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家宽 《广西蚕业》2007,44(3):40-40
近年来随着我县桑蚕业不断发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迅速。特别在2004年我县采取每个新建小蚕共育室补助2000元以上共育用具的措施后,全县小蚕共育室以每年30~50个增  相似文献   

2.
廖先谋 《广西蚕业》1999,36(4):27-28
本阐述了蚕业新区小蚕联户共育饲养管理技术,包括联户共育的设置、共育室的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对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蚕叠式蚕台育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采用叠式蚕台进行小蚕共育,蚕具专用,能提高共育室的有效容量和共育质量。从1991年春季起,几年来相继在许河、许乐、丁河、高中等10个村推广,效果良好。现把我镇推广使用的情况介绍于后。一、小蚕叠式蚕台育的好处通过几年来的推广使用,小蚕叠式蚕台育与普通育比较,有三点好处:1.增加了共育室的有效容量。根据对比,使用叠式蚕台能使有效容量增加一倍,育种数量也相应增加一倍。这样,可提高集中  相似文献   

4.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5.
<正> 小蚕共育,作为养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在我县基本普及。春蚕、夏秋蚕的共育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80%左右,对全县蚕茧单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县小蚕共育的主要型式是专用集中共育室,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共育形式在部分地区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出  相似文献   

6.
建立大型共育室是蚕桑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蚕农在建立大型共育室时,只是单纯扩大物理空间,技术和管理都照搬小型共育室的一套。使之产生大型共育室共育的蚕儿体质较小型共育室共育的蚕体质弱,蚕茧产量偏低,茧质偏差。根据这一情况,笔者通过比较大小型共育室的特点,提出管理好大型共育室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从1987年中秋蚕开始,进行了小蚕片叶立体育的示范推广。1988年,全县先后有6个乡、10个共育室的300多张蚕种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其中永阳乡陆纯良共育室全年饲育的186张小蚕,除了3张蚕采用普通育作为对照外,其余183张均应用立体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片叶立体育的推广效果与技术要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格平 《广西蚕业》2003,40(1):46-47
1 桑蚕小蚕共育员条件。有一年以上饲养蚕实践经历,技术熟练,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身体健康、肯钻研和学习先进技术,负责任、勤奋、工作踏实、能联系群众,有诚信作风。2 桑蚕小蚕共育室。选择远离大蚕室、上蔟室,不靠近农田、果园、畜舍以及排放毒气、废气、废液的工厂和烟叶地,每户共育室应有面积20m~2以上,六面批灰光亮,有对流门、窗,内置加温补温设备,可保温保温,装有电灯,购置足够的蚕具、蚕药及附属用品。3 建立小蚕专用桑园。每个共育户应有小蚕用桑园4亩至5亩,离农田远,不靠近排毒废气的工厂、砖瓦窑、石灰窑,桑田应适时剪伐,加强肥培、除草、防治病虫害和排灌管理,不采病虫害叶、农药污染叶、污泥叶,保证有足量的良叶,不用从外地采叶。  相似文献   

9.
吴永才 《广西蚕业》2006,43(1):62-63
小蚕共育为了有效防止蚕病的发生,促进蚕体强健好养,降低养蚕成本,达到稳产高产、增加蚕农收入的目的,特制定以下制度:1蚕室、蚕具及蚕药的准备共育小蚕,首先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共育室一般要求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张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平方米,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平方米,可共育至四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公斤的漂白粉、1盒蚕安王、一包小蚕“防病一号”、生石灰20公斤等蚕药。2小蚕共育技术2.1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养蚕前一周进行,用共育室催…  相似文献   

