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零散理论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中国马铃薯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马铃薯土壤第1~7级全氮丰缺指标依次为≥2.22、1.55~2.22、1.08~1.55、0.76~1.08、0.53~0.76、0.37~0.53、<0.37 g/kg,碱解氮依次为≥306、203~306、135~203、90~135、60~90、40~60、<40 mg/kg;北方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50、25~50、13~25、7~13、4~7、2~4、<2 mg/kg,南方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81、43~81、27~43、15~27、4~15、<4 mg/kg;中国土壤速效钾(NH4OAc-K)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07、182~307、120~182、72~120、31~72、<31 mg/kg。当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0%、20%、50%,马铃薯目标产量15~75 t/hm 2时,土壤养分丰缺级别第1~7级的适宜施氮量范围依次为0~0、23~113、45~225、68~338、90~450、113~563、135~675 kg/hm 2,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12~60、24~120、36~180、48~240、60~300、72~360 kg/hm 2,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0、21~105、42~210、63~315、84~420、105~525、126~630 kg/hm 2。  相似文献   

2.
湘南丘陵区红壤旱地红薯钾肥最佳用量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红薯的最佳钾肥施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笔者在湘南红壤丘陵区,设置钾肥5水平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测产,测定红薯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速效养分。试验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为225kg/hm2时,红薯的经济效益最高,每公顷的纯收入为9624.5元,增收率为47.7%,红薯的经济产量也较高,为19501.5kg/hm2,每公顷增产52.9%。同时,在该施肥水平下,整株红薯的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和钾肥利用率均最高,钾肥利用率达到15.6%。相反,在钾肥施用量为225kg/hm2时,0~20cm耕层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其他钾肥用量的处理相比较,均降低。综合考虑,在五个施钾水平中,笔者得出湘南丘陵区红薯钾肥的最佳施用量为225kg/hm2。  相似文献   

3.
菜地土壤磷素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以菜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0~100 cm菜地土壤Olsen-P、CaCl2-P、NaOH-P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 cm菜地Olsen-P、CaCl2-P、NaOH-P含量分别为:123.8~399.6 mg/kg、9.1~27.2 mg/kg、184.9~608.9mg/kg。土壤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积累量逐渐降低;土壤Olsen-P与CaCl2-P、NaOH-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高于55.6~63.0 mg/kg时,土壤CaCl2-P显著增加,此时的Olsen-P含量为土壤磷渗漏淋失显著增加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4.
应用“肥料量级”试验结果建立吉林省适宜春玉米生产体系的磷肥施肥技术指标体系。本研究以相对产量75%,90%和95%为标准将吉林省土壤有效磷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级;并用一元二次加平台模型对不同土壤养分分级范围内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计算最佳磷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吉林省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低等级(Olsen-P<5mg/kg)时,磷肥(P2O5)用量应为83 kg/ha;中等级(Olsen-P 5-21 mg/kg)时,磷肥用量为60 kg/ha;高等级(Olsen-P 21-34 mg/kg)时,磷肥用量为45kg/ha;当土壤有效磷高于34 mg/kg时,短期内无需磷肥施用。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与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135kg N/hm 2)、中氮(225kg N/hm 2)和高氮(315kg N/hm 2)与2个磷钾用量(P2O5-K2O,90-120、135-180kg/hm 2)处理组合中,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重、氮钾含量、氮钾累积量随供氮水平提高而增高;等氮条件下,增施磷钾使植株含氮量降低,植株氮、磷和钾累积量随磷钾用量增加而增多。各施肥处理生育期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表现为起身期较冬前降低,起身至开花期不断增高,开花期至灌浆期明显下降,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所回升的特征。随生育进程,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不断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V”字形变化,在开花期达到谷底。高氮水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低于低氮处理;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随供氮增多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中氮处理最高;产量表现与穗数相似,但中、高氮处理差异较小。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可明显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随供氮增多,单位氮素生产子粒能力降低,氮肥利用率下降;单位磷、钾素生产子粒能力随氮素用量增多呈低—高—低变化。