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1,14]。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2型分离自火鸡,对鸡无致病性。J.Rosenberger(1985)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4株IBDV变异株,1987年,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vvIBDV)。而后,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李德山(1991)首次报道了中国超强毒株,朱爱国…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3.
引言据报道,血清Ⅰ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可使已接种疫苗的肉鸡致病。1984年,从马里兰州肉鸡中获得了一个称为MD的血清Ⅰ型毒株,在有抗IBDV抗体存在的情况下仍可引起法氏囊病变。1985年,从Delmarva半岛的肉鸡中分离出四株在抗原和致病性上与标准病毒不同的血清Ⅰ型IBDV。从密西西比州肉鸡中分离出两株能在已接种商品疫苗的小鸡中引起法氏囊病变的IBDV。1988年,从佐治亚州鸡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被称为冈博罗病或者是腔上囊炎,主要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所引起传染病,并且是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急性的传染病。IBDV属双股病毒科中的双股病毒属,是单层衣壳,没有囊膜,属于红细胞凝集特性。这种病毒要是按照病毒中和特性来划分的化可以分成血清Ⅰ型以及血清Ⅱ型,要是按照其毒性强弱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经典毒力株、较弱疫苗株、超强毒株以及变异株。这种病毒的耐热性是非常强的,利用紫外线消毒  相似文献   

5.
本报告提供有关一株从蛋用雏鸡分离的血清Ⅰ型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的特性资料,该野毒株和从肉鸡中分离到的变异株相关。实验设计设计了三个实验来确定IBDV疫苗株对用IN株攻击的交叉保护性。首先用IN株接种在用相同的疫苗株(UV)接种过的鸡群上进行测试(实验1);继而在接种UV株或变异株MD或E病毒疫苗的小鸡上进行重测(实验2)。实验3中,小鸡用标准  相似文献   

6.
尽管疫苗研制和抗体监测技术有进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其相关的疾病仍有发生。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重复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但仍出现亚临床免疫抑制性 IBDV 感染。其原因可能是有 IBDV 血清学变异毒。在 IBDV 的两个抗原型(由北爱尔兰研究者命名为血清型Ⅰ和血清型Ⅱ)中,仅血清型Ⅰ引起发病。过去6年中,美国报道了在肉鸡中分离到血清Ⅰ型毒株,这些病毒可引起免疫  相似文献   

7.
马立克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有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MDV-Ⅰ),包括致病性的强毒株和非致病性的弱毒株。血清Ⅱ型和血清Ⅲ型(MDV-Ⅱ,MDV-Ⅲ)为非致瘤病毒,临床上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多用抗MD的致弱血清Ⅰ株或HVT免疫鸡。1983年开始使用双价和多价疫苗,以保护鸡体抵抗毒力较强的MDV毒株。尽管疫苗免疫是相当有效的,但由于MDV毒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三价苗。  相似文献   

