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江苏省畜禽养殖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畜禽养殖的活动数据和温室气体排放因子,采用IPCC指南(2006)推荐的排放系数法,估算江苏省2000~2009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显示:江苏省畜禽养殖甲烷年平均排放总量为174.63 Gg,氧化亚氮年平均排放总量为20.80 Gg。其中,畜禽肠道发酵是重要甲烷排放源,年平均排放量为106.63 Gg,占畜禽甲烷排放总量的61.06%;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是畜禽温室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年平均排放量为68 Gg,占甲烷排放总量的38.94%;2000~2009年期间江苏省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肠道发酵羊的甲烷排放量最大,粪便管理中温室气体排放生猪排放贡献最大,前者主要是由排放系数决定,后者取决于饲养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计算方法,估算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在2007~2011年5年间畜禽养殖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的畜禽养殖在2007~2011年间甲烷年平均总排放总量为793.16Gg,其中,东部区甲烷排放量最多,占56.86%,中部区占29.17%,西部区甲烷排放量最少,占13.97%。各类家畜甲烷排放量中,中部区的奶牛甲烷排放量最多,为92.80 Gg;东部区肉牛、马、驴、骡、绵羊、猪甲烷排放量最多,分别为243.65Gg、11.99 Gg、8.13 Gg、2.43 Gg、84.34 Gg、19.42 Gg;西部区骆驼和山羊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分别为3.68 Gg、39.41 Gg。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的畜禽养殖在2007~2011年间氧化亚氮(N2O)年平均排放总量为14.80Gg,其中,东部区排放量最多,占总量的52.57%,中部区占33.49%,西部区N2O平均排放量最少,占总量的13.94%。中部区的奶牛N2O排放量最多,为2.69 Gg;东部区的肉牛、马、驴、骡、绵羊、猪N2O排放量最多,分别为2.81 Gg、0.21 Gg、0.14 Gg、0.043 Gg、1.52Gg、1.07 Gg;西部区的骆驼和山羊的N2O排放量最多,分别为0.026 Gg、0.71 Gg。  相似文献   

3.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估算方法,并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畜禽肠道及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进行了估算。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牲畜肠道发酵系统甲烷排放总量达到689.95Gg,其中奶牛187.28Gg、其它189.83Gg,繁殖母羊220.37Gg、其它92.47Gg。2007年主要畜禽通过粪便管理系统排放的甲烷总量达到了62.75Gg,其中,奶牛排放量最高,为33.26Gg,占排放总量的53%,为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吉林省中部地区畜禽养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2006)提供的方法,通过获取2005—2015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畜禽产量和排放因子,估算农业畜禽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平均甲烷排放总量为1 175.70万t CO2-eq/年,氧化亚氮排放总量243.66万t CO2-eq/年;2005—2015年期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于平缓趋势,2007—2010年排放量高于11年平均值(1 419.36万t CO2-eq/年),这与吉林省其他牛、猪、奶牛和山羊养殖数量变化有着明显关系;2005—2015年四平市、吉林市、榆树市、农安县和德惠市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 719.9万t CO2-eq,占吉林省中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4.21%。  相似文献   

5.
规模化肉牛育肥场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命周期的方法评估规模化肉牛育肥场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列出了排放清单.定义的功能单位为育肥期间每1kg活重的增长,评估的边界包括肉牛生产系统、粪便管理系统以及系统扩张出来的作物种植系统、灌排系统、肥料生产系统和农业机械生产系统.结果表明,按1000头存栏计算,规模化肉牛育肥场总温室气体排放为3810.24tCO2-e·a-1,其中CH4为1735.78tCO2-e·a-1,N2O为887.67 tCO2-e·a-1,CO2为1186.79 tCO2-e·a-1,育肥期间每千克活增重的排放强度为10.16 kg CO2-e·a-1.不考虑施用过程,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减少约33%因化肥生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通过开展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及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受畜牧养殖t影响;牛是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关键排放源,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贡献最大,其次是猪;农户散养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比规模化饲养的排放量高.通过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化率、减少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合理利用畜禽粪便以及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吸收等方法可有效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7.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8226;hm-2&;#8226;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8226;hm-2&;#8226;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8226;hm-2&;#8226;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8226;hm-2&;#8226;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8226;hm-2&;#8226;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8226;hm-2&;#8226;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8226;hm-2&;#8226;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8226;hm-2&;#8226;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相似文献   

8.
