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梵净山珙桐和冷杉,保障梵净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稳定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以梵净山典型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和珙桐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种植株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2种珍稀植物C和P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冷杉叶冷杉茎珙桐茎珙桐叶,N含量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冷杉叶珙桐茎冷杉茎;C∶N分布规律为珙桐茎冷杉叶冷杉茎珙桐叶,C∶P和N∶P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珙桐茎冷杉茎冷杉叶。根据2种珍稀植物的化学计量数比判断,该地区植物更多受氮限制(N∶P14),但有充足的磷。珙桐土壤的N含量与茎的N含量呈正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与叶的N含量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冷杉土壤的N含量与冷杉茎和叶的N含量均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珙桐土壤的P含量与珙桐茎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极显著;冷杉土壤的P含量与茎的呈正相关且极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  相似文献   

2.
珍稀植物是地球气候变迁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梵净山作为古老地质遗迹,有着丰富的珍稀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生存至今,除了与气候息息相关外,土壤理化性质对其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梵净山主要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南方红豆杉、珙桐、水青树)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酶性质等综合性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梵净山珍稀植物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及特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及特有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贵州省珍稀濒危及特有药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其珍稀濒危特有药用植物较为丰富,共18科26属37种。其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9科13属22种,特有药用植物共11科14属15种。优势现象较为明显,优势科和优势属构成该地区珍稀濒危及特有种药用植物的主体。对该区珍稀濒危及特有种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18,(2)
正浙大育出世界首例百山祖冷杉幼苗最近,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利萍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百山祖冷杉幼苗,意味着目前野外仅存3棵的"植物界大熊猫"接下来有望"开枝散叶",减少灭绝的危险。百山祖冷杉是浙江省特有的一种极小种群植物,1987年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秦岭冷杉的地域分布、生态习性和应用价值,分析了秦岭冷杉濒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为眉县秦岭冷杉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凋落物动态特征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方法】以梵净山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凋落物中N、P、K和Mg含量及其年归还量。【结果】冷杉林的年凋落量为5 625.8 kg/hm~2;冷杉林的凋落物主要以落叶、落果、落枝和其他碎屑为组成部分,其中以落叶含量最多,占总凋落量的48.37%,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现出10—11月、4—5月达到两个峰值;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PMg;N、P、K、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8.83、4.28、14.59和0.09 kg/hm~2;梵净山冷杉凋落物4种组分的养分年归还量中,落叶的养分归还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成分,占总归还量的52.65%。【结论】冷杉凋落量和养分归还量中,梵净山冷杉落叶都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同时提出了加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方法,包括进一步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制工作、强化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工作、强化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等。通过论述以上方法,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梵净山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南方红豆杉和珙桐林下的土壤特征,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其土壤机械组成、pH、CEC、有机质、N、P、K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林下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化学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中砂细砂粗粉粒≈粘粒细粉粒中粉粒,为轻壤土;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砂粒粗粉粒细粉粒≈中粉粒中砂≈粘粒,为重壤土;珙桐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粉粒粘粒≈粗粉粒中粉粒中砂细砂,为重壤土。3种土壤均为酸性反应,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有机质、CEC、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达极丰富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丰富水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含量为丰富水平;珙桐林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适宜。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粗粉粒、细粉粒与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中砂粒与pH值、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中粉粒、物理性粘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粘粒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珙桐林下土壤的中砂粒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砂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粉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种珍稀植物林下土壤质地不同,养分含量有所差异,梵净山冷杉林质地轻,南方红豆杉、珙桐林质地较为粘重。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在加大。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尤其是对濒危植物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在濒危植物的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围绕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及保护濒危植物途径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给予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莉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60-6763,6811
通过文献资料以及标本馆的记录,统计出青海省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及各植物的具体分布地,并收集青海省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报告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的相关记录,进一步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各自然保护区的受保护状况进行分析和阐述。结果表明,青海省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6种,隶属于36科77属;青海省共有1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青海省的大部分县市都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但仍有13县市没有任何保护区的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共有129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占总种数的88.36%。青海省有17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未受到保护区的保护,其中有4种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种I级保护植物,8种Ⅱ级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保护梵净山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按照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要求,采用实地调查、校对标本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梵净山及周边县水龙骨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区水龙骨科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12属36种,其中,瓦韦属8种,占22.22%,石韦属5种,占13.88%;骨牌蕨属4种,占11.11%;鳞果星蕨为梵净山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西北地区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分布、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分析了该地区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与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及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保护管理和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收集整理20多年保护区野外植物调查数据基础上,总结了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资源及其分布。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3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9种;列入《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种;中国特有属植物有19种。  相似文献   

14.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鱼骨式线路调查方法,对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其中稀有植物5种,濒危植物2种,渐危植物3种,并发现了大面积的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及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群落.分析了其生存现状、保护价值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保护区有关植物调查资料基础上,研究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种类和特征,掌握了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并提出保护对策,以为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保护区有关植物调查资料基础上,研究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种类和特征,掌握了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并提出保护对策,以为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400~1600m和1800~2000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800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药用植物初步调查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0年以来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样区的调查,整理铜仁学院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有460种(或变种)被记入名录,隶属109科308属,其中高等植物比以前记录的278属多28个属;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药用植物分别为7种和41种(或变种)(历史记录Ⅰ级的1种,Ⅱ级的8种);濒危药用植物89种(或变种),其中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有59种(或变种)(历史记录濒危的21种,稀有的2种,渐危的21种);药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但近10年来,许多药用植物数量明显减少,有些名贵种类分布区域缩减了95%以上,濒临灭绝。因此,药用植物的长期保护和利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相似文献   

19.
国外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模式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政  臧润国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30-233
保护濒危野生植物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通过对几个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政策的研究,总结出国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一般对策,主要包括生境地保护、物种保护、遗传与繁殖保护和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并提出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濒危植物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诸如濒危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对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