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灌溉技术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日光温室蔬菜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沟灌3种灌溉技术下的灌溉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可达到20.82kg/m3,膜下沟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5.91kg/m3,而沟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只有11.44kg/m3;膜下滴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比膜下沟灌提高30.87%,是沟灌的1.82倍;膜下滴灌每667m2增产14.8%,减少肥料投入量26.8%,减少农药投入量32.44%,省工212.5元,节水180m3,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灌水量,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食用向日葵不同栽培方式的节水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田间试验观测了食用向日葵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垄作沟灌的效果最好,向日葵折合产量为6396 kg/hm2、单方水效益为4.84元/m3,均较其它模式高;较常规条膜覆盖平作节水13.2%.其次为全膜宽窄双垄沟灌,向日葵折合产量为6147 kg/hm2,较常规条膜覆盖平作节水7.3%.  相似文献   

3.
旱地玉米节水灌溉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玉米节水灌溉方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渗灌、膜下滴灌、喷灌、隔沟灌较对照(传统沟灌)生育期提前,分别增产25.7%、28.3%、11.7%、4.2%。分别节水82.9%、78.6%、48.6%、42.8%。综合结果得出,膜下滴灌、喷灌和隔沟灌节水灌溉方式可在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垄作沟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覆膜方式进行垄作沟灌玉米种植,并测定其经济指标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作沟灌处理下的灌水量最小为3 798 m3/hm~2,较对照处理节水1 596 m3/hm~2,节水29.59%,小区平均产量为63.34 kg,折合产量11 729.63 kg/hm~2,较对照增产22.23%,增产极显著,在节水意识较强、农艺措施和农机具配套的农作区,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日光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沟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下的灌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可达到32.46 kg/m3,而沟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只有15.70 kg/m3;同时由于膜下滴灌方式灌水可有效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其产投比比膜下沟灌高出14%,比沟灌高出39%,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定额灌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膜和灌水方式对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发展节水、高效制种玉米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半膜平作漫灌(A)、半膜垄作沟灌(B)、全膜垄作沟灌(C)和不覆膜平作漫灌(CK)4种栽培模式,从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栽培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依次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全膜垄作沟灌处理较半膜平作漫灌、半膜垄作沟灌处理分别增产24.5%、9.3%,较不覆膜平作漫灌增产高达34.9%;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垄作沟灌处理最高,达1.79 kg/m3,其次为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漫灌、不覆膜平作漫灌。由此可见,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是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推广的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进行,共设3种灌溉方式(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在分枝期、开花期、薯块结块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阶段研究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薯块结块期内,马铃薯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2017,2018年,马铃薯在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16,8.58 kg/mm,比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分别高出55.37%,38.53%和36.84%,31.80%;在不施用化肥条件下,3种灌溉方式在经济效益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整个生育期间,2017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85,225,120 mm,2018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40,240,127.5 mm,膜下滴灌处理下节水效果更明显。总体来看,同其他2种灌溉模式相比,膜下滴灌是当地生产马铃薯中效果最好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8.
凉州区永昌灌区水资源使用量逐年锐减,灌区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以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率,2001年在永昌灌区双城镇齐家湖村五组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沟灌玉米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沟灌种植技术较平作条膜种植可增产9%左右,均节水80m3/hm2左右,节水率达26%左右,通过灌3次、4次、5次水比较,永昌灌区适合"四水法"灌溉,效益显著,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凉州区永昌灌区水资源使用量逐年锐减,灌区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以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率,2001年在永昌灌区双城镇齐家湖村五组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沟灌玉米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沟灌种植技术较平作条膜种植可增产9%左右,均节水80m3/hm2左右,节水率达26%左右,通过灌3次、4次、5次水比较,永昌灌区适合"四水法"灌溉,效益显著,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对制种玉米在垄膜沟灌和条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条膜栽培相比,5~25 cm土层地温提高0.92℃;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制种玉米千粒重增加9.94~46.01 g,穗粒数增加6.10~46.78粒,增产1.63%~40.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7%~34.16%;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灌溉定额为45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1 500 m3.hm-2,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720 mm相比,节水2 700 m3.hm-2,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求有效提高降水利用效率(RUE)和蔬菜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途径,以探索解决半干旱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试验从2001-2004年分别对降水集聚量、蔬菜耗水量、蔬菜经济产量和降水量进行不间断的测定,并对膜下渗灌、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露地沟灌(对照)供水效率、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集水效率与降雨量密切相关,降水强度增大则集水效率提高,3 a平均集水效率为64.75%,丰水年(2003)的集水效率为71.25%,较平均值提高了11.92%;干旱年份(2002)的集水效率为59.33%,较3 a平均降低了5.42%。膜下渗灌的供水效率和WUE最高,膜下滴灌次之,再次为膜下沟灌,露地沟灌最低。膜下渗灌和膜下滴灌的WUE分别较露地沟灌在黄瓜生产中提高了49.41%,27.20%,在番茄生产中分别提高了69.20%,65.34%。黄瓜和番茄地膜覆盖较露地分别节水27.36%和26%。膜下渗灌的节水效率最高,在黄瓜和番茄生产中分别较露地对照节水42.64%和31.3%。食用菌是一种耗水少的蔬菜种类,在本试验中,它节余的水分可以补充高耗水蔬菜种类的需水不足,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中的水分平衡和提高温室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食用菌必须纳入整个温室生产的循环体系中,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体系水分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制种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玉米成为甘肃省灌溉区的重要作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是灌区农业研究的重点。玉米全膜平铺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是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小麦覆土穴播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节水农业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地膜玉米苗穴易错位、出苗率低、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且具有覆盖抑蒸、节水保墒、机械覆膜作业容易、抑制杂草、提高产量等优点,较半膜覆盖栽培节水3 000 m3/hm2,较半膜覆盖栽培提高饲用玉米产量2250kg/hm^2以上,较半膜覆盖栽培提高制种玉米产量135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3.
张掖市制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在张掖市进行了制种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作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的折合产量最高,为10125.0kg/hm^2,较传统半膜平作增产13.55%,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794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2850/hm^2。半膜垄作沟灌折合产量为9666.7kg/hm^2,较半膜平作增产8.41%,水分生产效率较半膜平作提高0.418kg/m^2,较半膜平作节水1800m3/hm^2。综合考虑认为,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2种种植模式可在张掖市制种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垄膜沟灌南瓜种植特点,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南瓜生长、耗水、产量、水分利用及种植效益等方面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宜的垄膜沟灌灌水定额(T3、T4处理)可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南瓜生长及产量形成。T3、T4处理灌溉定额较T5处理分别降低480和240 m3/hm2;生育期耗水分别降低264和194 m3/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和12.3%;净收入较T1处理分别提高7 387.6和3 966.8元/hm2。在民勤绿洲及类似区域垄膜沟灌南瓜推荐灌溉制度为种植前灌坐塘水1次,灌水时间5月中旬,灌水定额420~480 m3/hm2;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时间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灌溉定额1 680~1 920 m3/hm2。研究成果可为垄膜沟灌技术在南瓜种植和推广应用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产实践表明,番茄全膜垄作沟灌技术每次灌水975 m3/hm2,较番茄传统种植每次少灌水225 m3/hm2,全生育期总节水1 350 m3/hm2,节约灌溉水18.8%,节约水费405元/hm2;番茄平均产量可达到9.3万kg/hm2,产值达4.65万元/hm2,较传统地膜番茄增加1.05万kg/hm2,增加产值12.7%。全膜垄作虽多投入地膜30 kg/hm2,折合390元/hm2,但通过节水增产一般增效5 265元/hm2,增效12.8%。节水、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加之起垄机械化操作省工、省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秋季全覆膜栽培节水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秋季全膜覆盖处理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其苗期至吐丝期 0~ 30 cm土壤含水量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提高 13g/kg和 2 1g/kg;产量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增加 6 6 1.37kg/hm2和 10 84 .6 5 kg/hm2 ,增产率分别为 9.16 %、15 .95 % ;水分利用效率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提高 1.2 6 kg/(mm· hm2 )和 2 .0 1kg/(mm· hm2 ) ;纯收益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增加5 77.5元 /hm2和 10 4 3.1元 /hm2。  相似文献   

