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探究了强力型油烟机清洁剂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和仔鱼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等四个胚胎时期,油烟机清洁剂均导致孵化率明显下降,畸形率显著升高。油烟机清洁剂对仔鱼的发育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致畸和致死作用,24 h、48 h、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6 mL/L、1.10 mL/L、0.65 mL/L;安全浓度为0.15 mL/L。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离子液体[C_(16)mim]Cl的生物毒性作用,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胚胎和仔鱼为受试动物,分别以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尾芽期4个发育时期以及孵出期和孵出3 d的仔鱼作为处理的起始点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_(16)mim]Cl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胚胎的孵化率逐渐下降,畸形率则在逐步升高;其中,刚孵出的仔鱼24 h与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0.555、0.453、0.091 mg/L;孵出3 d的仔鱼24 h与48 h的LC_(50)及SC分别为0.444、0.273、0.031 mg/L。表明在较低剂量内,离子液体[C_(16)mim]Cl对泥鳅胚胎及其仔鱼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与致死作用,并且该毒性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8 羟基喹啉对泥鳅胚胎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泥鳅胚胎发育的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和仔鱼孵出期,分别用不同浓度(1.00×10-4、5.00×10-5、2.50×10-5、1.25×10-5、6.25×10-6mol/L)的8-羟基喹啉进行处理,以胚胎的孵化率及畸形率、仔鱼死亡率及体长的变化等为指标,探讨水体中8-羟基喹啉对鱼类胚胎及仔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8-羟基喹啉浓度增加,分别在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开始处理时,泥鳅胚胎的孵化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分别减少至83.5%、74%、61%、79%,畸形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分别增加至58%、72%、61%、71%;在仔鱼孵出期开始处理时,泥鳅仔鱼死亡率由3%逐渐增加至100%;处理组的仔鱼体长短于对照组,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因此,8-羟基喹啉对泥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致畸、致死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测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4种常见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黄河鲤胚胎和仔鱼为材料,研究4种农药的急性毒性效应。在鲤鱼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分别进行药物处理(未施用农药处理为对照),研究4种农药对黄河鲤胚胎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处理组胚胎最低孵化率分别为44.77%、50.68%、43.50%、51.26%,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最高畸形率依次为43.75%、51.10%、61.91%、52.07%,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河鲤胚胎对农药的最敏感时期集中于原肠胚中期和神经胚期。在仔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中,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对黄河鲤仔鱼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118 9 mg/L、0.743 2 mg/L、1.126 5μg/L、12.940 8 mg/L。可见,4种农药对黄河鲤胚胎和仔鱼具有剧毒或高毒性效应,应适量施用。  相似文献   

5.
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测毒死蜱的环境毒性,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毒死蜱对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红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的LC50分别为524.76、291.53、193.20μ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6.99μg/L;试验各组(毒死蜱质量浓度分别为26.99、45.11、63.23μg/L)的红细胞微核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63.23μg/L)染毒后的第6天,为4.111‰,微核率与毒死蜱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毒死蜱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
常重杰  吴小华  赵旭  杜启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33-16435
[目的]研究油烟机清洁剂对水生生物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胚胎孵化率、畸形率为指标,以胚胎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和仔鱼期为处理时间,研究了油烟机清洁剂对泥鳅胚胎及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油烟机清洁剂可诱使泥鳅胚胎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致畸、致死作用。随着油烟机清洁剂浓度的增加,泥鳅胚胎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升高。尾芽期处理的胚胎孵化率和畸形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处理。油烟机清洁剂对泥鳅仔鱼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其24h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23和0.05ml/L。[结论]油烟机清洁剂对泥鳅有毒,且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静态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硫酸铜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2,0.587,0.509 mg/L和1.810,1.412,1.27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5,0.13 mg/L;硫酸亚铁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472,9.819,8.297 mg/L和24.876,19.024,16.833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83,1.68 mg/L;戊二醛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3.286,13.264,12.319 mg/L和45.101,42.701,40.547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23,4.05 mg/L;氧化钙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2.609,102.299,98.815 mg/L和119.345,117.288,114.305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9.88,11.43 mg/L。在泥鳅苗种阶段,药物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硫酸铜、硫酸亚铁、戊二醛、氧化钙。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行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24 h、48 h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2.41 μg/L、24.40 μg/L和18.37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4.15 μ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2004)》评价标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为剧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0.
