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龙眼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确定龙眼真空冷冻干燥的工艺参数,以"乌龙岭"龙眼为材料,采用电阻法测量龙眼真空冷冻干燥的物料共晶点和共熔点温度,并应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冻干品形态保持、色泽、生产能耗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考察冻干效果,优化龙眼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龙眼真空冷冻干燥物料的共晶点温度和共熔点温度分别为-26.0℃和一20.0℃;优化的技术工艺为龙眼果肉剪半或剪成片形,温度段设定为95℃(7 h)→85℃(1 h)→75℃(1.5 h)→65℃(3 h)→55℃(至结束),干燥仓真空值60~70 Pa,物料最高温度为50℃.应用该优化的技术工艺可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能耗,提高冻干品形态保持率的效果,冻干品外观色泽呈白色至微淡黄色.  相似文献   

2.
<正> 一、影响龙眼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梧州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0~21.3℃,年雨量1440~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在1700小时以上,是龙眼适宜栽培区。然而,由于气候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及龙眼各生长阶段对气象条件的不同要求,造成龙眼各生长期所要求的气象条件常常感到不足或过多。根据梧州龙眼产区的有关产量、气候资料,对龙眼生长周年的各时期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广西龙眼荔枝成花率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996年强平流年份调研资料为基础,确定广西龙眼荔枝花芽(序)寒害指标,认为1~3月<12℃寒积量达90℃·d或最强一次寒积量达45℃·d以上时花芽(序)受害,开花率低、座果少、产量低,发生寒害。通过对1961~2001年各主产区寒害发生频率分析得出:发生频率以柳州、河池最高,分别为71%和63%;百色市最低,仅为12%;钦州、南宁、玉林、梧州在20%~46%之间。寒害频率高是广西龙眼荔枝成花率低的主要原因,1~2月日照偏少、而雨日和雨量偏多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史气候和冻(寒)害灾情资料、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盆栽移放试验和典型年考察资料,以及冻(寒)害形态学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印证方法,对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几种主要南亚热带果树的轻、中、重、严重冻(寒)害低温指标,结果分别为龙眼:-1.5~0℃、-2.5~-1.5℃、-3.5~-2.5℃、<-3.5℃;荔枝:-2.0~0℃、-3.0~-2.0℃、-4.0~-3.0℃、<-4.0℃;香蕉:3.0~5.0℃、1.0~3.0℃、-1.0~1.0℃、<-1.0℃。结果可为果树冻害监测预警及避冻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威代尔’‘西拉’‘北玫’‘北红’‘龙眼’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为试材,测定其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指标(过冷却点、结冰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运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影响葡萄根系组织的抗寒性。2)供试的8个品种葡萄根系抗寒能力可分为3类:弱抗寒型(‘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3.8~–3.2℃,结冰点-2.8~-2.3℃,半致死温度–4.34~–3.19℃;中抗寒型(‘北玫’‘马瑟兰’‘威代尔’),过冷却点为–5.4~–4.4℃,结冰点在–4.1~–3.7℃,半致死温度–5.90~–4.43℃;强抗寒型(‘北红’‘龙眼’),过冷却点在–6.4~–6.3℃,结冰点–5.2~–4.8℃,半致死温度–6.55~–6.11℃。3)根系抗寒能力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8个品种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北红’‘龙眼’‘北玫’‘威代尔’‘马瑟兰’‘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及指导防寒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Fick扩散方程,建立水果真空预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验数据。模型表明:当压强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预冷速率与水果的半径平方成反比,与捕水器的冷凝温度有关;用真空预冷冷却龙眼,结果表明,在11 min内龙眼的温度可以从28 ℃下降到7 ℃,龙眼预冷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较吻合。结论表明真空预冷冷却水果是水果产后处理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抑制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及细胞壁物质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热水处理抑制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作用机理,研究热水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和细胞壁组分含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将"福眼"龙眼果实经50℃热水处理10 min,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贮藏于(15±1)℃条件下。在贮藏期间定期测定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细胞壁组分含量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未经热水处理,相同贮藏条件下的对照果实比,热处理可显著(P0.05)抑制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上升,降低果胶甲酯酶(pectinmethylesterase,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的活性,延缓水溶性果胶(water-soluble pectin,WSP)含量的上升和离子结合型果胶(ionic-soluble pectin,ISP)、共价结合型果胶(covalent-soluble pectin,CSP)、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的下降。