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室内变温饲养的方法研究芒果切叶象甲的生存率与不同土壤类型及其不同的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壤土中含水量为25%时,其羽化率为80%,粘土含水量25%时,羽化率为20%,砂土含水量为20%时,羽化率为24%。含水量25%的壤土最适合该虫的生存,壤土的羽化率最高,粘土次之,砂土最少。  相似文献   

2.
利用^15N同位素进行了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甜菜吸N能力、强度及N素肥效间的关系,明确了:1)土壤温度为20%左右时对甜菜的生物效应以N素为主,反之则以土壤水分为主;2)使N肥对甜菜有效的最低土壤温度为15%;3)甜菜吸N在各器宫中分布比例为,叶:叶柄:根为10:2:1;4)甜菜吸N强度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在25%时达到最大;5)甜菜吸收的总氮中,严自肥料N的比例在土壤含水量为0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对小麦叶片含量水量及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考察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返青至封行前的春生5叶期期间,土壤含水量与植株叶片含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20-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挑旗至蜡热期,土壤含水量与植株叶片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0-20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叶温以适中含水量条件下表现较低,当处于极端少水条件下叶温显著增高,在偏多水条件下叶温也呈增高趋势。在孕穗期,供水不足使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明显降低,而水量偏多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灌浆盛期,供水不足和水量偏多均使Fv/Fm显著下降,叶片含水量由75%下降到70%左右是叶片光合生理活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应作为判断叶片水分亏缺阈值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滤纸、黄砂和土壤作发芽床进行包衣脱绒棉子的发芽试验,结果土床最好,其适宜含水量为25%~35%,最适含水量为30%。表现为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芽长均较高,且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黄砂作发芽床,其含水量以5%~11%为宜,最适含水量为8%~9%。砂床对包衣脱绒棉子的发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纸床最差,表现为包衣及对照的各测试值均较低,且与土床和砂床之间均有着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分和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火山灰土研究了不同水分和盐分条件下参与硝化反应和葡萄糖分解反应的微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和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水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成正相关,盐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成负相关。就葡萄糖分解的相关微生物而言,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增加水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活性;而当土壤电导率(EC)上升到5ms/cm以上时,其活性则受到强烈抑制。就硝化细菌而言,在相对含水量20%~60%范围内,其活性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上升;当土壤EC值增加到2ms/cm时,硝化反应即受到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6.
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产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期内,0~12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分布以其变异系数大小可分成激变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和活跃层4个层次.浇水时期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花生结荚至结荚后20d,苗期浇水和全生育期浇水处理的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荚后期除全生育期浇水处理外,其余生育期浇水处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0~70cm土层为花生根系吸水贮存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相对稳定;70cm以下土层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为水分补给层.在花生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与灌水时期有密切关系,浇水可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7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滞后于灌水时期20d左右;结荚期浇水可明显提高花生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分对3个花生品种(鲁花11、鲁花14号、花育16号)农艺性状及耗水特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各水分处理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生的荚果产量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上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鲁花11号和花育16号在土壤相对含水量70%时荚果产量最大,而鲁花14号的荚果产量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0%最大。耗水量与水分生产率呈负相关,鲁花11的抗旱性最强,鲁花14号次之,花育16号最差。就经济效益而言,鲁花14号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时经济效益最佳,而鲁花11和花育16号均在土壤含水量为70%时最佳,因此鲁花11号和花育16号的高产高效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而鲁花14号的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雨后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在2行棉花下方土壤采用网格取样法获得不同位点含水量数据,并基于Grid算法分析不同维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棉行附近20 cm内,10 cm深的表层土壤的含水量随雨后时间增加呈拟合优度较高的开口向上抛物线形,30~50 cm深的土壤含水量与雨后时间呈相关性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和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大豆胞囊线虫(SCN)休眠卵孵化的影响.分别测定了5个温度梯度下(18℃、21℃、24℃、27℃和30℃),7个光照条件下(0/24 h,4/20 h,8/16 h,12/12 h,16/8h,20/4 h和24/0 h)和7个土壤含水量(1%、5%、10%、15%、20%、25%和30%)条件下SCN休眠卵的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18~30℃之间,休眠卵的孵化总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0℃下孵化数量最大,达1316.33条.全光照处理的孵化量最大,达745.00条,4L/20D、12L/12D和20L/4D次之,而全黑暗处理的孵化量最少,仅为102.00条.土壤含水量在1%~30%之间,含水量为15%时孵化数量最大,达265.33,含水量在1%~15%时,孵化量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水量大于15%时,孵化量随含水量增加反而降低.研究证实在SCN休眠期可以通过提高温度增加光照时间来诱导卵孵化,以提高J2孵化数量,采用休眠胞囊接种应注意调节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气候箱内分析测定了接种体密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克干土中分别接种0、10、50、100、200、300、400、500、600、700个游动孢子,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克干土中接种400个游动孢子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浓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在饱和土壤含水量(40%)条件下,土壤温度在10℃~25℃范围内,发病率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加, 25℃时发病率达到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降低。在最适温度(25℃)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15%~40%之间变化时,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土壤含水量40%时发病率达到最高,土壤含水量再升高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添加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 pH 和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46 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茶枝生物质炭添加量对茶园红壤、黄壤 pH 和氮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生物质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t·hm-2)、H1(8 t·hm-2)、H2(16 t·hm-2)、H3(32 t·hm-2)、H4(64 t·hm-2),生物质炭来源为茶树枝条。