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疫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虹鳟种鱼注射IHN免疫灭活疫苗对虹鳟第二代苗种的母源抗体有效,苗种成活率提高了60%左右;为30克左右的虹鳟鱼种注射虹鳟IHN免疫灭活疫苗,虹鳟成鱼生产成活率在90%以上;本试验虹鳟鱼免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有效期为18个月。虹鳟是辽宁省养殖的主要冷水性鱼类,分布在本溪、丹东、葫芦岛、辽阳和鞍山市,近年来病害频发,鱼苗发病时的死亡率可达到90%,成为虹鳟鱼养殖的瓶颈因素之一。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5年承担了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SD-12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克隆进商业化载体pc DNA3.1(+),构建了IHNV G的表达载体,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核酸疫苗,命名为p IHNsd-G。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以2μg/尾的剂量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0.5)g。于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免疫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于免疫后第21天,以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于免疫后第60天及150天检测免疫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最后,以p IHNsd-G的启动子序列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序列为目标基因,利用PCR方法监测p IHNsd-G在免疫虹鳟接种部位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并且在接种部位肌肉组织中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头肾组织;攻毒实验中p IHNsd-G对虹鳟的相对保护率高达94.4%;而在免疫后第60天,所有免疫虹鳟血清中均存在中和抗体,其最高效价高达320,在免疫后第150天,最高抗体效价为80,自此,说明已成功获得有效的IHN核酸疫苗。p IHNsd-G在虹鳟接种部位的PCR监测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的第1天即可在注射部位的肌肉中检测到全部p IHNsd-G目标片段,在第84天时已经无法从注射部位肌肉中扩增出全长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所有目标基因在第150天时均消失不见。本研究在成功构建IHN核酸疫苗并系统地验证了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了该疫苗在接种部位的动态分析研究,为IHN核酸疫苗的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急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严重威胁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核酸疫苗已成为虹鳟IHN疾病预防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首先检测虹鳟IHN核酸疫苗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工程菌在连续培养30代后,仍能保持稳定的质粒拷贝数。质粒酶切结果表明:连续培养30代后的质粒依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在筛选高拷贝工程菌的基础上,又研究核酸疫苗的高密度发酵培养基、补料及发酵时间。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2%胰蛋白胨(Tryptone)、2.4%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0.5%甘油、0.017 mol·L~(-1)KH_2PO_4、0.072 mol·L~(-1)K_2HPO_4;补料配方为:3%胰蛋白胨、1.5%酵母提取物、50%甘油,最佳发酵时间为16h。本研究可为虹鳟IHN核酸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种类之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世界性的鲑科鱼类传染性疾病和制约我国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对IHN陆续开展了流行病学、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虹鳟IHN病害防控研究现状,主要包括IHN病毒基因型、分布、流行规律及疫苗研制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我国虹鳟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虹鳟原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1959年引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但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健康养殖意识缺乏,再加上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滥用等原因,使得养殖病害频发,给虹鳟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其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高、传染性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的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6.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临床诊断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of fish,IHN)。是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毒所引起的的急性、全身性的严重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虹鳟,包括硬头鳟、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和大西洋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银鳟)在自然条件下对IHN病毒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发用于预防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灭活疫苗,实验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在胖头鱥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上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测定各代病毒滴度,结合病毒收获时间确定最佳增殖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β-丙内酯(β-propanolactone,BPL)在24℃下灭活,经安全性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佳灭活条件。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虹鳟,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为阴性对照组,通过检测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免疫相关因子表达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来分析该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最佳增殖方案为以MOI为0.000 1接种,15℃培养3 d;最佳灭活条件为以终浓度3.0 mmol/L的BPL将IHNV在24℃下灭活24 h;以最佳免疫剂量10μL/尾腹腔注射免疫虹鳟,免疫后7、21、45和60 d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37%、84.28%、84.15%和47.5%,免疫后60 d时RPS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x-1和IFN-γ表达量在免疫后7、15和30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5倍);CD4和IgM表达量在免疫后15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免疫后第30、45和60天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67.25、43.40和29.78,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该灭活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IHNV灭活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XJ-13为研究对象,克隆其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并连接到商业化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HNxj-G。为了检测该载体作为核酸疫苗的可能性,本研究以2μg/尾的剂量采用背鳍基部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5)g]。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30天,以100 TCID_(50)的剂量利用IHNV-XJ-13对虹鳟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在免疫后第4天及30天检测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后65 d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循环水池里的粪便、水以及虹鳟的肠内容物,进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分离鉴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核酸疫苗在免疫后第4天和第30天的相对保护率均高于90%;Mx-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中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4天,所有血清中均不存在中和抗体(效价均20);而在免疫后第30天,10尾虹鳟中有8尾血清中存在中和抗体,最高效价为160;抗性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到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均是天然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并未分离到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任何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指示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发生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本研究提供了具有良好保护效果的IHN核酸疫苗,并为IHN核酸疫苗的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国际虹鳟育种产业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原产于北美地区,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性重要经济养殖鱼类之一和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虹鳟是最早采用数量遗传学理论指导遗传选育的水产动物之一,BLUP育种值估计和配合力分析等遗传评定方法以及家系选育、杂交和配套系育种等技术均在虹鳟育种实践中广泛应用。淡水鱼类养殖中,必须使用遗传选育的优良品种的行业共识,最早在虹鳟中确立。目前,在欧洲、北美以及智利等主要鲑鳟鱼养殖国家和地区,虹鳟良种覆盖率均已达到90%以上。鉴于虹鳟仍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其育种工作在许多非原产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以全球化的视角,从虹鳟养殖与选育的历史概况、虹鳟种业的主要技术手段及产业格局、主要虹鳟育种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类型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际虹鳟种业的发展及对我国虹鳟种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鲑鳟鱼是北京市主要渔业养殖品种之一,并形成"怀柔虹鳟一条沟"知名旅游和餐饮品牌,在养殖户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鲑鳟鱼疫病频频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危及食品安全。本文作者在近几年对北京鲑鳟鱼病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几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流行情况、检测诊断、防控措施做一总结。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重要的冷水鱼病毒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  相似文献   