稻鱼共生系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首次将稻鱼共生系统降低CH4和N2O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功能纳入到低碳渔业的研究范围,并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我国稻田养鱼共生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11年,全国范围内稻田养鱼系统共减少CO2排放量122.23万t,利用造林法估算该系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 332.95万元,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1 000万的省份包括四川、江苏、湖北3个省份。最后,建议将稻鱼共生系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为68.99元.hm-2.a-1。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性探究区域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核算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评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产量的关联程度,运用LMDI分解法解析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呈现“增长—平稳波动”趋势,至2020年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分别为1.02×1010 kg和1.34×109 kg(以CO2计)。2)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处于脱钩状态,而与产量逐渐脱钩。3)生产机械化水平、水利现代化水平对农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14.87×106、58.25×108 hm2,分别起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畜禽良种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4.55×106,起抑制作用;生产机械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从促进作用转向抑制作用。本研究成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及不同种类化学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536万、847万、1153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85、3.61、3.09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6、0.60、0.51 t CO_2–eq·t~(–1)·a~(–1);相应省份在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717万、720万、912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19、2.27、2.92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0、0.43、0.46 t CO_2–eq·t~(–1)·a~(–1)。研究表明,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学氮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11.
根据 IPCC Guidelines(1995)提供的方法,对1990年江浙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温空气体排放进行了统计计算。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甲烷,江浙沪地区农业生产中 CH_4排放量为2203Gg,而 CH_4的排放主要来自水稻田,占总农业部门 CH_4排放的80.3%。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加土垫圈这一传统措施对控制畜禽粪便存贮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添加黄土与古土壤对猪粪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猪粪处理相比,添加黄土或古土壤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降低了42.4%~64.3%,CH_4累积排放量降低了99.8%以上,但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了1.8~18.0倍,这与土壤对养分的保蓄作用及土壤添加后碳、氮底物的变化有关。总体而言,添加黄土或古土壤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为猪粪对照的38.1%~67.0%,有效减少了猪粪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施用黄土相比,添加古土壤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这与古土壤中具有吸附能力的物理性黏粒和游离态氧化铁含量较高有关,说明添加物类型的选择对减少畜禽粪便存贮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核算福建省1980-2013年N_2O的排放清单,分析了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3年,福建省N_2O总排放量从19.2 Gg增加到37.6 Gg;在N_2O的排放源中,按照排放贡献比例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农用地、畜禽粪便管理、废水处理和能源消费活动;而按照增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能源消费活动、废水处理、农用地和畜禽粪便管理.表明减少农田氮肥施用量是减少福建省N_2O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有机肥代替化肥对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2 a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监测了果园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有机肥(M)、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结果表明:果园年生活周期内CH_4以吸收为主;N_2O排放的高峰均出现在施肥后。各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M处理的CH_4累积吸收量最高,为9.95 kg·hm~(-2);MNPK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气温及硝态氮、铵态氮均为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可显著增加苹果产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加CH_4吸收量、N_2O排放量和N_2O排放系数,降低综合温室气体排放强度。