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与文体文化。蒙古族牧民乌琦大皮极为适应高原日温差大的自然环境,耐贮藏富营养的肉、奶、面食品和蒙古包最适合游牧生活方式。总之,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住、行都与环境相适应。蒙古族牧民能歌善舞,创造了称为"草原文化三宝"的长调、马头琴、呼麦。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第1个文化遗产日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格斯尔、乌力格尔、安代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祭敖包、那达慕等17项。蒙古族的竞技体育活动包括骑马、摔跤、射箭、赛跑、游泳、抛套索"等,这些活动也与狩猎、游牧活动密切相关。蒙古族牧民创造的鹿棋、蒙古象棋、嘎拉哈、古尔等游戏丰富了中华牧业文化遗产宝库。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走访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资源。结果显示,目前,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区和新疆巴音郭楞、博尔塔拉牧区及青海省海西牧区、甘肃肃北牧区;饲养畜种以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为主。培育了"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家畜品种;草原建设以草库伦、牧草种植、饲草饲料储备和掘井、访火等为主。历史上曾采用"古列延"的形式游牧和狩猎,公元13世纪,转变为"阿寅勒"游牧方式,因阿寅勒的游牧形式较"古列延"式更有利于游牧畜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阿寅勒的游牧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蒙古族牧民在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有转场中的环保习俗,有畜群结构和家畜数量的控制。生活中有对水体保护、树木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习俗。狩猎活动中有狩猎目的、狩猎时间、狩猎对象和狩猎活动的管理的习俗和禁忌。蒙古族丧葬习俗表现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这一切可概括为蒙古族牧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以环境为根、生命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4.
巴林左旗是半农半牧区,近年来,在草食畜生产逐步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速度,本文针对畜牧业生产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甘孜州家畜改良的思考甘孜州畜科所毛进彬家畜改良是发展畜牧业生产,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与群体生产能力,增加肉、奶、皮、毛、绒等畜产品产量,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核心,也是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小康的出路。回顾过去,甘孜州引进黑白花、西...  相似文献   

6.
产业风云     
畜牧业洪灾损失情况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畜牧业生产遭受洪灾,因灾倒塌房屋和畜棚20多万间,因灾死亡牲畜2000多万头,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种畜禽场和畜牧兽医站遭受洪灾损失也很严重,根据部分省区畜牧部门上报材料统计和估测,全国约有200...  相似文献   

7.
游牧     
游牧是牧区历史上的一种落后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牲畜依赖天然草场而生存,牧民为了使牲畜经常吃到好草,逐水草而迁徒,人无定所,畜无棚圈,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存在极  相似文献   

8.
发展畜牧业首先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提高优良品种及种畜的质量。当前我国畜牧业在种畜的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限制了优良种畜品种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需要对优良种畜品种的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1家畜改良回顾解放前,黑水地区的家畜以自繁自养为主。其特征是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畜牧业生产的领导工作,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从1952年的3万头(只)混合畜发展至2008年的11.3万头(只)混合畜,五十六年间,  相似文献   

10.
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草畜矛盾与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两个矛盾,正确地解决矛盾可以促进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草为基础,以良种畜为内容,以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半舍饲为条件形成良畜、良草、良养三位一体的发展草原畜牧业经济体系是解决矛盾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食品分类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  相似文献   

12.
尼日利亚作为发展中的非洲国家,其家畜资源状况长期以下不甚清楚,严重制约着该国畜物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本文通过航测调查法,介绍了该国最新的畜和业资源和生产体系的资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尼日利亚的畜物业现状。为进一步发该国畜牧业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LHRH免疫去势在家畜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免疫去势对象畜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介绍了现行的LHRH免疫技术,并对LHRH免疫去势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定居游牧     
定居游牧亦称“定居移场放牧”,是牧区畜牧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定居,是指牧民有固定的定居点,并有较好的棚圈设备;游牧,是指有计划地移场放牧,它将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三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两季牧场,按季节进入不同的牧场放牧。定居有利于牧区建设和提高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计划的游牧有利于草场的公理利用和增畜保畜,并为划区轮牧建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1家畜改良回顾解放前,黑水地区的家畜以自繁自养为主。其特征是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畜牧业生产的领导工作,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从1952年的3万头(只)混合畜发展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蒙古族文献资料,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源自:东胡→鲜卑(乌桓)→室韦(鞑靼)→蒙古。1206年春,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有胡都木文和托忒文。胡都木蒙古文应用广泛。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古上层改信红派喇嘛教,从16世纪后始接受格鲁派喇嘛教,而入主中亚、西亚的蒙古族大部改信伊斯兰教,东欧的蒙古族改信东正教。但从事牧业的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教。历史上蒙古族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为副。寺院教育培养出了不少精通藏文和医术的知识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教育应运而生。从蒙古包小学建立和蒙汉"双语"教学体系日渐完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成,1997年"普九"通过验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蒙古族从小就通过格言、谚语来进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人际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种畜禽场建设步伐也相应加快,到2004年底,全省规范化种畜禽场已达到328家,其中规范化种猪场125家,种羊场83家,种禽场120家。种畜禽场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我省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种畜禽场数量的增加,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中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种畜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一是法规不健全。国家和省《种畜禽管理条例》可操作性不强,使执法机关在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畜…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性别控制就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在畜牧生产中,控制性别可以加快遗传进展,增加畜牧业产量,如奶畜以雌性为好,肉牛以雄性为佳等。人类的性别控制还可以预防某此遗传病的发生,因此性别控制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良种畜是开展畜种改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得好,“公畜好好一坡,母畜好好一窝”。这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国外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特别重视优良种畜的引进和培育,优良种畜出售价格差异也很大。在澳大利亚一只品质优良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种畜禽场建设步伐也相应加快,到2004年底,全省规范化种畜禽场已达到328家,其中规范化种猪场125家,种羊场83家,种禽场120家。种畜禽场的发展壮大为实现我省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种畜禽场数量的增加,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中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