因此认为,热处理可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而减少细胞壁组分的降解,从而维持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抑制果肉自溶的发生。研究结果为热处理技术在采后龙眼果实保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start condon tardeted polymorphism,SCoT)分子标记结合了ISSR标记和RAPD标记的优点,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引物设计简单且通用性良好等诸多优点。本实验以石硖龙眼的新鲜叶片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模版、引物、rTaqDNA聚合酶、dNTPs、缓冲液(Mg2+)及退火温度共6因素各8个水平对龙眼SCoT-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SCoT标记的20μL优化反应体系为:10×BufferⅡ(含Mg2+)2.0μL、DNA模板30ng、引物浓度为30μmol/L、rTaqD-NA聚合酶用量为0.45U、dNTP浓度为4.0mmol/L。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5℃变性50s,49.5℃退火40s,72℃复性2min,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利用24个龙眼品种验证该反应体系,1.5%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400-2200bp之间,不同品种间DNA谱带具有多态性,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速溶龙眼粉加工的酶解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建立速溶龙眼粉的加工技术,运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龙眼干中可溶性固形物酶解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其提取液的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龙眼果肉干(含水率13.62 %)为原料,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同时酶解提取,pH3.1,酶解温度52℃,酶解时间160 min,果胶酶用量0.6‰,纤维素酶用量0.15‰,龙眼干中可溶性固形物得率达85.26%;当酶解提取液中可溶性固形物浓度达25%时,采用喷雾干燥法,选取麦芽糊精为助干剂,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0.8:1,热风温度185℃,热风流量26.47 m3/h,入料流量0.20 L/h,在此条件下,龙眼粉得率为48.58%,含水率<5%,水溶性良好,色泽风味佳。由此说明,以龙眼果肉干为原料采取酶解提取与喷雾干燥相结合的工艺可有效加工速溶龙眼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ISSR技术对37份龙眼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7条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7份龙眼品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54条带,其中43条具有多态性,比率为79.6%。不同龙眼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69~0.97,平均达0.83,说明ISSR标记能够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ISSR标记能将37份龙眼品种完全区分开,并能将来源于中国、越南和泰国的37份龙眼品种分别聚类到中国、越南和泰国三大品种群,说明龙眼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因素有关,三个国家的龙眼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本研究结果将为为龙眼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龙眼果浆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适合龙眼发酵的复合乳酸菌,优化建立其发酵工艺,比较分析了7种不同的乳酸菌发酵龙眼的降糖能力和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发现明串珠菌降糖能力最强,植物乳杆菌释放结合态酚能力最强。利用植物乳杆菌和明串珠菌复合发酵龙眼果肉,以游离酚质量分数和还原糖质量分数结合的综合模糊评判值为指标,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模糊评判值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料液比。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7(g/m L),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53 h,接种量为1.4%,菌种配比为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龙眼果浆的游离酚质量分数为(161.77±3.93)mg/(100 g),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22.80±3.64)mg/g。该研究为开发低糖含量,且适合糖尿病、肥胖症等病人食用的龙眼乳酸菌发酵饮料新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矮化龙眼     
<正> 龙眼[Euphoria longan(lour.) Steud]是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乔木。通过嫁接或圈枝培养出来的树体矮小、结果早、丰产性强的龙眼新品种称为矮化龙眼,一般定植2~3年挂果。龙眼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果实富含糖和维生素,具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等功效,是一种极好的补品。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干、鲜果品出口。 广东梅县在土壤瘠薄的水土流失区,采取开深沟埋有机肥、换客土等改地适树的办法,取得了矮  相似文献   

13.