研究表明,中氮(225kg N/hm 2)配施磷钾(P2O5-K2O,90-120kg/hm 2或135-180kg/hm 2)有利于调节生育期间土壤养分供应,改善植株养分吸收、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棉区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8~1990年在黄淮海棉区三种不同地力含钾水平的土壤基础上连续施用钾肥,皮棉产量与钾肥用量的回归效应方程分别为:在速效钾含量小于100mg/kg 以下的棉田上,Y=783.6+0.755X(r=0.9886~(**));速效钾含量中等(100~120mg/kg)棉田上,Y=1005.5+0.8829X—0.0014X~2(回归 F=66.32~(**));速效钾含量为150mg/kg 棉田上,Y=1281.9+1.465X—0.005X~2(二次回归 F=22.5~*)。钾肥施用时期,在钾肥量少的情况下,一次施用以基肥和蕾肥效果较好;在钾肥量足的情况下,二次施用以基肥+蕾肥各半效果较好。同时钾肥能提高单铃重和衣分,并改善纤维品质,促进氮的吸收利用、叶绿素的合成和提高棉株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平衡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肥料定位试验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北方裸菜地主要种植方式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土壤自然供氮、磷、钾、锌、硼能力,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及相应土壤养分的消长状况。主要结果: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全肥处理(NPKZnB)大白菜和辣椒的年均产量分别为111.6,23.7 t/hm2,-N、-P、-K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56.7%,63.6%,84.7%;辣椒上-N-、P-、K、-Zn-、B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45.8%,45.9%,67.7%,88.0%,84.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大白菜限制产量的因子为:N>P>K,辣椒为:N,P>K>Zn,B。P2O5用量180kg/hm2,K2O用量300 kg/hm2的处理,土壤磷和钾养分分别盈余70.3%和2.0%,土壤有效磷(Olsen-P)、有效钾分别年均增加3.3和37.2 mg/kg,积累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分别占土壤磷和钾积累量的7.1%和28.3%。大白菜茬口N,P2O5,K2O推荐用量为225,90,150 kg/hm2,辣椒茬口分别为337.5,213,337.5 kg/hm2并配合施用一定的锌和硼肥。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山西忻府区测土配方施肥质量,2006-2010年对该区7582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该区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以来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以来,土壤肥力比二次土壤普查时明显提高,但速效磷含量自2008年逐步降低,由2008年的23.99 mg/kg降到2010年的12.53 mg/kg;2006年以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高含量土壤的比例均明显增加,但2010年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高含量土壤比例有所降低;潮土区有机质(14.45 g/kg)和速效磷含量(17.83 mg/kg)显著高于褐土区(14.15 g/kg和14.88 mg/kg),但速效钾含量(136.59 mg/kg)显著低于褐土(141.35 mg/kg);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土壤类型、海拔等自然因素对忻府区土壤养分状况有显著影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调整推荐施肥方案。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对低肥力土壤,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土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增施氮、磷、钾肥的措施,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肥对马铃薯营养状况及块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试验分别在甘肃省景泰县、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和河北省沽源县3个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在基地常规N、P2O5、K2O肥施用量分别为300、345、375kg/hm2的基础上,研究改变磷、钾、氮肥用量对马铃薯营养状况、块茎产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从N300、P2O5345、K2O375kg/hm2降低到180、180、225kg/hm2,对植株干物质累积量没有显著影响,3个基地都呈相同的趋势;3个基地不同处理的块茎产量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用量和比例为180-180-225的施肥处理,其经济效益较高。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磷肥,当施用磷肥后,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而且主要存在于表层土壤(0 ̄20cm),这说明缺磷土壤通过施用磷肥,可提高土壤有效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2-2012年共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河北省典型潮土区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并对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农田钾素平衡对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连续20年不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并未对河北省潮土的土壤全钾造成影响;秸秆还田(NPSt)、增施钾肥(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NPKSt)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44.2%~79.1%;而增施钾肥( 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 NPKSt )显著提高了土壤缓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7.66%~37.3%。