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统计广西2015年暴雨洪涝灾情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中东部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高,而西南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低,其中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最大,防城港市和崇左市的危险性最小.  相似文献   

2.
汉江上游安康段是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区,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巨大损失。通过对汉江上游安康段明清时期(1368—1912年)洪涝灾害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借助Matlab、Excel软件,研究该区域洪涝灾害的等级、时间规律等特征。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安康段1368—1912年洪涝灾害可分为一级轻度、二级中度、三级重度和四级特大洪涝灾害,且以一级轻度洪涝灾害和二级中度洪涝灾害为主;该区域544年中发生洪涝灾害57次,平均每9.5年发生1次且阶段性特征明显;明清时期该区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集中于夏秋季节;汉江上游安康段该时期洪涝灾害的发生还有明显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统计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对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19世纪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112 a间共发生85次,平均1.32 a发生一次。与气候变化相对应,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气候冷期和冷暖波动的不稳定时期;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气候变化是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导因素,但区域自然环境状况的恶化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频次。洪涝灾害的频发影响区域水环境和植被状况,同时也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抗灾能力,根据望谟县1959~2011年近53年的暴雨洪涝灾害及降水资料,对望谟县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该县气候变化趋势和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及灾后重建规划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基于DEM的洪涝灾害监测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和1:5万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出实用洪涝灾害监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对中尺度自动气象站降雨量的分析与处理,预判洪涝灾害淹没的大致发生区域。并以1:5万高精度DEM为基础数据,采用分区"水平面"近似方法,建立基于DEM的洪涝灾害监测模型。将该技术方法对试验区进行应用分析,通过中巴02B星对洪涝灾害监测结果的验证,发现基于DEM的洪涝灾害监测的淹没区与基于中巴02B星的洪涝灾害监测的淹没区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吻合,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较准确地对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可为防洪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万州区洪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万州区面临新的挑战,为防范万州区未来洪涝灾害的风险,本研究统计了1955—2013年共59年间逐日的降水状况,并与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洪涝灾害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万州区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45.1%,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20.8%,其他因素引发的洪涝灾害占34.1%。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洪涝灾害比较频繁,90年代之后洪涝灾害减少,但是2005年后洪涝灾害又有所增加。万州区除了降水作为主要变化因素之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洪涝灾害产生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站点的布局以及农田水利防洪堤坝的修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巢湖地区洪涝灾害成因及抗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涝灾害是制约安徽省沿江地区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笔者总结了洪涝灾害对巢湖地区造成的危害 ,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成因 ,提出了工程设施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治理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了该时期洪涝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汉江上游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提供了参考,对汉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现代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了该时期洪涝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汉江上游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提供了参考,对汉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现代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是目前黑龙江省内次于干旱灾害的重要灾害之一,了解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区及范围的掌握,可对抗灾救灾部门提供基本的数据保障。针对雨水大的年份内面临洪涝灾害的问题,基于遥感MODIS数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黑龙江省2013年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通过文章方法可提取当年大部分水体,通过图像迭合发现,可基本提取出水体淹没区,只有少量淹没较浅的地区被漏掉。最后通过区域地块信息,监测到西部大部分地区和东部黑龙江与松花江沿岸洪涝较重。该方法对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7月27日—8月1日,吉林省部分地区因遭受暴雨袭击,造成较大的洪涝灾害。截止目前,我省吉林、通化、延边和长春地区部分水田遭受洪涝灾害,估计上述地区已造成200万亩以上的水田受灾。二、洪涝对水稻的影响洪涝灾害对水稻中后期影响较大。水稻孕穗初期处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植株受淹后,株高生长加快,节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从气候异常、特殊地貌、地质结构等自然因素及长江中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工程活动增加等人为因素对产生洪涝灾害进行分析;指出森林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是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政策及技术方面提出防治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敏  柴钰翔  陈余萍  刘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82-6384,6505
界定了灾害、洪涝灾害等相关概念,对灾害、洪涝灾害等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了梳理,探讨了风险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滇东北农业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洪涝灾害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涝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洪灾的自然属性有关,还受地形、天气气候、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分布等因素影响.基于GIS技术及其背景数据,实现GIS空间信息单元格点上淹没水深的模拟和空间社会经济数据的展布,并针对影响洪涝灾害评估的复杂因子对各空间单元格点损失评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出了BP神经网络计算方法,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实现区域洪涝灾害的快速评估,建立了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洪涝灾害评估模型.运用此方法,通过少量的样本资料,对鄱阳县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个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误差为12%.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8~2010年降水资料,对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频率和周期进行分析,探讨该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1958~2010年本溪县总共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年8次,平均每15年出现1次,主要集中在7、8月,尤以8月最多;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明显规律,基本"逢5"、"逢10"年发生,各年代发生概率基本趋于0.2%。进入21世纪以后,洪涝灾害年发生频率加大,且有进一步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现有的数据及文献资料,以及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防灾措施做出了研究。研究表明,各个流域下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该地区的农作物、农田和粮食产量以及农村经济等均产生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根据宿迁地区水稻种植品种和地形特征对水稻种植区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宿迁地区2003—2013年水稻产量资料和2008—2013年水稻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保险理赔资料,计算出水稻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率。结果发现,孕灾环境对水稻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灾损最重的是Ⅲ区,其次是Ⅰ区,Ⅱ区和Ⅳ区比其他6个区重;水稻的易损性(水稻品种)次之,粳稻重于籼稻;暴雨洪涝灾害对水稻种植的主要影响阶段是水稻的孕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  相似文献   

18.
洪涝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通过近几年对辽宁省夏秋季节发生洪涝灾害的实地跟踪调查,总结出辽宁洪涝灾害发生特点,研究探讨防灾减灾应对措施,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杨蕊  王龙  余航  沈立群  田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044-4045,4048
根据昆明1312~1911年的洪涝灾害史料,构建了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序列,并用Samalley法计算了昆明历史洪涝灾害时间序列的分维值。结果表明:昆明地区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存在分形特征,分维值为0.689 6,洪涝灾害的发生有一定自组织程度,但自组织程度还不高。洪涝灾害的发生从初期的混沌状态发展到后期的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组织状态,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前人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减灾对策。研究表明,北宋年间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大洪水的频发,对汉江上游地区的农田、农业人口、聚落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减灾的措施,如安抚灾民、完善仓储体系、兴修水利工程等。研究结果为当前全球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