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湖地区规模奶牛场粪尿年产生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估算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产污与排污量,采用源强估算法监测与估算奶牛场的泌乳牛和育成牛4个季节的粪尿产生量,同时监测了奶牛饲料氮磷摄入量与奶牛在运动场的粪尿产生量。结果表明:①每头泌乳牛日平均排泄粪便32.03 kg、尿20.93 kg,育成牛日平均排泄粪便13.58 kg、尿7.60 kg;泌乳牛日平均氮、磷产生量分别为274.23 g和95.93 g,育成牛每日氮、磷产生量分别为54.15 g和18.05 g,泌乳牛排泄量明显大于育成牛。②泌乳牛磷摄入量与磷排泄量呈线性相关(P0.05),r=0.935 9;氮排泄量与饲料氮摄入量相关性不显著。③奶牛夏季在运动场上粪尿产生量占粪尿总产生量的30%左右,冬季占10%左右。  相似文献   

2.
人体粪尿氮排放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了年龄、体质指数对人体粪尿氮排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体尿氮和粪氮排泄量分别为9.16和1.33 g/(cap·d)。粪、尿氮排泄量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但因机体体质的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体上,体质指数高者其尿氮也明显增多,而粪氮则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这2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一种粪尿氮排放模型,以期为人体粪尿氮排放的估算和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32头荷斯坦奶牛按泌乳天数分成8组,每组4头,饲料中分别在干物质(DM)基础上添加0、125 g·kg~(-1)的豇豆,饲料为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高粱青贮,通过补充大豆粕和酒糟,使两组饲料分别含粗蛋白质(CP)155 g·kg~(-1)和170 g·kg~(-1)。正常情况下,饮食均衡的540 kg奶牛日产29 kg牛奶。试验过程中,奶牛自由采食,每天挤奶3次。试验按4×4拉丁方设计,为期21 d,前14 d为适应期,后7 d为数据收集和采样。试验对豇豆、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检测,使用混合程序SAS,以每栏(饲料摄入量)或每头牛(相关性能)为试验单元,观察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BW)、产奶量、乳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豇豆增加了奶牛、DMI比值和乳中N含量和饲料N含量比值,降低了牛奶中尿素氮(MUN)和粪N排泄量,有降低尿N排泄量的趋势,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收益。此外,饲料中添加豇豆显著增加DM、有机物、CP和中性洗涤纤维总消化率。饲料CP含量从170~155 g·kg~(-1)提高了乳中N含量、饲料N含量比值,降低MUN、尿N和粪N排放量三者与N摄入量比值,降低饲料成本,增加收益。因此,在热带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豇豆时应选择低蛋白质饲料,改善饲料和N利用效率,减少N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全价颗粒饲粮不同能氮比对全舍饲简州大耳羊粪便排泄参数、氮排泄参数以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32只(公母各半)(26.16±2.39)kg的6月龄健康简州大耳羊,随机分到a、b、c、d组,分别饲喂能氮比为0.59、0.51、0.43、0.35的全价颗粒饲粮,开展12 d全收粪尿试验,并采集新鲜直肠粪便测定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降低饲粮能氮比对试验羊干物质采食量、粪便及尿液排泄参数、氮排泄率和粪氮排泄量均无显著影响,但粪便pH、尿总氮、尿氨氮、日排总氮、单位代谢体质量尿氮和总氮的日排泄量均呈线性增加。随着饲粮能氮比降低,a、b、c组粪便微生物区系无显著差异,但d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降低;在门水平上,d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疣微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在细菌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的相对丰度提高。综上所述,降低全价颗粒饲粮能氮比将提高简州大耳粪便pH、增加尿氮的排泄,而且能氮比过低(0.35)会影响粪便微生物区系,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选择9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对象,按照产奶量分为3组,研究奶牛泌乳性能与乳中尿素氮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奶牛乳中尿素氮含量高于中产奶牛与低产奶牛,但差异不显著,奶牛泌乳性能与乳中尿素氮存在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择60头奶牛(泌乳天数78±17.3 d;体重635±61.00 kg;产奶量41.9±7.9 kg·d-1平均值±标准差),根据泌乳天数和产奶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NCG 0(对照组)、10、20、30 g·d-1。