10.
共育大户顾维才18年来每年都进行春、秋2季小蚕共育,每期共育220多张,经他共育的7200多张蚕种的小蚕,分发给蚕农饲养后期期高产,得到了广大蚕农的信任,成为全县闻名的共育大户。他的共育经验是高标准建设共育室和配套共育设施,在共育中加强消毒防病、做好补催青工作、控制好共育室的温湿度、使用收蚁袋收蚁、精选良叶坚持试喂蚕、稀放饱食做好眠起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心饲养小蚕;同时,为确保小蚕共育质量,建立了小蚕共育成品蚕的标准、安全防范、跟踪服务等共育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陈晟  苗道平 《江苏蚕业》2000,22(2):31-32
小蚕饲养好坏是决定蚕茧是否丰产、稳产的基础,而养好小蚕的关键在于能否组织好小蚕共育。见当前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1共育规模萎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集体为主的共育体系基本解体。我县在80年代及90年代初,由上级投资扶持,在全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蚕共育体系,全市平均小蚕共育率曾一度达到95%以上,但在蚕桑低潮中,共育体系几乎全面崩溃,大多数共育室被改作它用或无力维修而破陋不堪,致使散发种大量存在,小蚕共育率降到30%左右,蚕茧产量也由共育高峰时全年平均35公斤/张下降到27公斤/张。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施永生  陈辉 《中国蚕业》2008,29(2):79-80
通过对小蚕共育风险基金实施办法以及风险基金在海门市运作2年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通过市、乡财政的支持、受益企业的资助及共育室的交纳等多方的筹资方式来扩大小蚕风险基金的规模,化解共育风险,促进蚕桑生产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海安县蚕桑专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蚕桑站经过广泛调查,从众多小蚕共育室中选择了责任心强、桑园面积和共育规模较大、共育水平高、在蚕农中有威信的顾维才共育室作为全县2011年小蚕专业化共育室建设的示范点。一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成品蚕共育标准,落实小蚕共育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多种管理制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维才小蚕专业化共育示范点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共育室共育出来的小蚕平均张产茧比全村平均水平高7%。蚕农一致反映"维才共育室共育的小蚕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我们放心"。  相似文献   

14.
广西小蚕共育推广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新 《广西蚕业》2008,45(1):49-54
广西的小蚕共育事业是在不断变革中得到发展,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现有共育室3415家,年共育蚕种274.93万张,共育率为49.03%。小蚕共育推广与管理必须推行设备设施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15.
桑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由电器化控温设备系统和共育室及操作室组成。可将温度控制在目的温度±0.5℃ ,每室可共育蚕种60~80张。其优点是可增加共育室有效容量、小蚕体质强健、降低劳动强度 ,从而提高了小蚕共育率  相似文献   

16.
小型共育室由于推广多年,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趋于成熟,建立大型共育室是蚕桑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蚕农在建立大型共育室时,只是单纯扩大物理空间,技术和管理都还是照搬小型共育室一套,在生产过程中就暴露弊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有的经过大型共育室共育的蚕儿体质较小型共育  相似文献   

17.
我县小蚕共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飞 《蚕桑通报》1993,24(2):53-54
近年来,我县吸收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具体实际,用"新建、改造、完善、提高"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小蚕共育问题,小蚕共育率达到100%,为我县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全县发种211400盒,产茧13.5万担,收购鲜茧11.94万担,全年平均鲜茧出丝率达14.06%,上车率89.3%,名列全省前茅.现状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县蚕桑主管部门和县委农工部,在调查的基础上,用作价保值提取折旧维修费,承包到人,代表集体经营的办法,把全县561个集体共育室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为我县以后坚  相似文献   

18.
<正> 小蚕共育是养蚕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共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大蚕农的经济利益。重庆市丰都县蚕种场1993~1996年连续四年,特别是1996年春同时出现9个共育室一眠严重死亡,损失蚁量达1000多克。经逐一排出与小蚕眠期死亡有关的复杂因素,同时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小蚕眠期死亡是由于蚕室环境干燥造成眠中生理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9.
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由电器化控温设备系统和共育室及操作室组成。可将温度控制在目的温度±0.5℃,每室可共育蚕种60~80张。其优点是可增加共育室有效容量、小蚕体质强健、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了小蚕共育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小蚕共育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笔者在小蚕共育中引进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技术,并应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共育管理人员对小蚕生产的管理更轻松到位、工人技术操作更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小蚕整体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