单施氮磷肥(NP)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单施氮磷(NP)和秸秆还田(NPSt)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20.8,9.8 mg/kg。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 NPKSt)的农田钾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每盈余K2 O 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增加2.71,24.4 mg/kg。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于提高农田土壤钾肥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华南主要露地蔬菜土壤的供氮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托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的数据,开展露地蔬菜土壤供氮指标研究,旨为华南菜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以蔬菜不施氮肥处理与完全施肥处理的相对产量的50%、75%、90%和95%为指标,建立华南菜田土壤碱解氮丰缺指标,根据土壤碱解氮含量划分的极缺、缺、中等、高和极高5级水平的土壤供氮指标分别为小于42、42~97、97~164、164~194和大于194 mg?kg-1。针对目前逐渐采用土壤硝态氮作为土壤供氮指标的需求,建立了碱解氮-硝态氮和碱解氮-无机氮的转换方程,分别为:y硝态氮 = 0.4012x碱解氮 - 1.3695和y无机氮= 0.4955x碱解氮 + 2.0736,二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由该方程计算得出,当蔬菜相对产量为50%、75%、90%和95%时,并对所建立的丰缺指标进行不同形态氮的指标值转换。土壤硝态氮的丰缺指标转换值为:11mg?kg-1、34mg?kg-1、66mg?kg-1和82mg?kg-1;无机氮的丰缺指标转换值为:17mg?kg-1、46mg?kg-1、86mg?kg-1和105mg?kg-1。  相似文献   

12.
灵石县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建立当地的施肥指标体系,通过“3414”常规五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灵石的淡褐土上,投肥的肥料利用率呈现出氮肥的利用率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小于20 mg/kg),碱解氮的校正系数(小于1),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小于1.2),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小于0.32),投磷量(大于105 kg/hm2)、投钾量出以及缺磷区的相对产量(小于58%)呈正相关关系;相反则呈负相关关系。磷肥利用率与碱解氮、有效磷,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投入量、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大于1.4)及缺磷区的相对产量皆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效磷的校正系数(小于1.4)是正相关关系。钾肥的利用率与速效钾的校正系数及缺钾区的相对产量(小于75%)是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及缺钾区的相对产量(大于75%)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亦可看出中等级肥力的旱地(条甲地)缺钾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陕西关中西部冬小麦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获得经济最佳施肥量,指导科学施肥。2006—2010年期间在宝鸡市陈仓区分不同肥力水平设置冬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30个,分析冬小麦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通过回归方程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经济最佳施肥量。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冬小麦相对产量55%、75%、85%和95%为临界值,土壤养分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5个级别,关中西部冬小麦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为:土壤碱解氮临界指标分别为>110、80~110、50~80、20~50、<20 mg/kg;有效磷临界指标为>50、35~50、20~35、10~20、<10 mg/kg;速效钾临界指标为>190、150~190、110~150、70~110、<70 mg/kg。关中西部冬小麦平均经济最佳施肥量为:冬小麦每公顷施纯氮177.0 kg,五氧化二磷124.5 kg,氧化钾76.5 kg。分析得出的冬小麦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及经济最佳施肥量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对指导关中西部冬小麦科学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商薯1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求优质、高产甘薯施钾水平,以豫东地区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验材料,进行了6种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的5个处理B(75 kg/hm2)、C(150 kg/hm2)、D(225 kg/hm2)、E(300 kg/hm2)、F(450 kg/hm2)鲜薯产量增幅为5.1%~ 22.0%,薯干产量增幅7.3%~42.8%,商品薯鲜重增幅8.1%~65.4%,茎叶鲜重减产幅度20.4%~43.9%,薯块干物率较对照提高0.5~4.2个百分点,淀粉率较对照提高0.44~3.66个百分点。增施钾肥能够有效抑制甘薯茎叶徒长,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摘要:多年来在砂姜黑土区布置夏玉米肥效田间试验,并用ASI分析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以缺磷素区(NK)与推荐施肥区(NPK)夏玉米相对产量<50%,50~65%,65~75%,75%~85%,85~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土壤有效磷分成“严重缺磷”、“ 缺磷”、“ 中等”、“较高”、“高”和“极高”6级。