记录每周的产奶量。每隔1周测定采食量、乳成分、血浆变量以及血浆、尿液、乳中尿素氮含量。从尾骨静脉中收集血液样品,根据尿中嘌呤衍生物来确定瘤胃微生物的合成量。各处理组间干物质的采食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添加NCG 20 g·d-1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产奶率和乳蛋白含量。各处理组间乳脂无显著差异,乳糖和干物质的含量随NCG含量的增加线性增加。NCG线性增加了血浆中一氧化氮的含量,降低了血浆中氨态氮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NCG 10、20、30 g·d-1组的血浆中精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1%、10.4%和16.0%。添加NCG降低了牛奶、血浆和尿中尿素氮的含量,其中NCG 20 g·d-1组的尿素氮浓度最低。添加NCG可以提高日粮中粗蛋白质向乳蛋白的转化(二次关系),NCG 20 g·d-1时达到最高。添加NCG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无显著影响,但NCG 20 g·d-1组的代替蛋白质呈二次增加趋势。因此,添加NCG 20 g·d-1可以改变血浆代谢产物,优化氨基酸组成,提高代谢蛋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高产奶牛的产奶性能和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将90头平均体重为(32.0±1.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猪;1组为对照组(粗蛋白质水平17.47%、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80%),2~5组为试验组,采用2×2因子设计,粗蛋白质水平为15.46%和13.49%与可消化赖氨酸水平为0.80%和0.85%。试验期50d。结果:(1)日粮粗蛋白质水平15.46%、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80%,对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P>0.05),尿氮排出量显著降低;当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增至0.85%时,猪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尿氮、粪氮排出量显著降低。(2)日粮粗蛋白质水平13.49%、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80%,对猪的生产性能无影响,尿氮、粪氮及总氮排出量显著降低;当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增至0.85%时,影响猪的生长。结论:日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4个百分点,可消化赖氨酸水平保持0.80%不变,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无影响,氮排泄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高速发展,畜禽粪尿排泄量也逐渐增多,其中猪粪尿排泄量占总排泄量的36. 8%。而畜禽粪尿的处理方式较粗放,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猪粪栽培食用菌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猪粪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选用24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研究不同比例苜蓿青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精粗比为50∶50前提下,按苜蓿青贮与玉米青贮的质量比分为A组(10∶40)、B组(20∶30)、C组(30∶20)和D组(40∶10),苜蓿青贮的添加量分别为2.25、4.23、6.34和8.70 kg·d-1(以干质量计),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D组产奶量显著高于A组(P<0.05),乳脂产量随着苜蓿青贮添加量增加而增加,D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组的乳干物质、乳蛋白和乳糖产量都呈现增加趋势,D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组间粪氮排泄量、尿氮排泄量和氮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氮随苜蓿青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D组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随苜蓿青贮比例的增加,试验组血清中白蛋白、游离脂肪酸、血钙、血磷升高,但各试验组间总蛋白、血液尿素氮、血糖和胆固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试验日粮的基础上,当苜蓿青贮与玉米青贮比例为40∶10,苜蓿青贮添加量为8.7 kg·d-1的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饲料采食量、泌乳量、粪尿排放量及粪污所产生污染气体排放特征的关系。【方法】黑龙江某集约化奶牛养殖场选取产后7—14 d年龄、体况、胎次相近的奶牛12头,根据血钙指标分为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和健康组奶牛各6头,每头奶牛分别单独饲养,连续饲养4 d。