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蛋白能量比对中华绒螯蟹蛋白酶活力和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9年6~7月收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粪便,用酸不溶灰分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测定其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比(P/E)28.93mg/kJ水平对中华绒螯蟹胃、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E27.30mg/KJ和30.31mg/KJ水平饲料蛋白南、脂肪、能量和总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57%、77.59%、83.94%和96.9  相似文献   

2.
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卵诱导四倍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毛贤 《水产学报》2000,24(1):22-27
将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卵与二倍体的精子授精,用0.5μg/mL细胞松弛素B抑制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诱导四倍体。研究了处理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对胚胎孵化率和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及幼虫的生长及存活。实验结果表明:持续时间与胚胎孵化率呈负相关,而与四倍体诱导率呈正相关,持续时间一般为15 ̄18min,处理起始时间一般在第一极体出现前3 ̄5min。在胚胎期,四倍体诱导率平均为20%。在幼虫培养阶段,幼虫死亡严重,  相似文献   

3.
1998年4月~6月利用总面积19hm2的6口池塘比较研究了水质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时,幼体变态所需的时间长,累积温度(日平均水温×变态所需的天数)高;溶氧大于5mg/L,提高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关键是处理好饵料和水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中的脂类以2种形态存在,即脂肪滴(L)和卵黄体(Y)。脂肪滴为中性脂,卵黄体主要是磷脂。成熟卵巢的总脂含量约占卵巢湿重的17.78%,且中性脂(NL)大于磷脂(PL)。成熟卵巢的NL依次主要由甘油三酯(TG)、胆固醇(SL)和胆固醇脂(Es)组成;PL主要由卵磷脂(PC)和脑磷脂(PE)组成,且PC含量高于PE。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NL和PL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PL短链的饱和与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低于NL(p<0.01),长链的多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高于NL(p<0.01),而一烯酸含量在这2种脂类中基本上无大变化。PL和NL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皆为:C16∶0、C16∶1、C18∶1、C18∶2、C20∶4、C20∶5和C22∶6。  相似文献   

5.
庞璞敏 《水产科学》1999,18(1):6-10
1998年4-6月利用总面积1.9hm^2的6口池塘比较研究了水质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低时,幼体变态所需的时间长,累积温度高;溶氧大于5mg/L,思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关键是处理好饵料和水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江_辽河_瓯江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形态判别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加武 《水产学报》1997,21(3):269-274
为比较不同水系中华绒兀自蟹种群的形态特点,建立了判别中华绒螯蟹水系来源的方法,以辽河、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三个各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代表其形态特征的24个度量性状,处理后得48个形态特征参数;然后用判别的方法筛了其中能提供附加信息的6个参数,并建立了Bayes判别函数;最后对判别进行拟合,拟合概率雄蟹为92.39%,雌蟹为89.37%。用逐步判别的方法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种群进行比较并判别其水  相似文献   

7.
王武  张惠明 《内陆水产》2000,25(1):27-28
1蟹苗鉴别1.1种类鉴别可采用以下方法区别真假长江水系蟹苗:1.1.1旺发季节不同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汛期在6月上旬(芒种前后),而假蟹苗(天津厚蟹)比真苗早发7~15d,通常在5月中、下旬见苗。1.1.2个体大小不同中华绒螯蟹蟹苗个体大而重,假蟹苗通常个体小而轻。经测定,真蟹苗平均只重4.1±0.85mg,而假蟹苗平均只重仅2.73±0.28mg,真苗比假苗重1/3。1.1.3颜色深浅不同同期蟹苗(通常为5~6日龄),真苗体色较深,背甲呈淡姜黄色,而假苗体色淡,呈半透明状态。1.1.4趾节形态…  相似文献   

8.
铜锌离子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u++、Zn++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温度25±1℃,轮虫对Cu++的污染相当敏感,Cu++24h半致死浓度为24hLC50=14.47μg/L~21.93μg/L;Zn++24h半致死浓度为24hLC50=3.404mg/L~4.549mg/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对二氧化氯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1-24℃时,中华绒螯蟹对二氧化氯在24、48、72、96h的LC50值分别为6.5、6.0、4.8、3.6mg/L,安全浓度值为1.58mg/L。中华绒螯蟹对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耐受性强于二氧化氯水溶液。  相似文献   

10.
6_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杨爱国 《水产学报》1999,23(3):241-247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以抑制栉孔扇贝第二极体释放产生三倍体的适宜诱导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开始处理前和处理结束时的受精卵染色体核相组成与三倍体诱导率和幼虫成活率的关系,对三倍体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虫的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起始处理时间以第一极体占40%,药物浓度60mg/L,持续处理时间15min及产卵至处理结束保持水温2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华鲟超声波遥测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危起伟 《水产学报》1998,22(3):211-217
利用美国Sonotronics公司的超声波发射器,接收仪和水下听筒装配的一套超声波遥测定位系统,在长江宜昌江段对中华鲟进行遥测试验,方法可靠,在葛州坝下江段其探测半径约达1500米。借助特制快艇和GPS,采用三角定位法,可较准确地定位中华鲟行踪。超声波发射器的特定声波编码,可将不同标志个体区别开。本试验1995和1996年标志了15尾即将参加自然繁殖的中华鲟。其中1996年标志10尾,全产进行了定  相似文献   