17.
武威市制种玉米节水灌溉模式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试验观察了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和全膜双垄沟灌较常规灌溉提前成熟6~7d。全膜平作畦灌土壤含水量高于常规灌溉,大喇叭口期以后,全膜双垄沟灌模式0-30cm土壤含水量也高于常规灌溉。全膜垄作沟灌的玉米产量最高,为7589.10kg/hm^2,较常规灌溉增产8.9%;全膜双垄沟灌的玉米产量为7213.80kgmm^2,较常规灌溉增产3.5%,全膜膜下滴灌和全膜平作畦灌的玉米产量低于常规灌溉。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垄膜沟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灌溉定额下垄膜沟灌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施氮、灌水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均有重要影响。灌溉定额从3 600 m3/hm2增加到4 500 m3/hm2和在0~30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增产显著。增加灌水和减少施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其中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4 5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与最高产量处理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相比,仅减产0.17%,减产差异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较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处理提高了11.45%,节水900 m3/hm2。在河西走廊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可选择施N 300 kg/hm2和灌水4 500 m3/hm2为玉米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灌溉定额。玉米获得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390 kg/hm2,灌溉定额3 720~5 1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在河西走廊中部对制种玉米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及水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沟播沟灌栽培与其它3种栽培方式相比,制种玉米果穗发育相对优化,穗粒数增加,产量达8 500.0 kg/hm2,增产8.80%~20.14%;灌溉定额4 245 m3/hm2,减少225~1 200 m3/hm2;水生产效益提高14.29%...  相似文献   

20.
在玉米垄膜条件下,开展不同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灌灌溉1 500 m3/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3 407.0 kg/hm2。较灌水1 200 m3/hm2增产733.5 kg/hm2,增产率为5.8%,水分生产效率为29.0 kg/(mm·hm2),水分生产效益为72.6元/(mm·hm2),且植株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