每天采血检测血液中Ca、BHBA、NEFA、CLU、P、Mg指标含量;记录每头牛每天泌乳量、采食量、粪、尿排放量;通过简易动态箱法对试验奶牛粪尿进行混合,检测混合物产生的NH_3、CO_2、CH_4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分析。【结果】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血清Ca、P、Mg浓度极显著低于健康组奶牛(P0.01),CLU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BHBA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NEFA浓度极显著高于健康组奶牛(P0.01);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产奶量和4%能量校正乳(ECM)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排粪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和尿量的差异虽然不显著但都有升高趋势。亚临床低血钙组奶牛采食1 kg干物质的产奶量极显著升高(P0.01),采食1 kg干物质的排粪量显著升高(P0.05);健康组和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CH4的排放曲线无明显差异,两组的产气趋势基本相同,于试验的52 h左右出现峰值,之后下降;总体上看CO_2的排放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健康组和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分别在48和36 h处出现排放高峰,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出现峰值的时间要早于健康组,之后下降随即无规律起伏。亚临床低血钙症组的CO_2累计排放量随时间的推移低于健康组;健康组奶牛NH_3排放浓度在24h处出现高峰,随后降低,45 h再次出现峰值,之后排放浓度逐渐降低。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NH_3排放浓度在21 h处出现峰值,之后排放浓度降低,两组试验的折线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出现峰值后浓度降低但都是有起伏的波动。亚临床低血钙症组NH_3的累计排放量低于健康组。【结论】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患病期间由于采食摄取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泌乳需求而处于能量及钙负平衡状态。同时肠道消化吸收率增加,用于满足泌乳对能量的需求;在相同质量的粪尿混合物检测情况下亚临床低血钙症不会影响CH_4的排放量,但亚临床低血钙奶牛粪尿中NH3和CO_2排放量低于健康牛,然而降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与肠道消化吸收率的增加促进了饲料能量的吸收有关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席颖  贾国梅  王旭  何立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113-4116
不同植被类型影响着土壤养分的积累、分布与循环,而土壤氮素是植被生长的重要限制性元素。通过分析宜昌点军区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菜地)覆盖下土壤氮素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氮素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都是柏树地显著大于菜地和橘树地,而菜地和橘树地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土壤矿化氮和微生物氮/全氮的变化顺序是柏树地橘树地菜地。说明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氮有显著的影响,柏树地更有利于土壤氮的积累,氮的有效性也最高,由此认为柏树长期生长有益于土壤氮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中部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氮肥3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氮3 a,第3季春小麦收获时,各处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平均含量较对照极显著增大(除处理N105,施氮105 mg/hm2处理),施氮对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主要作用在50~80 cm和80~110 cm土层;对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总累积量及0~200 cm剖面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总残留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连续施氮2 a后第3年不施氮与连续施氮3 a相比,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平均含量、各层次硝态氮含量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及0~11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的比例均降低.0~200 cm剖面累积率和残留率除处理N105增加外,其余均下降.硝态氮的残留、累积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与氮磷的配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3.
