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立体种植的概念 立体种植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对时间和空间的充分利用,是传统的农作物多熟制、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升华。它是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理特性.利用其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地间种、混种、套种、复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种层次,多种次序的立体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2.
一、立体种植的概念 立体种植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对时间和空间的充分利用,是传统的农作物多熟制、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升华.它是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理特性.利用其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地间种、混种、套种、复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种层次,多种次序的立体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四种四收"立体种植,是根据玉田县农村人多地少、许多农户有劳动力但缺少资金等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通过四种农作物在茬口、播期上合理衔接来,高杆和矮杆相结合,充分利用空间实现立体种植,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4.
《北京农业》2014,(10):22-25
低碳农业之立体种养的节地 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在江苏省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意杨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  相似文献   

5.
正立体栽培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农田、建筑物的内外及温室环境空间的温、光、水、肥资源,通过间作、套种、混种和设置支架攀爬,实现农作物、瓜果蔬菜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获得高产的一种栽培模式,或是为了实现立体空间的绿化、美化而进行的栽培方式,这是通常广义的立体栽培。本文所述的立体栽培是指通过栽培设施、种植容器的几何组合,形成纵向或横向叠加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14,(29):22-25
低碳农业之立体种养的节地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在江苏省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意杨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意杨树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相似文献   

7.
王国骄 《新农业》2014,(8):51-52
<正>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空间和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利用资源进行种植的特点,都构成复合群体。发展立体种植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产量,同时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技术综合效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立体种植是否成本高昂呢?其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73,自引:10,他引:63  
遥感技术因其高时效、宽范围和低成本等优点正被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活动中,为大区域尺度掌握农作物空间格局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本文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主要根据遥感传感器记录的不同农作物光谱特征的差异,进行不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光谱特征、基于作物物候特征和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作物遥感识别方法。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复种模式监测主要根据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描述的作物季节活动过程,利用不同的拟合方法得到作物生长曲线,实现作物复种模式有效监测。农作物种植方式遥感监测是更高层次的遥感应用,主要利用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根据作物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区分不同作物生育周期,判断不同复种模式下作物的种植顺序和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和改进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优化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平滑技术和提高信息提取的自动化与流程化将是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是作物长势监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及时准确地通过土地分类和农作物适宜性评价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与适宜性种植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以河北张家口沽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entinel-2多光谱数据提取的NDV,NDBI,NDWI,NDRE1,SRre和CIred-edge数据为特征,分别采用SVM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法、随机森林法对研究区内典型农作物进行精细化提取,探究主要作物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对比kappa系数探讨不同方法对农作物分类的精度,选择最优分类方法.选取土壤性质、土壤侵蚀度、高程、坡度、坡向5个指标建立农作物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GIS层次分析法与土地适宜性分级指标对沽源县农作物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种主要农作物进行分类的精度最高,其总体准确率为65.10%, Kappa系数为0.587 1;研究区内主要农作物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镶嵌结构;研究区内中度适宜种植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用地面积最大,其次是适宜种植面积居中,不适宜种植地区的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建立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主要是为了使县域种植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使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最优化,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系统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研究区域的特点建立了辅助决策模型,采用GIS中MapObjects控件与辅助决策模型内嵌式集成的方法,应用VB编程语言,形成面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决策者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空间决策系统中可以对农作物种植数据进行动态查询,查询数据还可以直观动态地显示在相应的地图位置。在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下,决策者可以计算每年各个乡镇各种农作物的适宜性参数,决策系统可以自动将农作物适宜性参数输入模型中参与计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决策系统中的不同模型进行计算农作物种植的调整数据。根据往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与计算所得的种植面积进行比较,得到农作物需要调整的种植面积。系统可以根据调整前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效益分析,利润分析,生成图表,能够直观动态地为决策提供支持。以河北正定县为例对所开发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系统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合理可行,能够为县域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概括了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理论基础,归类了近10年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技术方法,重点评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讨论和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光谱特征、时相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三大理论基础。基于单一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但往往难以获取种植结构“最佳识别期”的遥感影像;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主流方法。在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中,多特征参量法较单一特征参量法更适用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区域,基于多特征参量的统计模型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混合像元问题,但模型的鲁棒性有待提高。此外,遥感与统计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法在国家及全球大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中具有优势,但较低的制图分辨率使得数据产品的区域适宜性较差。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将以区域“作物一张图”为目标,充分发挥多源数据组合利用的优势,围绕多类型作物同步提取和大范围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开展深入研究,重点加强遥感数据预处理、特征参量提取和分类器高效选择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提升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时空尺度,满足多方位的农业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云南省大理市耕地地块不规整、破碎且农作物空间种植结构复杂的特点,结合多源数据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优势,达到准确地提取农作物信息的目的。【方法】 协同BJ-2数据和Sentinal-2数据进行农作物精细信息提取。首先,利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BJ-2数据进行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获得农作物地块信息;其次,在农作物物候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差分析获得关键时相,利用相应时间分辨率较高的Sentinal-2数据获取农作物地类信息,实现基于地块的小春农作物的快速精细提取。【结果】 采用实地调查地块真值与提取地类生成混淆矩阵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7.4%和0.83。其中,连片种植的农作物如蚕豆和马铃薯提取精度较高,地块细碎且内部种植结构复杂的作物提取精度略低。【结论】 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的农作物提取方法,通过高分辨率影像上获得的对象分析单元能很好地对单一地块中的农作物空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分辨率影像由于分辨率偏低所导致的混合像元处错分的不足;不仅能从耕地地块级别获得农作物种植结构,更直观地反映农作物种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提取的精细化程度,有利于精细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管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了解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考察了1978-2012年间中国29个省(市、区)20种农作物的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及演变规律,并结合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作物的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各地区农作物的专业化水平随时间不断变化,同时各作物种植优势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地转移;从集聚分布情况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在时空与地理两种不同的关联路径下,农作物空间关联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前者能反映出作物空间关联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蔬菜立体栽培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充分利用它们生育期长短的时间差、植株高矮的空间差以及对土壤营养、湿度、光照、水分要求不同的环境差,进行间、套作,形成合理的分层的复合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和作物的生产潜力,同一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产品。根据蔬菜立体栽培群体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地面立体和空间立体。地面立体的不同作物都种在同一地平面上,但地上部呈立体分布,此种栽培实际就是传统农业中的间、套作。而空间立体是利用一定的栽培设施,不同的蔬菜栽在不同的层次上如床台式、吊盆、吊袋、立柱式等,本文主要介绍地面立体栽培。  相似文献   

