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分离及其溶磷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颖  姚拓  李玉娥  孙红阳 《草地学报》2009,17(2):259-263
利用PKO培养基从兰州地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根际分离、筛选出21株菌株,其中10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1.62之间;5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07-1.83之间;3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其中D/d值较高的6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和5株溶解有机磷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0-596.3和-0.03-58.34 mg/L。lhs6和lhs8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lhs1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菌株中lhs6、lhs8和lhs11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草坪草溶磷菌筛选及溶磷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宏  李凤霞  张德罡  姚拓 《草业科学》2005,22(10):92-96
研究采用Pikovaskaia's(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对西安和兰州两地多年生草坪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共获得302种分离物,利用溶磷圈法,选出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10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为3.174~1.324.在1%显著水平下,L17、X11和X20三者之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差异极显著.溶解有机磷的各菌株能力也相差较大,D/d值最大是L14为3.059,最小是L19不利用有机磷;L14和L18两菌株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均有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L17、X11和X20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时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PKO无机磷和蒙金娜有机磷选择性培养基,从东祁连山(甘肃省天祝县及周边地区)天然草地上的7种禾草根际分离出溶解无机磷菌株109株,溶解有机磷菌株143株。各菌株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差异较大。7种禾草根际溶解无机和有机磷菌株数量,除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溶解无机磷呈根表土壤根系表面根内的分布趋势外,其他均呈现出根系表面根表土壤根内的分布趋势。大部分溶解无机磷菌株在10 d时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不再增大,而溶解有机磷菌株则在14 d时不再增大。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溶磷能力,结果表明,109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47~582.46μg·m L-1,最大为菌株PCRP5;143株溶解有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07~14.76μg·m L-1,最大为菌株MCMRS4;蒙金娜培养基pH与有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PKO培养基pH与无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对西安地区单播草坪匍匐翦股颖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的基础上,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对匍匐翦股颖根际分离的联合固氮菌(共获得188种分离物)中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占29.3%),通过对菌株溶磷圈大小的测定,最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菌株4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在1.324~3.014之间;而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在1.239~2.156之间.  相似文献   

5.
对西安地区单播草坪匍匐翦股颖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分离的基础上,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 培养基对匍匐翦股颖根际分离的联合固氮菌(共获得188种分离物)中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占29.3%),通过对菌株溶 磷圈大小的测定,最终筛选出溶磷能力较强菌株4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在1.324~3.014之间;而溶解有机磷的能力 在1.239~2.156之间。  相似文献   

6.
多花黑麦草根际解磷菌的分离及解磷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PKO(无机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根际分离出41株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利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其中13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4之间,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为15.6~557.2mg·L-1。28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13~16.4之间,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2~341.6mg·L-1。经解磷能力分析,b9,b13,f5菌株具有较强的解无机磷能力,D/d值为2.75,4,2.5,对无机磷的溶磷量为545,557.2,567.4mg·L-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有2株(B1和B3),D/d值分别为11和16.4,对有机磷的溶磷量均为341.6mg·L-1,这些菌株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pH与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解有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微生物解有机、无机磷的机理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西藏阿里地区优势植物根际溶磷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来自不同植物的菌株的溶磷能力进行初步测定,其中六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944~2.326之间;五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在1.164~1.298之间;1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所有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8.933~20.932μg/mL和10.981~36.220μg/mL。PWXZ6和NXZ4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NXY18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结果表明:PWXZ6、NXZ4和NXY18在后续研制微生物肥料时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从葛藤(Pueraria lobata)根际分离出8株具有较强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溶磷圈法测定菌株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在2.14~6.73,液体振荡培养下菌株对磷酸钙的溶解量在72.28~159.15mg/L,菌株培养液pH值较初始培养基的pH值7.0均下降。菌株GTR2和GTR15溶解磷酸钙(分别为159.15mg/L、138.72mg/L)及分泌IAA能力(分别为12.71mg/L、14.44mg/L)均较大,且均为碱性菌株,能在甘露醇等多种碳源上较好生长。综合各菌株的溶磷及分泌IAA能力,菌株GTR2和GTR15有望成为高效微生物磷肥接种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9.
三叶草根际溶磷菌溶磷及分泌IAA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朱颖  姚拓 《草原与草坪》2012,32(5):36-40
为了获得优良的菌株资源,采用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和Spot、S2比色法,定性、定量测定了分离自三叶草根际10株溶磷细菌的溶磷和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的能力,结果表明:各菌株在PKO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106.63~666.01mg/L(P<0.05),菌株ls1-3有效磷增量最大;各菌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0.32~58.42mg/L(P<0.05),菌株lhs11有效磷增量最大;有些菌株既能溶解无机磷,又能溶解有机磷,如菌株lhs4和lhs11;有些菌株能溶解无机磷,但无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如菌株ls1-3和ls1-5。除3个菌株(ls2-11、ls2-16和ls3-2)外,其他菌株都能分泌IAA,分泌量在0.36~20.39mg/L(P<0.05),菌株ls3-5分泌能力最强(20.39μg/mL)。菌株ls1-3、ls2-3、ls3-5、lhs4和lhs11有望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0.
从西安和兰州两地多年生禾本科草坪草根际分离到固氮菌株302株,通过气相色谱仪,利用乙炔还原法最终筛选出10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研究发现,菌株X4固氮酶活性最高,达180.20 nmolC2H4/h.m l,与其他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L9最小为37.78 nmol C2H4/h.m l。比较西安和兰州两地多年生草地的固氮酶活性,西安地区不同草地的差异较大,最高者是最低者的4.5倍左右。单从固氮酶活性来看,西安地区草地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相对较多,如X4和X1,而兰州地区的相对较少。分离到的固氮菌70%都有溶磷能力,溶磷圈直径比(D/d)在1.044~2.729之间,其中L7菌株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能力相对较好,X1和L5溶解无机磷的能力相对较好,X4和X2溶解有机磷较好。菌株大部分都有分泌生长素能力,但差异较大,分泌IAA浓度最高的是X2,达22.3mg/L,其次为X3菌株。  相似文献   

