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3种30a生典型树种刺槐、侧柏和栓皮栎林为对象,研究各人工林地及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样地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侧柏林种植对土壤粘粒体积分数和孔隙度的提高作用最大,刺槐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土壤粉粒及含水率,栓皮栎林对土壤硬度降低作用最大;2)侧柏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积累作用最大,刺槐林对土壤速效磷增加作用最好,而栓皮栎林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累积;3)综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得到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林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1.42,0.99,0.53。刺槐、侧柏、栓皮栎等3种树种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质量,且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中,可以选择侧柏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2.
油松侧柏人工林下枯落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及纯林下的枯落物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的枯落物贮量、分解速率、持水量各异,从而对土壤发育层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弱酸淋溶作用、腐殖质侵染及营养元素下移程度,侧柏纯林高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枯落物层中微生物数量,混交林>侧柏林>油松林;枯落物中水溶性营养元素的绝对量,油松林>混交林>侧柏林,相对量则是混交林>油松、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3.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岳山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太岳山7种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均是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高,分别为4.908g/kg和3.528g/kg;土壤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油松林最低,为3.959g/kg,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山杨林最低,为1.779g/kg;土壤腐殖质层全氮含量,白桦林最高,为0.368%,辽东栎林最低,为0.176%。;土壤腐殖质层速效氮含量华北落叶松林最高,为292.191mg/kg,油松林最低,为167.725mg/kg;土壤淀积层全氮含量油松林最高,为0.277%,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0.094%;土壤淀积层速效氮含量山杨林最高为200.183mg/kg,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49.151mg/kg;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是上层土壤高于下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各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在各林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区三种林地土壤养分随林分生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对晋西黄土区土壤养分的改良效应,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丰富该区域的生态服务评估资料。[方法]采用林分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于2011年和2016年7—8月对3种不同林龄(山杨中龄林、油松幼龄林、侧柏中龄林)林地内的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林内各土层间的C、N、P化学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地土壤养分都有极强的表聚性,0~3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占0~100 cm土层的70%以上;经过5年时间,山杨、油松和侧柏林地0~50 cm土层内平均全氮含量分别增长了9.4%、7.4%、7.5%,全磷含量分别增长了11.6%、12.2%、21.4%;0~100 cm土层内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1.17、23.74、2.21 t·hm-2。不同林地之间土壤C:N值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而N:P、C:P值随土层变化并没有规律;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0~10 cm)的N:P和C:P值明显减小,而C:N值变化不明显。[结论]根据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试验林地内碳和氮含量较为丰富,而全磷平均含量为0.36~0.46 g·kg-1、为4~5级标准。在试验林地内,对土壤碳储量、全氮、全磷改良效果相对较好的分别为油松林、山杨林和侧柏林。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调查和数学模拟方法,选择树种组成、年龄、郁闭度、起源、层次、生物量以及土壤厚度等7个林分结构因子,建立了北京山区水源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利用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模型,比较了北京密云水库上游8种水源林森林类型,结果表明:1)保持水土功能大小顺序是阔叶混交林>桦树林>蒙古栎林>山杨林>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落叶松林;2)涵养水源功能大小顺序是山杨林>蒙古栎林>桦树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侧柏林>油松林>刺槐林;3)改善水质功能大小顺序是桦树林>蒙古栎林>山杨林>阔叶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8.
林分组成对林下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阜新地区油松+樟子松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林分组成下对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指标的变化,来探讨当地混交林林地土壤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pH随着土层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还呈酸性;混交林各层土壤的pH显著高于纯林,对于土壤酸化有改善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是随着土层的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纯林,混交林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改善林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九龙山辖区13种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肥力指标,按照不同林分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诊断,并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呈弱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其中有约一半的林分处于Ⅰ级,但土壤全氮与有效磷含量较低,几乎所有林分都处于Ⅲ级和Ⅳ级,土壤速效钾与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下,几乎所有林分都处于Ⅱ级和Ⅲ级;土壤综合肥力系数(Pj)变幅为0.87~1.85,平均为1.20±0.30,其中肥力属于一般(0.9Pj1.8)林分占总林分的76.29%,白蜡丁香混交林土壤肥力系数较高,而樟子松纯林和白蜡与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肥力系数较低,表明九龙山林分土壤肥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土壤有效磷和全氮含量是影响综合肥力系数的主要指标,因此,在加强林地土壤的改良方面,提高土壤有效磷和全氮含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野外调查和土壤样品分析数据,应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讨论了长沙市城乡交错带五种典型林分类型(枫香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湿地松纯林、杉木-桤木混交林、樟树纯林)土壤的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各林分林地均属于有机质、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缺乏。五种林分土壤综合肥力系数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杉木一桤木混交林〉樟树林〉枫香林〉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12.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吴起县半阳坡具代表性的草地、沙棘、油松和沙棘油松混交林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粒径主要由粉粒组成,且显著高于黏粒和沙粒土;土壤机械组成中,油松林地最差。2)研究区土壤容重变化较大,随着土层增加,有降低的趋势,且油松林地土壤容重最大;油松林地饱和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小。3)研究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全氮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速效磷和全磷表现规律不明显,土壤速效钾随着土层增加则先降低后升高,土壤全钾则在表层0~20 cm土层存在差异,沙棘油松混交林和沙棘林地土壤化学性质较其他林地好。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包括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排序为:虎榛子林(2 85mm)>沙棘林(2 38mm)>刺槐林(1 88mm)>油松×刺槐林(1 31mm)>油松林(0 77mm)。不同植被类型0~60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 2mm)>油松×刺槐林(241 0mm)>刺槐林(210 2mm)>油松林(198 1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柳杉×楠木混交林等四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pH值、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无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的土壤pH值在4.02~5.33之间,呈酸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四种不同林分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的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存在上下波动,而柳杉×楠木混交林含量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则是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平均供磷强度依次为2.64%、2.71%、2.57%和2.61%;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土壤供钾强度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柳杉纯林则为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洛宁吕村林场一代,二代,三代刺槐能源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荒地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刺槐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刺槐林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通气和水分效果更加显著。土壤化学性质方面,刺槐林地与荒地土壤pH差异不显著,均呈现弱酸性。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均呈现三代林二代林一代林CK,差异显著。土壤磷含量变异系数比较大,相同深度下,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空间分布有所不同。速效钾的含量分布也呈现不同的规律。树木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土壤表层与深层土壤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垂直结构变化,含量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西省11个生态类型区筛选样地,评价油松土壤养分概况;采用"累积法"计算森林生产力,探寻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平分别为缺乏、中等、缺乏、中等,速效磷和碱解氮水平为中等、缺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全钾、速效磷与林分生产力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1、29、36年的油松林为对象,采用时序研究法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角度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 21、29、36年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0.579、-0.456和-0.123,29年油松土壤质量最差;2) 29年油松土壤质量表现为物理性质的下降,36年土壤质量的下降则主要体现为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的锐减;3) 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首先取决于林龄,其次是林分密度;4) 21、29和36年油松林龄内的土壤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192、-1.361和-2.407,林龄较大林分的土壤质量对密度较为敏感,36年油松间伐的强度可适量小些;5) 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有机质和速效钾可以作为油松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