16.
家庭园艺     
<正>在自家建筑空间开展园艺劳动,锻炼身体,修养身心,"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身居闹市人乐道的低碳、环保、亲近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对"菜篮子"米袋子"的个性化需求,对蔬菜市场供应是一种补充;部分有农业情缘的人迷在家庭园艺上,可相应减少外出,缓解市政交通压力,具有社会效益。在建筑空间开辟农业种植新天地,是对城市稀缺土地资源的再次开发利用,也是城市观光农业的新尝试,是新的产业。不仅高楼林立的城中建筑空间的蔬菜瓜果园吸引人的眼球。而且有的庭院中地面和屋顶、阳台立体农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Mann-Kendall检验,对淮安地区1975-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种植结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5-2010年期间,淮安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增长,主要增长阶段集中在1975-1990年间;2)淮安地区各县市种植比重变化趋势明显,除盱眙县外,均达到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秦庆峰 《河南农业》2013,(23):47-47
近年来,兰考县立体种植高光能生态工程模式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方式较多,效益显著。大田间主要表现模式有:农桐间作、农作物间作套种,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立体种植技术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作物的特征、特性,在一定的生产周期内,运用各种农艺措施的组合配套,以提高产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建立多种作物共生、多层次结构和多级职能循环利用的综合配套技术。景电灌区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一些适合于灌区自然条件的优化立体种植模式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间作套种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本期《专题策划》栏目针对农作物的间作套种介绍相关实用技术,并配合在种植版块其他栏目对这一技术作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