12.
土霉素在鳗鲡组织中残留的消除规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同 《水产学报》1997,21(1):39-43
  相似文献   

13.
四片式中层拖网主要部件尺寸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雪忠 《水产学报》1997,21(1):49-56
通过拖网系列模型水池试验,研究四片式中层拖网网衣主要部件尺寸变化对网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因侧网宽度变化对扫海面积影响的规律是侧网密度越小,扫海面积越大,在拖速3.5 ̄5.0knot的范围内,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当其比值大于30.936%以后,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减小,网袖长度对网具阻力影响的趋势是网袖长度越长网具阻力越大,(3)网身长度与网口拉直长度之比为25.  相似文献   

14.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3  
陆宏达 《水产学报》1996,20(3):223-234
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细菌学鉴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病鳖食欲减退以至不吃食,反应迟钝;颈部充血,腹甲严重充血,甚至出血、溃疡,体表可见形成的疤痕;口腔、舌尖和鼻孔充血,甚至口、鼻孔中流出血水;肝脏、肾脏、脾脏肿大,有坏死病灶。组织病理观察表明:大量细菌侵入肺、肾、脾、血液、心脏和肌肉等器官组织,造成出血以及全身性组织损害,组织细胞出现肿胀、颗粒变性、玻璃样变和坏死崩解;血管壁严重受损,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血管内以及器官组织血液中大量红细胞变形、碎裂、溶解,呈现溶血性贫血,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极少,病变区无白细胞浸润现象。病鳖由于血细胞广泛受损、心脏病变、肺组织严重坏死,影响气体交换,最终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肝、肾和脾等器官组织坏死,失去应有的功能,更加速病鳖的死亡进程。疾病的病理变化表明本病为败血症。鳖病的治疗方法:重病鳖体表病灶处涂抹鱼泰8号药,后腿肌肉注射治鳖灵2号药以及轻病鳖口服治鳖灵1号药,并改善水环境等措施后,治愈率在90%以上。此外,提出了9条综合性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作为虾、蟹、贝幼体以及海水仔鱼的生物饵料,新月菱形藻和铲状菱形藻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20∶5(n-3),杷夫藻提供的主要是22∶6(n-3),在本试验条件下既能使微藻快速生长,又能合成较多脂肪以及(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适温度因藻种而异,新月菱形藻为20℃、铲状菱形藻为15℃、杷夫藻为20℃。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原理,2011年4月16日至11月15日在面积33.3km~2,水深2.5m,盐度0.5~0.7,碳酸盐碱度2.5~2.7mmol·L~(-1)池塘中,研究三种不同混养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存活、生长、免疫相关酶活及水质变化:模式A主养鲫,混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B主养鲫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混养鲢和鳙;模式C主养鲫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混养鲢和鳙,为探索异育银鲫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养殖期间,每月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养殖结束后称量鲫的体质量,统计产量,计算存活率,并检测血清和肝胰脏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模式C的p H在养殖前期要高于模式A和模式B,但氨氮、亚氮、活性磷、叶绿素a大部分时间内要显著低于后两者;模式A和模式B的水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式A和模式C鲫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08.5±26.5)和(516.5±35.0)g,显著高于模式B的(473.0±31.5)g;三者间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模式A最高(95.14±1.47%),模式C最低(86.28±2.16%);模式A血清和肝胰脏中的SOD显著高于模式B和C;模式A血清中的POD水平也很高,与模式B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模式C。结论:模式A中的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模式A相较于模式B和C鲫养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东、黄海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5.0~14.0吨、近底层型3.6~4.5吨和表层型2.3~3.0吨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光合细菌在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怡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6-161
用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光合细菌,并通过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的改进,使净化水质效果得到改善。四种不同包埋载体的试验结果表明,含3%沸石的海藻酸钙凝胶珠强度最大,净化水质活性最高。水体中NY3-N,NO2-N的含量及COD值的下降度随包埋比的增大而增大。对固定化光合细菌的用量及活化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卜云江 《海洋渔业》1997,19(2):65-66
在室内越冬的中华绒螯蟹亲蟹上检出一种嗜腐性纤毛虫,经鉴定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 carci-ni。在感染初期,多寄生于新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在感染后期,侵蚀到蟹体,进入血淋巴,甚至可分布全身,致使器官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亲蟹死亡。对越冬亲蟹危害严重,短期内使亲蟹死亡率达40%左右。用15~30ppm的福尔马林或0.1~0.5ppm的孔雀石绿短期药治无效,改用25ppm的福尔马林或0.3~0.5ppm的孔雀石绿每天药浴8h,连续10~15d,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河鲈食性分析及其摄食生态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诚 《水产学报》1998,22(4):309-313
通过对新疆乌伦古湖1450尾河鲈食性的鉴别与统计,比较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研究了河鲈摄食生态位的时空格局,并综合其生长生殖特点探讨了可能存在食浮游一底栖动物群,食鱼群两种生态类群及该物种的摄食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