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微胶囊化工艺概述 微胶囊技术是使用成膜材料(壁材)把固体或液体(芯材)包覆成微小颗粒的技术。通常制备的粒子大小可在2~1000μm,壁材厚度为0.2-10μm。近20年,微胶囊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到医药、农业、饲料、食品加工、化妆品等各个行业。  相似文献   

2.
所谓微胶囊,是指以高分子材料作为致密膜外壳,将分散的固体物质、液滴或气体完全包封形成微胶囊。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一般为球形。微胶囊的颗粒直径尺寸范围在0.01~10000μm,一般在2~200μm。囊壁的厚度一般在0.5~150μm,0.5μm以下囊壁也可生产,壳通常占微胶囊总重量的  相似文献   

3.
朱正华  陆旋 《蚕业科学》2012,(5):949-952
以具有良好乳化性、稳定性及胶体特性的丝素蛋白溶液作为壁材,与维生素E共混后进行高温喷雾干燥,制备丝素蛋白-维生素E微胶囊。通过优化维生素E与丝素蛋白溶液的配比,提高微胶囊的成囊性能。当维生素E与1%丝素蛋白溶液的质量比为0.5∶1时,制备的微胶囊成囊性能较好,包埋率在90%以上,胶囊颗粒间大小相差不大,囊径在3~5μm之间,囊壁厚度在500 nm~1μm之间。推测丝素蛋白囊壁在高温喷雾干燥过程中其蛋白质结晶区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对药物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4.
微胶囊的研制与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心材,包括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包埋心材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壁材。微胶囊的大小一般为几微米至几毫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做到:1.1降低心材向外界的扩散速率,减缓心材与外界(氧气、光、水份等)的反应,从而保护敏感成分,防止营养损失;1.2便于心材在饲料加工中…  相似文献   

5.
饲用大蒜素微胶囊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性大蒜素为囊心,明胶和惰性粉末为壁材,采用粉末床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流程,制备大蒜素微胶囊。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临界C02萃取法提取巢脾挥发油,采用冷冻干燥法与辛夷挥发油制备蜜蜂巢脾挥发油复方微胶囊,并优化产品配方与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临界巢脾挥发油与超临界辛夷挥发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配方为SPI:MD=1:1,壁材:芯材=2:1,固形物浓度15%,乳化剂用量1%;最佳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70℃,均质时间8 min,均质转速8000 rpm/min。制得的混合微胶囊呈淡黄色,香味浓郁,粉质细腻,溶解度93.1%,包埋率68.3%,微胶囊粒径23.7μm。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明胶为壁材,采用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在水中稳定性良好的微米级微胶囊化水产开口料微胶囊。考察了总固形物含量、芯壁材比、进料速度、进风温度对微胶囊粒径以及在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化工艺。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芯壁材比5∶1,总固形物含量15%,进料速度17.75mL/min,进风温度150℃。  相似文献   

8.
蚕蛹油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蚕蛹油的加工性能和延长其保质期,以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蚕蛹油微胶囊。依据蚕蛹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稳定性检测指标,确定壁材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的质量比为1∶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蚕蛹油)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2,乳状液中固形物的质量分数为20%,均质压力25MPa,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1.2%。  相似文献   

9.
谭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2):35-38
对伊维菌素微胶囊进行制备、表征及其性质研究。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壁材,伊维菌素为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超声乳化,冷冻干燥14h得到微胶囊。红外光谱法对微胶囊产品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伊维菌素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封率可达到92.27%;连续光照5h和在30~60℃下保存24h,微胶囊性质稳定;红外图谱显示微胶囊制备成功。冷冻干燥法制备伊维菌素微胶囊包埋效果良好,且该微胶囊的光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乳化凝聚法制备维生素B_1微胶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维生素B1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法探讨一种能有效降低水溶性营养素从饲料中溶出的微胶囊生产工艺,主要考察了相体积比(X1,20%~40%)、乳化剂Span80添加量(X2,0~10g/l)、芯材与壁材百分比(X3,25%~100%)以及分散剂添加量(X4,0~4g/l)4种工艺参数。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指标为颗粒粒径(Y1)44.3~168.5μm、包埋率(Y2)4.3%~31.8%、溶失率(Y3)1.1%~43.6%。正交回归分析表明,最佳工艺参数X1、X2、X3分别为20%、6.74g/l、100%,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微胶囊能显著降低维生素B1的溶失(P<0.05)。  相似文献   

