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NORs)技术,对淮南猪体细胞核型以及核仁组成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8xy(公)或38xx(母),NF=64;细胞分裂中期银染阳性核仁组成区为1、2、3和4的频率分别为0.3659、0.2683、0.1951和0.1707,平均有2.17条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被正染。  相似文献   

2.
合作猪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Ag-NORs染色、C-分带技术,对合作猪染色体的核型、核仁组成区以及结构异染色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猪染色体阳性银染核仁组成为1,2,3和4的频率分别为0.00,0.22,0.47和0.31,平均有3.02条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被正染,Ag-NORs联会的频率为1.29%;合作猪染色体C-带类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对猪的Ag—NOR_s与其肥育性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猪品种的Ag—NOR_s均数、8Ag—NOR_s~+平均染色体型频率与日增重和瘦肉率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8(P<0.01)和一0.6235(P<0.005);-0.6550(P<0.005)和-0.7036(P<0.001);个体的Ag—NOR_s均数、8Ag—NOR_s~+染色体型频率与日增重的相关亦高达-0.6591(P<0.05)和-0.4984(0.1>P>0.05)。Ag—NOR_s有可能作为一项选种指标,用于猪肥育性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群体分析法,证明猪Ag—NORs的遗传方式属等显性。提出了细胞型频率与染色体型频率、平均细胞型频率与平均染色体型频率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发现在随机交配群体中,按Ag—NORs标记的(平均)细胞型频率与(平均)染色体型频率之间存在着类似于哈代—温伯格定律的关系,平均染色体型频率有类似于基因频率的作用,可用于群体间遗传相似性的分析。猪Ag—NORs的多态性主要是由于8Ag—NORs平均染色体型频率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分带技术,对合作猪二倍体细胞中期染色体G—分带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270条带纹时的G—带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北农业大学畜牧场埋植(或添加)增瘦剂的长—巴F_1杂种肥育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银染色技术,对14头个体染色体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的数目、分布以及其联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检验增瘦剂实用于生产实践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对照组、埋植组和喂药组(分两个剂量)二倍体细胞染色体Ag-NoRs的平均数分别为1.98、1.99、2.00和1.98,组内个体Ag-NoRs的众数均为2,Ag-NoRs联会的频率分别为1.41%、0.49%、0.65%和0.5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Ag-NoRs平均数及联会频率均未出现显著的差异。从而证明,在细胞遗传学的Ag-NoRs指标上,二增瘦剂对长——巴(F_1)肥育猪具有安全性,可以在生产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华南野猪的核型及其与家猪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丛林的华南野猪(Sus scrofa chirodentus)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核仁形成区(NOR)。其结果显示,华南野猪的染色体数目2n=38。与过去报道的欧洲野猪和中亚及远东地区的亚洲野猪各亚种(2n=36)比较,少1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多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形态和G-带带型均与过去报道的家猪相同;C-带1号、13—18号染色体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显示深染,其余双臂染色体(2—12号和X)着丝粒区均浅染;核仁形成区(NOR)亦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惟8号染色体有的细胞仅出现一个具有活性的NOR。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南野猪与欧洲和中亚、远东地区野猪亚种的核型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与家猪完全一致。这揭示了华南野猪与家猪在起源和进化方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根据核型进化理论,华南野猪很可能是现代家猪的原始祖先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BSGC—分带法,对杜洛克猪、苏白猪、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品种猪存在特大、大、中、小和无五种类型的C—带。其中杜洛克猪的第13、14、15、17和18对染色体;苏白猪的第14、16、17和18对染色体,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第14:15和18对染色体均呈现C—带多态性。甘肃白猪的第14对染色体特大型C—带出现的频率高达33.34%。经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这一结果可用于家猪的育种和保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雅南猪四个地方类群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微量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以及胰酶—G带、C—带和Ag染色技术对雅南猪四个地方类群的组型,染色带型以及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地方类群体细胞二倍体为2Ⅱ=38,核型为2n=10sm+4st+12m+12t,NF=64,Ag-NOR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它们的G—带型相似且与国内外其它品种猪基本一致,而C—带和Ag—NORs在类群间存在多态性。本文还就Ag—NORs多态性进行了多种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以及C-带、G-带和银染技术,对云南地方猪种撒坝猪、大河猪进行了显带染色体研究.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Ag-NORs定位于7号和10号染色体.撒坝猪、大河猪的G-带带型与其它家猪相似,C-带和Ag-NORs具有多态性.撒坝猪和大河猪的C-带和Ag-NORs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C─分带方法,测定了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No.13和No.16染色体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以图揭示家猪染色体C─带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大约克纯种猪在No.16染色体上C─带的长度、面积和异染色质的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以此可以作为区分两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豌豆(Pisum sativum L.)的染色体组型。Blixt(1958,1959)曾作过报告。利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豌豆染色体C带带型,Lamm(1981)在最近所有报导。豌豆是四川省的重要小春作物,品种资源很丰富。为了解我省豌豆地方品种的染色体组型和Giemsa C带带型的特点,进行了试验。本文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家猪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国内、外皆有报导。其目的是研究家猪的正常染色体组型:进一步探讨猪的遗传性疾患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种族间在遗传结构上的变异。一、材料和方法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染色体的研究已成为方便易行之事。因为血液中的单核  相似文献   

15.
甘蔗×斑茅远缘杂种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染色体Giemsa—C带分带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频谱分析方法对野生种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与甘蔗的远缘杂交后代进行鉴别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崖城73/07(2n=68)、崖城75/283(2n=68)染色体数组成为n+n型,染色体带型和同工酶谱均表现为父、母本综合型,崖城57/25(2n=110)、崖城73/512(2n=110)则分别与其母本相似。据此认为,4个待定材料中,仅前二者是真实的斑茅远缘杂交后代。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了斑茅对甘蔗育种尚无实质性贡献的原因,认为该野生种之育种性能与其染色体带型有关。最后,讨论了同工酶分析及染色体分带作为杂种鉴别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黑熊染色体C-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SG方法研究了22头黑熊的C-带.结果表明:阳性带分布于所有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其余部位均浅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和X染色体呈弱阳性;Y染色体淡染.而且C-带出现多态性,不同细胞染色体间C-带的大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步推断,H9015-17-1-9附加的是Nh5染色体,H9017-14-16-5附加的是Nh6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