11.
正(上接2017年第5期)技术简介:各地区虹鳟鱼因感染IHNV导致苗种大量死亡已经成为阻碍虹鳟鱼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IHN主要危害的是3月龄以内的虹鳟苗种,这阶段苗种主要在孵化车间内进行培育。已有研究表明IHNV附着在卵的表面,结合对IHN传播途径的分析,在孵化车间内苗种有可能与IHNV接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房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实施“水产科技入户工程”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深入服务,确保了水产科技入户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别是技术指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向有条件的虹鳟养殖示范户重点推广了虹鳟健康养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亩,虹鳟产量80万公斤,产值1600万元,利润480万元,比2005年产量提高了13%,利润提高20%,病害发生率降低15%,通过虹鳟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户的科技应用能力得到了普遍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分别为(11.24±0.07 g)、(18.60±0.36 g)和(8.93±0.21 g)的虹鳟、鲈鱼和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植物油(亚麻籽油:豆油=1:1)分别替代0%(FO,对照组)、50%(FV)和100%(VO)的鱼油来配制三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41%)等脂(粗脂肪含量为12%)的实验饲料。通过投喂实验探讨不同植物油替代鱼油水平对虹鳟(淡水鱼)、鲈鱼(广盐性鱼类)和大黄鱼(海水鱼)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差异。70 d投喂实验后发现,随着替代水平增加虹鳟、鲈鱼和大黄鱼的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逐渐增高,相同替代水平下肝细胞中脂肪滴累积程度为大黄鱼>鲈鱼>虹鳟;肠道组织中杯状细胞随植物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增多,而在大黄鱼全植物油组出现脂肪滴累积和上皮细胞死亡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植物油替代鱼油对虹鳟组织结构影响最小对大黄鱼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正>水产全价营养复合预混料·河蟹预混料·青蟹预混料·青虾预混料·对虾预混料·甲鱼预混料·牛蛙预混料·月鳢预混料·斑点叉尾蛔预混料·虹鳟预混料·鳗鱼预混料·鲈鱼预混料·鲤鱼预混料·草鱼预混料·罗非鱼预混料·鳊鱼预混料·海水鱼预混料·罗氏沼虾预混料以上品种均含有1%鱼种、1%成鱼、0.1%多维、0.5%多矿等系列。  相似文献   