MNPK处理与NPK处理下单位产量CH_4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0.04 kg·t~(-1)和0.06 kg·t~(-1),单位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05 kg·t~(-1)和0.07 kg·t~(-1),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更有利于苹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园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天然饮料在中国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氮肥投入的茶园种植系统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迄今为止,尽管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田间观测研究,但对于中国茶园N2O排放总量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本研究基于田间观测研究的文献数据(共收集70个数据,其中包括45个常规施肥处理和25个不施肥处理)荟萃(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基于环境因子(气候和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影响条件下中国茶园N2O年排放和直接排放系数(EF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茶园平均N2O年排放量为9.55 kg N·hm^-2·a-1(95%置信区间为7.54~11.9 kg N·hm^-2·a^-1),高于我国粮食作物农田的排放;茶园的平均EFd为1.92%(95%置信区间为1.49%~2.39%),约是IPCC建议的全球农田N2O排放系数默认值1%的两倍。综合分析茶园N2O排放的影响因子表明,氮肥施用量是土壤N2O年排放量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二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EFd则主要受土壤C/N和黏粒含量的协同影响,且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中国茶园种植总面积(仅占<2%的中国农田总面积)和主要茶区的年平均氮肥施用量以及本研究的EFd,估算出2018年我国茶园N2O排放总量为28 Gg N·a^-1,约占中国农田总排放量的15%。可见,茶园在中国农田种植系统中是大气N2O的强排放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表明,茶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或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或添加生物炭),可有效地提高茶树的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6.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大量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重庆市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通过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15.07万t,约为当前排放量的30%;一个户用沼气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1 744.65 t,约为当前排放量的50%。  相似文献   

18.
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峰值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近年来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趋势,预测排放峰值,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2011)要求,根据中国2005—2015年畜禽饲养量,评估了中国2005—2015年畜牧业温室气体(GHG)的排放状况,并以欧盟、美国2013年的人均畜产品蛋白占有量为衡量指标,预估了中国畜牧业达到该水平时的年份以及该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范围为4.06~4.52亿t CO_2-eq,总体呈现两次先降后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最高点为2009年;2009年之后,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为平稳。以2015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组成,肠道CH_4是主要排放源,所占比例为66.61%,粪便N_2O和CH_4排放比例分别为18.23%和15.16%;从畜禽种类来看,反刍动物(牛、羊)为主要来源,排放比例可达72.44%,猪和家禽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22%和6.81%。因此,养牛业是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其次为养猪业。就地域分布来看,2015年,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于前10位的省份呈现连片性。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和云南居全国前列,是施行减排的重点区域;新疆和西藏地区也应作为CH_4减排的重点区域。对于中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而言,若要达到欧盟2013年的人均畜产品蛋白占有量水平,峰值出现在2034年,排放量为4.89亿t CO_2-eq,较2015年增长8.94%,年均增长率为2.90%;若要达到美国2013年的人均畜产品蛋白占有量水平,排放峰值则在2043年,排放量为5.10亿t CO_2-eq,较2015年增长13.53%,年均增长率为4.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估算贵州省六盘水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分析其2005—2014年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参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方法,对2005—2014年六盘水市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2005—2014年六盘水市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89 495.78万t,其中,能源部门排放量为75 083.60万t,占总排放量83.90%,是六盘水市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贡献源;其次为森林碳汇(20 859.40万t),占总排放量的23.31%;农业生产排放量最小,仅占0.43%。2005—2014年六盘水市人均和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呈持续增加,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增长18.1%,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增长17.1%,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降低9.6%。[结论]2005—2014年六盘水市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较大,需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优先识别区研究——以昆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场调查和收集农业环境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等辅助手段,将已建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潜力评价系统(APPI)应用于县域范围,研究了昆山市11个城镇非点源污染负荷情况并识别出优先控制区.结果表明,昆山市非点源污染氮磷总排放量约为4.54×1066kg·a-1,其中农田氮磷排放总量约为4.30×105 kg·a-1,农村居民氮磷排放总量约为1.44×106 kg·a-1,城镇居民氮磷排放总量约为1.36×106 kg·a-1,畜禽氮磷排放总量为1.31×106kg·a-1.昆山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潜力最大的3个乡镇为千灯镇、张浦镇和淀山湖镇,并对各乡镇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负荷做了分析.该评价系统在太湖地区县域范围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体参数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