8.
1962年,美国 Cosgrove 首次报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以来,相继流行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分布。目前,IBDV已分离出两个血清型,从鸡分离到的为血清Ⅰ型,从火鸡分离到的多为血清Ⅱ型。最近几年,又从野外爆发 IBD 的鸡中分离到 IBDV的变异毒株,这种变异毒株不能被标准Ⅰ型IBDV 产生的抗体所中和,致使Ⅰ型 IBDV 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株毒力不断出现变异,其中也有不少关于中国IBDV变异株的研究报道.为了弄清河北保定流行的IBDV致病性,掌握河北保定地区目前的IBDV流行现状,本试验采集来自河北保定的2个IBDV野毒株进行培育.将这两株IBDV进行病毒核苷酸测定后,再进行同源性的比较研究,用以确定IBDV在河北地区的致病特点与核苷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其基因组由两个片断的双链RNA组成.目前公认IBDV含有4种蛋白质:VP_1(90KDa)、VP_2(40KDa)、VP_3(32KDa)和VP_4(28KDa).另外还有一种附加蛋白质VP_x(48KDa),被认为是VP_2的前体.VP_2是重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带有诱发中和抗体的抗原决定基.该中和抗体可区别两种血清型以及血清Ⅰ型中各毒株.VP_3是群特异性抗原.美国和欧洲已发现两种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大量的交叉中和试验表明,血清Ⅰ型各毒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Jackwood等在参试的13个血清Ⅰ型毒株中鉴别出6个亚型.近来单抗的应用使人们已能分析IBDV血清Ⅰ型古典株和变异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Snyder等报道,从美国分离的新毒株发生了抗原漂移,从而导致了血清Ⅰ型古典株病毒两个中和位点中的一个发生缺失或移位.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标准强毒株52-70株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扩增IBDV VP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IBDV超强毒分离株HN01感染发病鸡腔上囊组织中提取的病毒RNA为模板,用RT-PCR扩增出了1.45kb的cDNA产物,将扩增的IBDV HN01株VP2基因克隆于pMD 18-T载体上,获得了pMD18-T-VP2重组质粒。将IBDV HN01株VP2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已发表的其他IBDV毒株VP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绘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HN01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日本超强毒株OKYM、香港超强毒株HK46等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自内蒙古、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六省市的鸡群中分离到13个法氏囊病病毒(IBDV)株(NM、J_1、LQ、LD、ZC、SH、SJ、SY、SNT、SNY、SW、ZH 和 SZ 株),用这些毒株和标准强毒 DCA 株与3个 IBDV 血清Ⅰ型弱毒疫苗株(Lukert.B-2和 TAD 株)分别接种豚鼠或家兔,制备针对各 IBDV 株的特异性高免血清.作微量交叉中和试验。中和试验结果证明,13个野毒株和 DCA 株均属 IBDV 血清Ⅰ型毒株。17株 IBDV 的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17个 IBDV 毒株之间的抗原 R 值为0.13~1.19,经统计学分析,可分为8个血清亚型、国内六省市分离到的13个 IBDV 株分属4个亚型,DCA 株和3个弱毒疫苗株属另外4个不同的亚型,这些结果不仅说明在我国流行的 IBDV 株间抗原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也证明野毒株与引进的弱毒疫苗株之间抗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可以证实 IBDV 血清亚型株在我国的存在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认为,今后研制和改进的 IBD 疫苗应由代表我国主要亚型的 IBD 毒株组成.将可能对国内流行的 IBDV 提供最大可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的回顾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于1962年在美国首次报导,其病毒被称之为血清I型。1972年报导了IBD病毒(IBDV)早期感染可引起鸡的免疫抑制,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控~IJIBD的兴趣。1980年有人报导了IBDV存在血清Ⅱ型。其后在血清I型内发现了6个血清亚型,各亚型间交叉保护率不高,据此已研制出十多种预防IBD的疫苗,而且给鸡接种疫苗的次数越来越多。1985年在美国Delmarva地区发现了IBD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4.
已确认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有两个血清型。Ⅰ型包括能对鸡致病的病原性毒株,世界上所有的鸡都对Ⅰ型 IBDV 敏感。迄今还没有有关Ⅱ型病毒对鸡具有病原性的报道,但实际上,鸡或火鸡均可以感染Ⅱ型病毒。ELISA 商品试剂盒通常不能区分这两种血清型,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鸡的 ELISA效价可能是同时针对Ⅰ型和Ⅱ型抗体的。在Ⅰ型的分类中,又发现了一些亚型。这些亚型在免疫原性上和标准Ⅰ型病毒有所不同,有的被称为变种。这些变种在病原性上和标准病毒也不同。IBDV 的分类是通过已知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交叉保护特性。这些病毒代表血清1型的不同亚型,包括最近分离到的毒株(变异株),和血清2型病毒。用含有10~5、10~6、10~7或10~8TCID_(50)的已知病毒的灭活苗接种3周龄鸡,2周后以10~2或10~(3·5)EID_(50)的标准毒株或血清1型变异株攻击。攻毒后5天和10天根据眼观和组织学损伤、体重及法氏囊/体重比估价保护作用。血清2型病毒不能保护鸡抵抗血清1型病毒的攻击。低剂量的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毒株的攻击。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的攻击。高剂量的任何一种标准毒株疫苗均可保护鸡抵抗低剂量(10~2EID_(50))变异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高剂量(10~(3·5)EID_(50))变异株的攻击。标准株疫苗赋予抗变异株保护力的最低剂量依毒株不同而异。结果表明,保护作用依赖于疫苗和攻毒的毒株和剂量,而且变异株和标准株拥有共同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西分离株血清亚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兔制备的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从广西发病鸡群分离的4个IBDV代表性流行毒株和2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6个毒株被分为2个血清亚型;根据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目前在广西流行的IBDV野毒株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间的抗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对及时掌握广西IBDV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并为研制更有效的适合本地使用的IBD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韩志辉,贾秉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分为血清Ⅰ型和Ⅱ型。只有血清Ⅰ型病毒有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抑制。而血清Ⅰ型1BDV出现抗原变异,目前确定有6个亚型,...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无囊膜,单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55~60nm。IBDV分为2个血清型,血清工型对鸡有致病性,而血清Ⅱ型无致病性。IBDV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等淋巴组织,破坏B淋  相似文献   

19.
一、IBDV生物学特性 IBDV有两种血清型,即血清I型和血清II型。针对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对它们进行区分,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其中血清I型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研究表明它还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型,其相关性为10%~70%;血清II型为火鸡源性,一般对鸡和火鸡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将分离毒HB-bp与STC(Ⅰ型)、CJ801(Ⅰ型)标准毒株比较,分析了其病原性、形态结构、理化特性、血凝活性、血清型、抗原特异性及结构蛋白分析。结果表明,HB-bp的病毒基因组有两个特征性片段,电泳后呈现两个条带,在SDS-PAGE中出现5条病毒特异蛋白带,在形态学、密度、理化特性、血凝性上与标准IBD毒株相似,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该毒株为血清Ⅰ型毒株,鸡胚接种传代培养可引起鸡胚规律性死亡,致病力试验具有超强毒株的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特征,表明本分离株为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