In China, the abuse of chemical nitrogen(N) fertilizer results in decreasing N use efficiency(NUE), wasting resources and caus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ereal-legume intercropping is widely used to enhance crop yield and improve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especially in Southwest China. To optimize N utilization and increase grain yield, we conducted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single-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s of a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IMS). Three N rates, NN(no nitrogen application), LN(lower N application: 270 kg N ha–1), and CN(conventional N application: 330 kg N ha–1), and three topdressing distances of LN(LND), e.g., 15 cm(LND1), 30 cm(LND2) and 45 cm(LND3) from maize rows were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seed stage(R5), the leghemoglobin content and nitrogenase activity of LND3 were 1.86 mg plant–1 and 0.14 m L h–1 plant–1, and those of LND1 and LND2 were increased by 31.4 and 24.5%, 6.4 and 32.9% compared with LND3, respectively. The ureide content and N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organs in LND1 and LND2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ND3. The N uptake, NUE and N agronomy efficiency(NAE) of IMS under CN were 308.3 kg ha–1, 28.5%, and 5.7 kg grain kg–1 N, respectively; however, those of L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2.4, 72.5, and 51.6% compared with CN, respectively. The total yield in LND1 and LND2 was increased by 12.3 and 8.3% compared with CN, respectively. Tho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N with distances of 15–30 cm from the topdressing strip to the maize row was optimal in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Lower N input with an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location for IMS increased N fixation and N use efficiency without decreasing grain yield.  相似文献   

1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当地常规施氮肥(对照N1)、根外追施硝酸铵(N2)、根外追施硝酸钠(N3)3个处理的根、茎、叶氮积累以及分配规律,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烤烟各器官在生育前期氮积累量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收获期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3处理根、茎、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内氮积累量分别高于N1处理28.98%、12.72%、4.46%、44.73%、7.27%;N2处理根茎分别高于N1处理11.14%、41.92%,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分别低于N1处理18.23%、9.73%、8.99%;N3 处理有利于氮在中上部叶内的分配,N2处理有利于氮在茎和上部叶内的分配。综合分析认为,在前作为玉米的田地上,黑钙土地区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可以满足烤烟对氮素营养的需求,硝酸钠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温室网纹甜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精准的氮营养诊断和指导生产,研究通过4个不同氮素水平处理的温室网纹甜瓜基质栽培试验,构建了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推导得到了氮素吸收和氮营养指数模型。结果表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N_c=4.235DW~(-0.353)_(max))揭示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氮浓度值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0.814,同时得到最高和最低氮浓度稀释曲线,决定系数分别为R~2=0.808、R~2=0.810;氮素吸收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对网纹甜瓜营养诊断结果基本一致,植株适宜的氮素施用量为始瓜期前4.1g/株,之后1.3~2.7g/株。本研究提出的临界氮浓度、氮素吸收和氮营养指数模型,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方法更具有机理性,可为温室网纹甜瓜的氮肥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对植株生长、抗逆性、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其作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发现硝态氮(NO3--N)可促进植株根系伸长及植株对阳离子的吸收;铵态氮(NH4+-N)可缓解盐胁迫及活性氧对植株的伤害,还能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但单一施NH+4-N易造成NH+4毒害,如细胞酸度增加、活性氧伤害、细胞壁木质化等。此外,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施氮后蚯蚓对植物吸氮及微生物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尿素施用后蚯蚓对植物吸氮量及微生物固氮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材料,对比有、无蚯蚓作用下15N标记的尿素施入后植物氮素含量的差异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对植物进行取样测定,发现不同处理间植株氮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接种蚯蚓的处理增加了植株生物量,进而导致蚯蚓作用下的植株总吸氮量提高了约30.8%。从分配比例上看,接种蚯蚓显著增加了植物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却显著降低了植物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处理的全氮(TN)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中来源于肥料的氮却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降低,且接种蚯蚓使其下降速度更快。微生物生物量氮(M BN)先下降后上升,且接种蚯蚓处理的MBN含量在试验初期(第5d)与试验末期(第30d)较高,但MBN中固定的肥料氮含量始终低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试验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 ON)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与MBN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处理的铵态氮(N H4+-N)含量降低,硝态氮(N O-3-N)含量则差异不显著。综上,蚯蚓可通过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形成氮素缓冲库,从而促进植株对土壤氮而非尿素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小试试验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反应器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时,会出现氨氮累积现象,BACF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BAC柱强;臭氧化工艺对亚硝酸盐氮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当反应器中亚硝化杆菌和硝化杆菌生长成熟后,炭滤柱出水中均未检出亚硝酸盐氟;2种工艺对总氯的去除率均在10%以内,但O3-BACF工艺去除氮的效率稍高于O3-BAC工艺。  相似文献   

20.
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投入,对实现中国提出的"化肥零增长"目标至关重要.氮素可通过植物根部以硝态氮或者铵态氮的形式从土壤中被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转运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生命必需物质,是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必要性元素.然而,氮肥过量则会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污染;减少氮肥用量难以发挥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