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鉴定和利用各种白叶枯病抗源,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我国长期为发掘和利用野生稻中的白叶枯病抗源作出不懈的努...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粳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及防治研究薛俊杰(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990年豫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特大发生,造成大面积枯死,减产20%~80%,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稻农为之谈而生畏。为了明确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给...  相似文献   

3.
湖南野生稻抗病性评价与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湖南野生稻资源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评价,发掘出全生育期抗白叶枯病的野生稻种质4份,抗白叶枯病兼抗稻瘟病的野生稻种质2份。对其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茶陵野生稻C15和江永野生稻G20、G2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栽、野杂交和复交,育成具有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米质优的栽培稻新种质6个。  相似文献   

4.
选用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籼稻IRBB21为抗源供体(Xa-21),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的晚粳T91-50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花培转育显性抗性基因Xa-21.结果表明,连续回交结合在B2F2中选择偏粳的抗病植株花培,是籼粳亚种间转育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并对连续回交转育显、隐性抗性基因的技术特点、速度和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化功能分析,证实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野生型菌株T3000产生两种顺乌头酸酶(分别命名为XooAcanA和XooAcanB)。通过三亲本接合的方法,将获得的含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基因簇的重组质粒pGXN3000导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突变体8476中。经生化功能分析证实,8476/pGXN3000何含有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XooAcanA;同时还证实了pGXN30  相似文献   

6.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分析了4062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叶枯病抗性与气候环境因素呈显著相关.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从南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随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反之增大.亚热带是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富集气候带.单双季籼稻区和水陆稻区的稻白叶枯病多样性高于其他稻作区,稻作复杂地区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较高.发掘了198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的稻白叶枯病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选用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灿稻IRBB21为抗源供体,抗稻瘟病感叶枯病的晚粳T91-50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花培转能显性抗性基因Xa-21,结果表明,连续回交结合在B2F2中选择偏粳和抗病植株花培,是灿粳亚种间转育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并对连续回交转育显,隐性抗性基因的技术特点,速度和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五个云南稻种抗白叶枯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抗生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5个品种所带抗白叶枯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对“江陵691”的抗生受一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安宁早、鲁土谷和毫梅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中白米等5个品种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a-a,Xa-c,Xa-e和  相似文献   

10.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解秸秆焚烧对稻田土壤中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影响,从浙江省宁波市水稻白叶枯病暴发区分别采集土壤和稻茬样品,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稻茬内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土壤,秸秆焚烧后土壤中除了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其他理化特性变化不明显。秸秆焚烧前后致病菌群落多样性总体上差异不明显,但是秸秆焚烧导致稻茬内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的相对丰度急剧降低。秸秆焚烧后土壤和稻茬内ARGs相对丰度提高,但与秸秆焚烧前差异不显著(P>0.05),而稻茬内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此外,秸秆焚烧后致病菌和ARGs共存网络中正相关连接数占比有所下降。曼特尔(Mantel)分析表明:含水量(r=0.642,p<0.01)、p H值(r=0.582,p<0.05)、总有机碳含量(r=0.325,p<0.05)、总氮含量(r=0.570,p<0.0...  相似文献   

11.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5,Xa-7的抗源DV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特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使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  相似文献   

12.
以^32P标记的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赖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为探针,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同功的基因定位于pGXN3001.6kb的BamH I片段上。通过DNA-DNA杂交,标记置换等方法初步证实:在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中只有一个拷贝的赖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该基因失活对病菌是致死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等。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稻胡麻斑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斑病、稻病毒病等。其中,在当地水稻生产中常发生而又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有稻瘟病、稀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这些病害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稻瘟病在个别年份造成严重减产,直接影响着水稻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等。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分段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与中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xae Dowson)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气候因子(平均相对湿度、中雨日数、雨日数)作为预报因子,进行中稻白叶枯病分段预报方法研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中稻白叶枯病中、短期预报数学模型,回报历史符合率;中期预报模型为93.8%、短期预报模型达100%。对1996~1998年3年预测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相似文献   

18.
一、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是我省目前水稻的主要病害;白叶枯病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针对这三大病害,建议选用菌立停1%水剂与美生80%可湿性粉剂或农力托25%可湿性粉剂混用,可有效治疗并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发生和蔓延。1.菌立停1%水剂所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种子所带病菌是传播和发生恶菌病(公秧)、稻曲病(灰疱)、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处理是控制水稻种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是预防种子带菌入田的第一关,进行种子处理既节约成本,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的特征与防治药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从苗期至抽穗期都会发生,但以最高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前期发病为多。该病害影响水稻抽穗灌浆,致使空秕粒增加,千粒重降低,水稻产量减少。水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源一般是通过未腐烂的稻(杂)草、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带病种子以及一些人为因素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