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文献资料和生产实践,在对槟榔黄化病的发病机理、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土配方施肥、树干高压注射生态治疗槟榔黄化病的独特方法。技术线路是:首先对槟榔园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结果进行配方施肥,以保证土壤养分能满足槟榔生长的需要;其次是在患病的槟榔树干上钻孔5cm深,高压注射抗黄化病的药剂(槟榔盾),然后密封注射口。防治实效:经过为期1~2年的治疗,注射3~4次,患病的槟榔树重新长出新根,焕发新叶,产量提高。这种新的槟榔黄化病防治方法与喷洒化学药剂杀灭病虫害的传统植保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槟榔黄化病的防治效果,有利于促进我国槟榔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保证并提高槟榔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海南省槟榔黄化病重发,并呈继续恶化态势,致使海南槟榔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分析了槟榔黄化病的病因,根据其发病症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槟榔是海南省第二大特色经济作物,黄化病已成为海南省槟榔生产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但对黄化病"该防"还是"该治"一直存在争议,造成传染性的黄化病仍在海南不断发生蔓延。本文对如何正确识别传染性的槟榔黄化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防控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更好的控制海南槟榔黄化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槟榔是海南三大特色热作经济作物之一,是海南热带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海南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槟榔黄化病的严重发生,成为阻碍槟榔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现状、发生原因及症状规律,进而针对性提出综合防控对策,以期帮助种植户更好地应对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并稳定槟榔种植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分布情况;方法:规范设立调查点,连续三年调查比对,随机采样和分子鉴定;结果: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分布没有规律,且病区周边很少有新或老病区;结论:翰林镇槟榔黄化病病区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6.
黄化病是1种严重危害海南槟榔产业的毁灭性传染病害,在海南槟榔主产区均有发生,给槟榔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概述了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危害、地理分布、病原的鉴定和检测、综合防控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为黄化病的深入研究和持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槟榔黄化病病原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性病害,目前主要在印度和我国槟榔主产区发生。本文从非生物与生物因素两方面对槟榔黄化病病原认识过程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1种苗繁育1.1慎选采种圃槟榔黄化病是毁灭性病害,其病源物是植原体,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剂。因此,首先要严禁从槟榔黄化病等疫区的槟榔园内选种、育苗或购进种苗。  相似文献   

9.
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槟榔黄化病。结果表明:槟榔黄化型黄化病病株样品分别用2组植原体(Phytoplasmas)通用引物(R16mF/R16mR2、R16mF2/R16R2和1067/1068)测定,均出现特异的Phytoplasmas DNA谱带,呈阳性结果;而健康植株相应组织样品(对照)和其它样品则均未出现上述谱带,呈阴性反应。因此,黄化型的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内存在植原体,植原体是导致槟榔发生黄化型黄化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情及发展趋势;方法:规范设立调查点,随机采样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地区槟榔园染病率为22.22%,槟榔黄化病发病率为13.19%,病情指数为7.86;结论:2014年该镇槟榔染上黄化病,2016年该病传播界面已经越过了翰林镇向北边乡镇传播。海南槟榔黄化病扩展呈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麦黄化病是1980年在我校实习农场麦田(小麦品种7023)里发现的,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来,在王鸣岐教授的指导下,与复旦大学病毒研究室“病毒与种质”课题组共同研究。复旦大学主要对小麦黄化病病原进行了生化分析和电镜观察。我们对其症状、为害损失、发病范围、传播途径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小麦黄化病是由类病毒侵染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类病毒是已知的最小传染致病因子,目前已报道了  相似文献   

12.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严重危害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性病害,现正日益严重威胁海南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槟榔黄化病病株在槟榔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从均匀型向聚集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个体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趋势。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的空间分布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而趋向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n=(t/D)2(0.77/m+0.319)。此研究结果为槟榔黄化病调查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槟榔(Areca catectu L.)属棕榈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原产东南亚,在我国除台湾和海南外,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南部地区亦有种植。槟榔黄化病是由植原体(Phytoplasma)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害,现已遍及印度、中国等大部分槟榔生产国主产区,造成槟榔的大面积减产绝产以及大面积砍伐,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槟榔黄化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真菌病毒是指寄生于各种真菌中的病毒,其中部分弱毒相关病毒可使寄主真菌致病力发生衰退,甚至导致病原群体致病力下降,是一种具有生防潜能的微生物资源.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可引起植物严重的炭疽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归纳总结了刺盘孢菌中真菌病毒的种类和特征:仅有9种刺盘孢菌中存在真菌病毒,且病毒基因组类型均为dsRNA;绝大部分病毒为直径25~50 nm的球状病毒颗粒,另有目前唯一一例线状真菌病毒;序列已知的6例刺盘孢菌病毒中有2例为双分病毒、2例为产黄青霉病毒、2例还未确定归类.通过分析病毒对寄主真菌的影响发现不同病毒对刺盘孢菌表型、生长、产孢和致病力等方面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但仅有2例为能使寄主致病力衰退的弱毒相关病毒.弱毒相关病毒的发现为植物炭疽病的生防研究提供了新契机,但由于存在真菌病毒数量不足、真菌病毒分离鉴定进展缓慢、真菌病毒传播效率低及病毒与刺盘孢菌间的互作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刺盘孢菌应用于田间炭疽病的防治还有一定距离.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采用宏转录组等技术鉴定和发掘更多的真菌病毒;通过遗传转化手段或挖掘可利用的化学物质或传播介体提高病毒的传播效率;建立刺盘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及病毒反向遗传转化系统、结合多组学手段深入研究病毒与寄主真菌互作,为刺盘孢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及真菌病毒的生防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桉树黄化病病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黄化病是一种黄化型病害,通过其病株组织的超薄切片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在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发现有类菌原体。类菌原体为多态形,园形或椭园形,大小直径为92~640毫微米,单位膜厚度为10毫微米。这是在国内外首次在桉树病害上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其活性大小与棉花、番茄、茄子病指的关联度均为0.774以上。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和于鉴定大丽轮枝菌同一种内不同致病类型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贯彻沈晓明省长在2019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作用,针对槟榔黄化病、淡季叶菜生产等难题开展集中科研攻关”的要求,近日,中国热科院戴萍副院长一行赴万宁市北大镇和保亭县什玲镇2个环植所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基地检查指导。保亭县植保站谢有海站长及示范园业主现场介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微生态制剂是活菌制剂,指饲喂给动物的活的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加强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屏障功能或通过增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和体质,防止病菌感染,同时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率.这些微生物不会使人和动物致病,主要有乳酸类、芽孢杆菌类、酵母类微生物.根据制剂的用途及作用机制可分为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和微生物生态治疗制(益生素).  相似文献   

20.
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 ̄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 ̄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