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与不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相比(H0),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可提高2种茶园土壤 pH 值,红壤增加0.24~1.20个单位,黄壤增加0.26~1.34个单位,pH 提高幅度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 <0.05),特别是 NO-3-N 含量,抑制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红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及净硝化速率要高于黄壤,黄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表现为净固持;相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大于黄壤。综上所述,短期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茶园土壤矿质态含量,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其抑制效果因生物质炭用量和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2.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比裸地土温增加2℃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3%左右,促进了大豆植株快速发育,使大豆增产30%,显示了增温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度与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沈单16、豫玉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与土壤水分的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呈降低趋势.温度与土壤水分对幼苗生长各指标的影响不同,玉米芽鞘长、幼苗长、贮藏物质转运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环境温度低于15℃恒温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率迅速降低,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不能正常萌发;在15℃及以下低温,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玉米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持续性低温、干旱胁迫不利于玉米种子的正常萌发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橡胶园土壤粘土矿物组成与土壤电荷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14个胶园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土壤表面电荷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胶园土壤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部分土壤中还含有水云母、1.4 nm矿物及三水铝石.各粘土矿物组分含量因气候生态区、发育母质及地形而异;②胶园土壤表面以负电荷为主,负电荷量随土壤pH值的升高而增加,表明其为可变负电荷:③橡胶园土壤正电荷量少,且随pH值升高而减少;④低pH值时,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正电荷量大小顺序为:玄武岩>浅海沉积物>花岗岩和砂页岩.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环刀法,测定了琼东南万宁兴隆地区典型黄色砖红壤上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对比了3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胡椒园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入渗指标均明显高于自然草地土壤和咖啡园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虽然自然草地的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略高于咖啡园土壤,但二者整体入渗性能相差不大。造成上述入渗性能差异的原因与不同种植园对土壤改造程度不同而引起土壤质地变化有关。不同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过程也有显著影响,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越湿润,土壤入渗性能也相应减弱。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作为今后黄色砖红壤土壤入渗的适宜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琼东南黄色砖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灌溉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13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秸秆还田和不同施氮量两个因素试验,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表现为增产,但玉米产量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有明显影响,其中0~10 cm和11~20 cm处地温整个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增加0.5℃左右;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在收获期5~10 cm、25~30 cm和45~50cm处的土壤容重分别比秸秆不还田低3.76%、2.61%和1.32%;土壤平均含水量秸秆还田处理比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低14.59%。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为9 000 kg/hm2(全量还田)和配施氮(纯氮)112.5 kg/hm2是辽西北地区比较理想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稻田土壤中杀虫剂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含水量(风干土、50%和100%田间持水量、淹水状态),加与不加杀虫剂(三唑磷田间施用量),对稻田土壤部分性质的影响。含水量对土壤电子运输系统活度(ETS)/脱氢酶、总酚、蛋白质、磷脂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但杀虫剂的加入不产生显著变化。ETS和总酚含量随含水量增加呈线性上升趋势。与不加杀虫剂对照相比,在所有含水量条件下,ETS略有降低,低含水量时稍明显;总酚的含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蛋白质不受杀虫剂影响。50%田间持水量时,土壤蛋白质有所降低,表明此时有较强的N矿化作用。50%田间持水量时磷脂含量达最大值,之后随含水量增加直线下降;在淹水条件下,磷脂含量最低。与不加杀虫剂对照相比,在较低含水量时,磷脂含量略有减少。上述研究也说明50%田间持水量时对微生物活性最适宜。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和总颖花数的品种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淮北地区不同历史年代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积和颖花量与品种产量能力进展的关系。结果指出:随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适宜总颖花量的增加,水稻品种的产量能力明显提高。因此确认高产品种选育应以增加最适叶面积指数和颖花量并适当减少穗数,应用半矮秆基因为途径。本文根据试验资料提出了目前淮北主要水稻品种的适宜群体指标,为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非饱和带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及耦合关系,以徐州奎河两岸田间为野外试验区,历时1年,动态观测土壤水分、温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土壤质地影响显著,表现为壤土和粘土层中增幅明显,砂层内会出现极小值点;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土壤剖面深度、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之间的依存关系较密切。对土壤剖面深度、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者间均呈高度相关,但在剖面深度或温度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含水量与温度或剖面深度的偏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含水量受温度和剖面深度共同作用的影响,消除任何一个因素后,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膨润土对土壤含水量及蒸发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城沿线土壤改良和农业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在清水河县采用大田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处理(CK:0kg·hm-2;1D:6 000kg·hm-2;2D:12 000kg·hm-2;3D:18 000kg·hm-2;4D:24 000kg·hm-2;5D:30 000kg·hm-2),研究其对农田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特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可显著增加燕麦播前及苗期土壤含水量,施用的第2年3D处理含水量最高,第3年5D处理最佳。土壤水分蒸发量与播前含水量关系密切,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5.00%左右时,0~10、20~40、60~80cm土层中5D、4D、3D处理蒸发特性为"先吸水、后失水",10~20、40~60、80~100cm土层为"持续失水";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8.00%以上时,播前及苗期水分蒸发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中,水分蒸发量均持续降低,并于20~25d达到稳定。施用膨润土可显著提高燕麦产量,施用后第2年3D处理较CK增产10.70%,第3年5D处理较CK增产11.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