柠檬黄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柠檬黄对泥鳅红细胞细胞核的毒性影响。[方法]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7.482 08、.017 08、.590 09、.204 0和9.862 0 g/L)和不同染毒时间(81、62、4、324、0 h)条件下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柠檬黄对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8.594 0 g/L和48 hLC50为7.173 0 g/L,其安全浓度为1.515 0 g/L。柠檬黄在较低的浓度下(<0.094 7g/L)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达到一定浓度(>0.378 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柠檬黄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柠檬黄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染毒时间之后对泥鳅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幼龄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雌激素效应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NP设为1.50,1.78,2.12,2.52,3.00mg/L 5个质量浓度梯度,观察泥鳅在NP中暴露24,48,72,96h的死亡率,计算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根据安全质量浓度设0.125,0.150,0.188,0.250,0.375mg/L 5个NP组,将泥鳅于其中暴露15d后,取样测定泥鳅血清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结果】NP对幼龄泥鳅暴露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3.892,2.942,2.366,2.033mg/L,SC为0.504mg/L;雄性幼龄泥鳅在不同质量浓度NP中暴露15d时,血清VTG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且随着NP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0.125,0.150,0.188mg/L NP中暴露15d时,幼龄泥鳅SOD和CAT活力随着NP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在0.188mg/L时达到最大,之后随NP质量浓度的继续增大而呈下降趋势。【结论】NP对幼龄泥鳅具有高毒性,毒性效应随NP质量浓度增大及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大;NP对雄性幼龄泥鳅血清VTG具有显著诱导效应,且诱导效应随NP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邱勇  严峰  曾嶒  熊泽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04-15705
[目的]为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的使用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法,研究了不同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在盐度20和5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67、0.440、0.383、0.038 2μg/L和0.437、0.313、0.203、0.170μg/L。在中、低盐度下氯氰菊酯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038 2和0.017 0μg/L。[结论]极低浓度的氯氰菊酯农药残留就可能会威胁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安全,应尽可能减少在虾塘及附近使用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鲤鱼为试验动物,进行不同浓度水平的菊酯类农药对黄河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肝胰脏MDA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鲤鱼对菊酯类农药比较敏感,其96 h的LC50为0.327μ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0.0327μg/L。菊酯类农药对黄河鲤鱼肝胰脏影响较大,给药12和24 h后,给药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给药12 h后0.02μg/L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给药12和24 h后0.03μg/L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给药36 h后,给药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给药24 h之前黄河鲤鱼肝胰脏MDA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中华蟾蜍胚后早期蝌蚪丁草胺染毒24~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观察丁草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处于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分别放入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n=20),求出24~96 h的LC50;然后取处于gosner20期的中华蟾蜍蝌蚪60~80只,分别依照其24 h-LC50的1/10、1/100和1/1 000浓度对蝌蚪进行染毒21 d,期间每隔3 d测量体长。[结果]中华蟾蜍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蝌蚪24~96 h的LC50分别为1.311、0.566、0.462、0.485 mg/L和1.842、0.886、0.553、0.496 mg/L。在丁草胺染毒的早期(3~9 d),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从12 d开始,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染毒浓度在染毒的早期对蝌蚪体长没有滞育作用;当染毒到12 d时,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蝌蚪的体长增长出现滞长,但染毒组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蝌蚪胚后早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滞育作用,染毒时间较染毒浓度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41.87 mg/L、36.62 mg/L、29.96 mg/L、25.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40 mg/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5.5 mg/L乙氧氟草醚染毒6 d,大鳞副泥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值最大,与对照(0 mg/L)相比差异极显著。整体上,GPT和GOT活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DNA损伤,试验结果显示,6 d时试验处理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DNA损伤效应,应适量施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这一新型含溴阻燃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及潜在的致毒机制,将受精后2h内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0.2、1、5、25μg/mL的TBC和0.1、0.5、2.5、12.5μg/mL的17β-雌二醇(E2)以及各浓度TBC+2.5μg/mL E2中,分别在24、48、72、120hpf对胚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统计。发现TBC对斑马鱼胚胎72hpf孵化率的抑制作用及120hpf致畸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对120hpf胚胎的致死作用较小;E2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亦有抑制作用;在120hpf,TBC和E2对斑马鱼胚胎均有致畸效应但致畸形态有差异;TBC的EC50为1.248μg/mL,E2的EC50为0.968μg/mL及LC50为2.834μg/mL。结果表明,TBC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呈现潜在的抗雌激素效应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苯酚对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试验鱼体质量为(7.50±1.09)g,全长(7.92±1.38)cm。根据预试验结果,急性试验设定苯酚质量浓度梯度为0,3.2,6.5,10.0,13.2,16.5,20.0 mg/L,每组试验浓度分别暴露24,48,96 h。亚急性试验设定质量浓度梯度为0,0.18,0.32,0.56,1.00,1.35 mg/L,每组试验浓度分别暴露4,8,12,16 d,以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为指标,研究了苯酚污染对红鳍东方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急性试验中,苯酚质量浓度的升高会对红鳍东方幼鱼产生较大毒性,暴露24,48,96 h的LC50分别为17.56,15.41,12.09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21 mg/L。亚急性试验,不同苯酚浓度处理组的红鳍东方幼鱼在暴露16 d时,肝组织中SOD和GST的活性均表现出被显著抑制(P<0.05)。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GSH-PX的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活力最高值由高浓度组逐渐移向低浓度组;与对照组(0 mg/L)相比,各组总SOD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除0.18 m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在暴露16 d时,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各浓度组的GST活性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基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玉明  田秀娥  王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34-12436
[目的]了解安康地区泥鳅的胚胎发育全过程。[方法]用DOM和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所获的胚胎置于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培养,进行泥鳅的胚胎发育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期的27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泥鳅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历时30h45min。[结论]为泥鳅的人工繁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 Cu (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193·94、300·48μg/L时均显著降低(P<0·05),17℃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56·58μg/L及以上时显著降低(P<0·05);在温度为10、14、17℃时 Cu(Ⅱ)胁迫的96 h 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43·6、143·5、133·0μg/L,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LC50呈下降趋势; Cu(Ⅱ)胁迫96 h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在10℃时,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14、17℃时,32·63、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相同Cu (Ⅱ)浓度和不同水温胁迫下,17℃试验组幼虫壳长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10、14℃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 Cu(Ⅱ)胁迫和温度的变化能影响厚壳贻贝D形幼虫的存活,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幼虫对Cu(Ⅱ)胁迫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