11.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PKO固体培养基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33株,对其进行继代培养,得到13株功能稳定的解磷菌,采用2种方法测定其解磷能力。13株解磷菌在PKO平板上8 d后,解磷圈D/d值为1.21~4.01;在液体摇瓶中,其解磷率在0.13~11.842 mg/g。其中,菌株2-2-1具有较高的解磷率,解磷效果在1%水平下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刘晓婷  姚拓 《草业学报》2022,31(8):178-187
为获得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并明确其促生特性,以红原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高寒草地优势植物为材料,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3种高寒植物根际分离、筛选具有固氮、溶磷、分泌植物激素能力的耐低温植物根际促生菌,并进行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毛稃羊茅、洽草、紫穗鹅观草植物根际分布着大量根际细菌,且PGPR在根际不同部位的数量呈现出根系表面(RP)>根表土壤(RS)>根内(HP)的分布规律。经筛选共获得76株PGPR菌株,其中固氮菌30株,其固氮酶活性为124.61~311.04 nmol C2H4·h-1·mL-1;溶解无机磷菌株24株,溶解有机磷菌株22株,溶磷量分别为249.85~558.07 μg·mL-1和52.25~158.77 μg·mL-1。挑选固氮酶活性较高、溶磷能力较强的27株PGPR菌株进行分泌植物激素能力测定,26株菌株具有分泌赤霉素(GA3)的能力,分泌量为0.60~52.91 μg·mL-1,分泌吲哚-3-乙酸(IAA)菌株18株,分泌量为0.11~1.53 μg·mL-1,分泌玉米素(t-Z)含量均小于0.31 μg·mL-1。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14株,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假节杆菌属贪噬菌属。研究结果可为研制适合高寒地区植被恢复的微生物肥料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鸭茅根际不同部位分离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9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表明:磷酸钙为磷源时溶磷量在109.47~270.40μg/mL,磷酸铝为磷源时溶磷量在0.00~25.86μg/mL。以磷酸钙为磷源进行动态研究,2次测定的溶磷量不同,测定最佳时间为9~12d。菌株分泌IAA测定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具有分泌IAA能力,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较未加时大,菌株Da11、Da15在无前体物质条件下分泌IAA量分别达到10.60、10.69μg/mL。综合菌株的溶磷、分泌IAA,认为Da8、Da11、Da15、Da19和Da20等5个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饲用玉米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玉米根际促生菌(PGPR)菌株并明确其功能特性;以玉米根系及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溶磷菌与固氮菌,测定所选菌株溶磷能力和固氮酶活性,并测定其产IAA的能力,从中筛选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运用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优良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玉米根际有大量PGPR菌,分布特征表现出根表(RP)根表土(RS)远根土(NRS)根内(HP)的数量分布规律,呈根际效应。最终获得262株PGPR菌,其中固氮菌48株,溶解无机磷细菌108株,溶解有机磷细菌106株,有分泌IAA能力的菌株15株。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有进一步开发应用潜力的菌株7株。经鉴定其中3株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2株为Bacillus subtilis;Klebsiella oxytoca和Bacillus megaterium各1株。  相似文献   

16.
赵树栋  李建宏 《草地学报》2021,29(9):1885-1891
为获得高原早熟禾(Poa alpigena L.)根际优良促生菌资源,从甘南草原采集高原早熟禾样品,从其根际分离筛选具有溶磷、固氮能力的促生菌株,研究其促生特性,并验证其对高原早熟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共分离出32株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筛选出的5株优良菌株中溶解无机磷菌株有4株,溶有机磷菌株3株,固氮菌4株;5株菌株均具有分泌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分泌量在9.62~76.16 μg·mL-1之间;待测菌均能提高高原早熟禾幼苗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并能促进高原早熟禾幼苗的生长;分类地位鉴定结果表明5株菌中有2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蕈状芽孢杆菌,1株不动杆菌以及1株荧光假单胞菌。本研究为进一步的促生菌机理研究和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