1990~1993年间,在桂西南的左江、桃城、浪湾和武鸣4个华侨农场的荔枝龙眼果园中,进行了荔蝽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区内荔蝽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在高大的龙眼树上越冬。越冬成虫在早春气温达15℃以上时开始活动、交尾产卵,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卵期9~23d不等,3~5月为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因此荔枝龙眼的春梢、花和幼果受害严重。(2)荔蝽的主要天敌是蝽卵跳小蜂和平腹小蜂,在5月中下旬调查,保护区内这两种寄生蜂的总寄生率可高达98.29%,明显的控制了荔蝽的继续繁殖为害。(3)荔蝽的综合防治方案,应根据果园的生态结构,因时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着重抓好荔蝽越冬期和荔枝龙眼春梢、花果时期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龙眼荔枝大幅度减产的气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树体、花序受寒(冻)害和花期高温干旱,是导致1996年广西龙眼荔枝大幅度减产的主要气象原因。在辐射天气条件下,若最低气温<0℃,地面最低温<-2℃时,幼苗和嫩梢发生不同程度的霜害;最低气温≤-2℃、地面最低温≤-4℃时,分枝和幼树主干发生霜害;最低气温≤-4℃时,大分枝甚至主干被冻死。在平流天气条件下,若全冬(12~3月)<12℃的有害积寒>80℃·d、最强一次平流积寒>45℃·d,花序和嫩梢易受寒害死亡。花期高温干旱,使授粉受精不良,是导致果实严重败育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经济林的3种典型复合种植模式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3种复合种植模式的经济产投比、土地生产率的关系为:龙眼+台湾青枣模式〉龙眼+香叶天竺葵模式〉龙眼单作模式。其中龙眼+台湾青枣模式最高,2项指标为龙眼单作模式的1.6和3.3倍。龙眼+香叶天竺葵模式的生物量及其相关指标高于其它2种模式。各模式对局地小气候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龙眼+台湾青枣模式〉龙眼+香叶天竺葵模式〉龙眼单作模式。从对土壤改良效应来看,龙眼+香叶天竺葵模式明显优于其它2种模式。综合3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龙眼+香叶天竺葵模式和龙眼+台湾青枣模式优于龙眼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沱镇是重庆市永川区晚熟龙眼的主栽乡镇,针对当前龙眼发展中布局不合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龙眼深加工缺乏,经济效益不高等现状,提出以科学规划,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延伸龙眼产业链等发展措施,确保朱沱镇晚熟龙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钾与钙、硼混合喷施对龙眼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果园土壤低硼条件下,以储良龙眼为试材,连续2年研究钾与钙、硼混合喷施对龙眼果实品质及耐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龙眼假种皮发育期间,树冠分别喷施0.3%KH2PO4、0.3%KH2PO4 1?Cl2、0.3%KH2PO4 0.2%H3BO3溶液3次,可显著增大成熟龙眼果型、提高果实组织鲜重,以及增加果实的可食率、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并促进果实组织对Ca、B的吸收积累,显著提高果实组织K含量,其中喷施0.3%KH2PO4 0.2%H3BO3溶液的效果尤为显著;在30±2℃条件下贮藏,3个处理均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提高好果率,减缓了果肉营养成分含量的下降,其中喷施0.3%KH2PO4 1?Cl2、0.3%KH2PO4 0.2%H3BO3溶液的效果较为显著;钾、钙、硼营养对于提高龙眼果实的耐贮性和维持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没有充分掌握有效提高龙眼嫁接换种成活率的栽培技术,严重影响了龙眼生产的产量,不利于龙眼种植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种植龙眼嫁接换种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龙眼嫁接换种栽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龙眼嫁接成活率,促使龙眼种植地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基于此,以广西北流地区龙眼嫁接换种为例,从龙眼嫁接换种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与具体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提升龙眼栽培换种成活率的栽培技术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10±1)℃和50%相对湿度贮藏条件下无包装和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的“福眼”龙眼果实果皮失水、果皮褐变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无包装的龙眼果实采后极易失水导致果皮迅速褐变,且褐变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果皮失水率的增加而升高,果皮褐变指数与果皮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龙眼果皮失水褐变过程中,果皮细胞的细胞器和膜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则显著减少了果皮失水和抑制果皮褐变,并保持较好的果皮细胞的细胞器和膜系统的完整性。据此认为,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抑制龙眼果实失水果皮褐变与其维持细胞器和细胞膜的完整性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龙眼鲜果剥壳力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该研究试验测定龙眼鲜果的力学特性。对龙眼鲜果的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挤压能力,在各方向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将其简化为各向同性、厚度均匀的薄壳球体;基于薄壳理论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一对法向集中力,有利于龙眼果壳的均匀破裂;在对果壳进行拉伸试验过程中发现,龙眼果实沿纵向和横向的结合力都大于蒂部,由此可以推断,采用对辊摩擦法可以实现龙眼鲜果壳的剥离,为设计龙眼鲜果剥壳去核机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