15.
<正>水产全价营养复合预混料·河蟹预混料·青蟹预混料·青虾预混料·对虾预混料·甲鱼预混料·牛蛙预混料·月鳢预混料·斑点叉尾鮰预混料·虹鳟预混料·鳗鱼预混料·鲈鱼预混料·鲤鱼预混料·草鱼预混料·罗非鱼预混料·鳊鱼预混料·海水鱼预混料·罗氏沼虾预混料以上品种均含有1%鱼种、1%成鱼、0.1%多维、0.5%多矿等系列。  相似文献   

16.
霍炳文 《淡水渔业》1985,(1):F003-F003
<正> 为了普及推广虹鳟养殖技术,中国水产学会科普委员会委托黑龙江及北京市水产学会联合举办虹鳟养殖技术培训班。该培训班于1984年9月15日至25日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试验站举办。参加学习的有  相似文献   

17.
<正>水产全价营养复合预混料·河蟹预混料·青蟹预混料·青虾预混料·对虾预混料·甲鱼预混料·牛蛙预混料·月鳢预混料·斑点叉尾鮰预混料·虹鳟预混料·鳗鱼预混料·鲈鱼预混料·鲤鱼预混料·草鱼预混料·罗非鱼预混料·鳊鱼预混料·海水鱼预混料·罗氏沼虾预混料以上品种均含有1%鱼种、1%成鱼、0.1%多维、0.5%多矿等系列。  相似文献   

18.
为安全有效地提高虹鳟苗种成活率,应用1种生物制剂——抗菌肽对虹鳟苗种进行浸泡处理。通过比较苗种成活率,检测SOD、ALP、CAT、IL、IFN、TNF等6种免疫相关酶表达量,采用扫描电镜检测苗种体表细菌情况,确定抗菌肽浸泡对虹鳟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自破膜期开始,用40%抗菌肽浸泡10次,试验组6种免疫相关酶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苗种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对照组苗种的成活率则低于30%。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仔鱼体表细菌数量显著减少。试验结果表明,用抗菌肽浸泡法能显著提高虹鳟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 G)基因核酸疫苗对虹鳟免疫保护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IHNV G基因克隆至pMD19-T载体中,连接产物在DH5α中进行转化,获取重组质粒pMD19-TG后回收G基因片段。将鉴定正确的G基因片段利用Bam H I和Xho I酶切位点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构建核酸疫苗pVAX1-G。重组质粒pVAX1-G按照8μg/尾的剂量注射虹鳟设为pVAX1-G组,同时设8μg/尾空质粒组、PBS对照组和空白组,于免疫后21 d,以100倍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攻毒实验,计算核酸疫苗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 RPS),攻毒后收集免疫虹鳟血清进行血液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虹鳟血清中16项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葡萄糖(GLU)、尿素(Urea)、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与正常虹鳟相比有显著变化,空载组11项指标较pVAX1-G组变化显著;攻毒后14 d pVAX1-G组累积死亡率为19%(19/100),而空载组和PBS对照组分别为62%(62/100)和85%(85/100)。pVAX1-G核酸疫苗对虹鳟免疫保护率为78%。病理学观察发现,免疫pVAX1-G组虹鳟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综上表明,pVAX1-G作为核酸疫苗有助于减轻IHNV对虹鳟的损伤,对IHNV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江泓 《海洋渔业》1981,(3):16-17
<正> 旅大市水产养殖公司研究所,于1980年度成功地进行了1龄虹鳟和虹鳟稚鱼的海水驯化饲养。目前,摄食正常,生长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