砂姜黑土区夏玉米运用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与不施磷小区夏玉米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夏玉米相对产量 <50%,50~65%,65~75%,75~85%,85~95%和>95%对应的土壤有效磷指标,可以得出砂姜黑土区土壤有效磷“严重缺磷”指标为<6 mg/L,“缺磷”指标为6~13 mg/L,“中等”指标为13~21 mg/L,“较高”指标为21~36 mg/L,“高”指标为36~60 mg/L,“极高”指标为>60mg/L。据此建立的玉米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磷量为:速效磷含量小于6mg/L,磷肥推荐为180kg/hm2 ,速效磷含量在6~13 mg/L,磷肥推荐为150kg/hm2 ,速效磷含量在13~21 mg/L,磷肥推荐为105kg/hm2 ,速效磷含量在21~36 mg/L,磷肥推荐为75kg/hm2 ,速效磷含量在36~60 mg/L,磷肥推荐为45kg/hm2,速效磷含量大于60mg/L,建议不施磷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直播油菜的磷肥产量效应,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油菜产量与磷肥施用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当磷肥施用量为90~180 kg/hm2时,油菜获得较高的产量。提高磷肥用量,油菜的磷肥偏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农学利用率规律不明显。施用磷肥后油菜的经济效益显著,处理P180产值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7080.21元/hm2和6540.21元/hm2。产投比以处理P45和P90较高,分别为11.84和11.53。综合考虑油菜施用磷肥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安徽省沿江地区以每公顷施用90 kg P2O5为最佳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获得高产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时期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研599’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98.211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89.27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101.12 kg/hm2,施氮总量为310.39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28.76%、38.66%、32.58%;‘三北98’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70.14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37.55 kg/hm2,施氮总量为277.55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43.24%、43.24%、13.53%。2个品种合并后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13.82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76.23 kg/hm2,施氮总量为316.23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37.95%、24.11%。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土壤肥力与水稻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摘要:针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中由于重氮轻磷钾,养分运筹不合理等现象,对江淮地区5个不同地点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江淮地区稻田的基础地力、农民习惯施肥以及专家推荐施肥与产量的关系,为提高稻农的施肥水平,为安徽省江淮地区稻区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地力、施肥增产幅度、肥料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江淮地区农民习惯施肥肥料结构水稻生产具有氮磷钾数量不足、比例不适、不同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专家推荐施肥在减少氮用量,采用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增加磷钾肥用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能协调养分平衡,适时满足水稻高产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的效益和利用率,达到以对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本田间试验结果,安徽省江淮地区推荐水稻600-650公斤/亩产量水平的氮磷钾用量:氮肥(N)150~180 kg/hm2,磷肥(P2O5)60~90 kg P2O5 kg/hm2,钾肥(K2O)75~105kg K2O kg/hm2。在氮肥运筹上氮肥总量的40-50%作基肥,20-30%作分蘖肥,20-30%作穗肥施用,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60%作基肥,40% 作拔节肥。  相似文献   

19.
施用钾肥对冬小麦 ‘邯 6172’ 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冀南地区冬小麦合理使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当地主推品种‘邯6172’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增产幅度为3.93%~9.8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施肥量为75~112.5 kg/hm2.从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以施钾量为75 kg/hm2效果最好,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可增产8.83%,每公斤K2O增产7.49 kg,增收838.47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