11.
聚氨酯型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在蚕丝织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变材料及其微胶囊的制备是调温织物的核心技术。以聚氨酯(PU)为壁材,相变石蜡为芯材,合成了聚氨酯型相变微胶囊,并且将其应用于增强蚕丝织物的调温功能。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图片显示合成的聚氨酯型相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表面形貌;激光粒度测试可见微胶囊的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78μm;微胶囊的红外谱图证实其中有聚氨酯结构的生成;热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该微胶囊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为23.80℃和70.31 J/g。经聚氨酯型相变微胶囊整理后的真丝绸具有较明显的调温效果,其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为24.28℃和1.82 J/g。  相似文献   

12.
恩诺沙星微囊的制备及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剂制备技术与微囊制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甲基纤维素和可溶性淀粉为囊材,制备了恩诺沙星微囊。结果表明,制备的恩诺沙星微囊分散状态良好,平均粒径为47.6μm,粒径分布在20μm~70μm 范围内的微囊占88%,载药量为12.5%±0.40%,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微囊的 LD50为5968.81 mg/kg,95%可信限为5164.06 mg/kg~6978.86 mg/kg,表明恩诺沙星微囊毒性很低,可以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微胶囊技术以及饲料业中常用的芯、壁材和微胶囊化方法,并论述了微胶囊技术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微囊化药物是指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即囊心物包裹成直径为1~5 000μm(通常为5~250μm)的微小胶囊,这种微小胶囊剂型药物称为微囊化药物,而这种制备微囊化过程的技术称为微囊化技术[1]。微囊化药物具有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耐药性等优点,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1微囊化药物的优势目前,我国猪、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养殖模式使疾病的给药方式以拌料口服、饮  相似文献   

15.
倪田 《江西饲料》2002,(3):38-38
近年来我地在土池中大量开展鳗鱼养殖,大都获得一定高产,一般当年每亩可产鱼800~1000kg。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养殖鳗鱼的土池一般为1000~2000,池水深1.5~2.8m。由于鳗鱼善跳跃,在土池四周要种植0.8~1米宽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等,并用蓠芭或网  相似文献   

16.
家兔黄艾美耳球虫血清抗体ELISA检测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制备的孢子化卵囊可溶性抗原作了包被抗原建立了兔球虫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法。其最适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200μg/mL;包被温度,37℃(2h);血清反应时间,1.5h;酶标抗体标准工作浓度,1:1000;反应时间,1h待检血清稀释度,1:100:ELISA试验的规定吸收值为0.06,孢子化卵囊可溶性抗原比非孢子化卵囊可溶性抗源更适于作为ELISA包被抗原。  相似文献   

17.
超微细胞破壁粉碎技术在兽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超微粉碎技术一般是指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μ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它是机械力学、电学、原子物理、胶体化学、固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界面化学等交叉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物料处于超微状态时,其粒径尺度介于原子、分子、块粒之间。超微粉碎技术通常又可分为微米级粉碎(1~100μm)、亚微米级粉碎(0.1~1μm)、纳米级粉碎(0.001~0.1μm,即1-100nm)。在中药资源开发中应用的超微粉碎技术一般达到微米级粉碎即可使组织细胞壁结构破坏,获得所需的物料特性。由于颗粒的微细化导致表面积和孔隙率的…  相似文献   

18.
用0.1、1.10、100和1000μg/kgTP-5ip小鼠,连续10天,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E-RFC%阳性率增加,循环抗体含量升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最佳剂量集中在0.1~10μg/kg。  相似文献   

19.
巨型艾美耳球虫纯种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单卵囊感染技术,从鸡球虫混合种中分离出一个纯种球虫,经鉴定为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MaximaTyzzer,1929)。该种球虫卵囊为卵圆形,测240个的大小范围为21.25~36.25×17.5~30.0μm,平均为28.81±3.07×22.98±2.77μm,形状指数1.25。卵囊内有一颗折光性极粒,位于窄端,无外残体。测120个孢子囊的大小范围为15.5~18.5×7.5~10.0μm,平均为17.35±0.66×8.74±0.51μm。最短孢子化时间为30小时,潜伏期142小时。用此卵囊对鸡作致病性试验,挑选60羽13日龄伊莎(ISA)公鸡分为1个不感染组和4个感染组,每羽口服感染1万、5万、10万或20万个孢子化卵囊。结果所有感染组与不感染组的平均增重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整个试验仅在20万个的感染组出现16.7%的死亡率,各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分别为1.33、1.83、2.42和3.08。  相似文献   

20.
用0.1、1.10、100和1000μg/kgTP-5ip小鼠,连续10天,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E-RFC%阳性率增加;循环抗体含量升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最佳剂量集中在0.1~10μ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