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稻6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内香2A与中恢8006配组育成的中籼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3月通过国家审定。对国稻6号亲本重点是内香2A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提出了高产制种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稻7号(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了适应机插栽培要求,开展了国稻7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单产达855 kg/667 m^2。本文介绍了国稻7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单产800 kg/667 m^2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米》2006,(6):56-56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198个农作物品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第一选育单位选育的中早25、内2优6号(国稻6号)、中浙优634(中浙优2号)、中百优1号(中丰1号)和中旱221等5个新品种(组合)榜上有名。现将该5个品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免耕直播水稻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地区开展免耕直播杂草防除技术的试验和示范。2005年筛选出免耕直播稻田杂草防除最佳除草剂组合HC2(41%农达AS、38%苄·二氯WP、10%千金EC);2006年HC2在浙江和湖北的超级稻免耕直播田示范,结果表明,对国稻1号田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鸭舌草和陌上菜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达到优级水平(≥90%),对国稻6号田杂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和陌上菜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达到极优水平(≥95%)。HC2对国稻1号和国稻6号的生长无不利影响,获得了较高产量。国稻1号在浙江海宁达到9510kg/hm^2,国稻6号实收产量达到6780kg/hm^2。  相似文献   

5.
简讯     
“国稻1号”市场开发协调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2004年8月15~17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中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国稻1号’市场开发协调会议”,来自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安徽等7省协作开发的种业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晓震、浙江中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元林出席了会议。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晓震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最新选育并通过国审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由浙江中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为…  相似文献   

6.
抗草潜力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对稗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秀水63(化感指数为0.24,竞争力弱)、PI312777(化感指数为0.61,竞争力强)、国稻1号(化感指数为0.55,竞争力强)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抗草潜力不同的水稻品种混种对稗草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PI312777和国稻1号对稗草萌发抑制作用显著,而秀水63对稗草萌发无抑制作用;秀水63与PI312777或国稻1号混合种植后,稗草的萌发均受到抑制。盆栽和田间试验均表明,在单种情况下,稗草的生物量在PI312777和国稻1号的试验小区均低于秀水63的试验小区。秀水63与PI312777、秀水63与国稻1号混合种植,稗草的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与抗草潜力高的水稻品种(PI312777和国稻1号)混合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秀水63对稗草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爱苗"对国稻6号灌浆成熟期功能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纹枯病、紫秆病的基础上,在国稻6号生长的中后期使用“爱苗”能提高单株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结实率和干粒重,是确保国稻6号获得大面积平衡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盐胁迫下的农艺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盐胁迫条件下,国稻6号苗期株高、根干重、脯氨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汕优63号相比,国稻6号具有较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国稻6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三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米质优,分蘖力强,千粒重高,结实率高。在富阳市试验表明,国稻6号产量750kg/667m^2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16-18万/667m^2,每穗粒数160-190粒,结实率90%,千粒重31g左右。国稻6号配套栽培技术根据其分蘖力强,对肥水敏感等特性,应在培育壮秧,少本稀植、保证适宜穗数,提高成穗率的同时,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3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稻3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后,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8A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江西省区试及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性强,适应性广,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国稻6号(内香2A/中恢8006)亲本开花习性的观测比较,发现内香2A柱头外露率低、开花不集中、与父本花时花期不同步等因素是造成国稻6号制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提高国稻6号制种产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国稻1号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22  
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育成带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8006,再与印水型胞质不育系中9A组配的中晚兼用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参加国家南方稻区区试、江西省区试和各地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国标3级)、抗性强(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易于制种等特点.于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稻6号在湖南醴陵作双季晚稻示范表现,总结了其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方蔚航 《中国稻米》2008,14(2):67-68
笔者对超级稻国稻6号在前作为油菜的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抛栽密度及高产攻关的免耕抛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前作为油菜条件下,国稻6号在龙游种植的适宜秧龄为15~20d,适宜抛栽密度为1.5-2.0万丛/667m^2。并总结出了国稻6号油菜茬免耕抛栽的主要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国稻6号机插栽培表现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稻6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超级稻组合,采用常规移栽法种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适应机插栽培需求,200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在临安市於潜良种场、藻溪九里畈开展国稻6号单季机插栽培技术研究。本文介绍了国稻6号机插栽培表现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稻1号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3 a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稻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江山春季制种实践,总结了其春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的反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内2优6号)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杭州分期播种,通过不同齐穗期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异研究,分析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对灌浆结实的影响,同时在温室条件下设置可控极值高温(40~42℃)测定热害指数。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或设计极值高温的反应明显较对照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还表明国稻6号随花期日平均温度升高小穗不育率增加,尤其与日最高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4和0.9850(P<0.05),表明日最高温度对小穗育性伤害更烈。而灌浆结实期日最高温度对国稻6号结实率的影响不如日平均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2和0.9317(P<0.05)。  相似文献   

19.
国稻6号特征特性及其旱作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了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的品种特性及单产800kg/667m2的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总结了国稻6号百亩示范方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及肥水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20.
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从4月20日到6月20日的7个播期,研究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两优培九、P88S/0293、协优9308、协优9320的生育期显著长于汕优63,适宜作一季稻栽培;国稻1号的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作一季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两优培九、P88S/0293、国稻1号表现较强的感温性,协优9308和协优9320还表现一定的感光性,协优9320和协优9308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国稻1号较短;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明显的穗重优势,表现穗大粒多;协优9308和协优9320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在适宜条件下,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产量≥10.5 t/hm2的平均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22.93万/hm2,每穗总粒数216.15粒,结实率83.75%,千粒重27.42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