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增长趋势,其余物种相对密度较低。在林地中,灰麝鼩和龙姬鼠是整个调查期间的优势种,其中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4月以前,灰麝鼩为林地第一优势种,其种群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10月捕获了5种鼠类,其种群相对密度均达到当年峰值,并第一次捕获了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其后高山姬鼠成为林地优势种之一。相对林地而言,农房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林地鼠类群落均匀度指数在2010年7月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趋于稳定。2011年1月以后,林地鼠类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步上升,而群落优势度下降。【结论】灾后农房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较大:2009年10月,大足鼠和灰麝鼩相对密度较大,其后下降;2010年7月后家鼠成为农房区主要鼠类,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上升趋势。林地中鼠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对农房区黄胸鼠等家鼠的防控,并长期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的监测,掌握地震灾后青川鼠类群落动态,为鼠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Primer数据统计软件对2012年11月、2013年2月、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东山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明显分为了湾外群落、漳江群落、河口群落和湾内群落,不同浮游动物群落在种类丰度组成、种类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季节变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漳江群落受冲淡水影响最大,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为异体住囊虫、红住囊虫、小拟哲水蚤和右突歪水蚤;河口群落处于半咸水区域,以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主;湾内群落以太平洋纺锤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为主;湾外群落的肥胖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针刺拟哲水蚤是构成丰度结构最重要的种类。纵观4个季节浮游动物不同群落优势种的变化,发现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4个群落的优势种差异并不明显,但在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4个群落优势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黑胸散白蚁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胸散白蚁是一种土、木两栖的社会性昆虫,其巢多筑于房屋木构件及地面或地下的残存木料中,构造简单,巢与被害物间有蚁路或蚁道(地面下)相通,蚁路短而细,多见于被害物表面及墙上。它们以多种木材及农作物秸秆为食,尤其喜食玉米秆及棉纤制品。5月中旬至6月初为有翅成虫分飞期,6~7月繁殖期。群体中补充繁殖蚁较多,6月底至7月初在巢内可观察到幼蚁。其活动、为害及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是其活动、为害盛期,11月至翌年3月为越冬(冬眠)期,活动及为害停止。  相似文献   

15.
为人工混播草地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网捕和陷阱法研究贵州独山县豆禾混播草地昆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害虫类亚群落占混播草地昆虫群落的主导地位,4月各类昆虫发生量均较小,7月和8月为害虫和天敌发生高峰期,10月和11月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亚群落个体数量趋于0,而害虫类亚群落仍保持较高的个体数量。因此,7月和8月为混播草地害虫防治的重点时期,10月和11月仍需关注害虫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6.
北京小龙门地区啮齿类群落结构及变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朱星  赵豫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97-1598
对小龙门地区啮齿类进行持续调查和数量统计,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群落和年变化的分析,共捕获啮齿类9种,其中大林姬鼠和社鼠是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啮齿类种群密度波动明显,但无周期性;不同生境(阔叶林、针叶林和居民点群落)间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均匀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灌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系列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isti lingulata)和胶毛灌(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栗园害虫与天敌群落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按照营养关系和系统分类的方法,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亚群落,每个亚群落分成不同的功能类群.采用群落分析的多个参数比较分析了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安徽栗园害虫与天敌178种,101科,植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9330,4~10月份为0.7903~0.9698,11月份最低,为0.1509;捕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为0.0406,4~10月份为0.0202~0.1954,11月份最高,为0.8409;栗园总群落的优势集中性为0.2564,各亚群落的优势集中性表现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栗园植食类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与总群落一致,呈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捕食类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动态基本上呈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