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大小麦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叫分蘖。由主茎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由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或母蘖上所处的位置称为蘖位,分蘖发生位置低的称为低位分蘖或早生分蘖,反之则称为高位分蘖或晚生分蘖。大小麦主茎叶片的出伸和各级分蘖叶片的出伸之间有着一定的同伸关系,当主茎第4叶出现时,主茎第1叶腋芽长出主茎第一分蘖,随着主茎叶片不断增加,新的分蘖呈n-3的关系不断发生。但受品种特性、密度、播种深浅、肥水条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单株茎  相似文献   

2.
一、水稻分蘖及发生规律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稻茎上除穗颈节外,各节上均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部密集而不伸长的腋芽都能萌发成新茎,这就是分蘖。水稻分蘖实质就是稻茎秆的分枝。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蘖节。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做分蘖的母茎,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以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相似文献   

3.
水稻大棚旱育苗、钵体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水稻分蘖的多少,强弱,与品种、秧苗素质,密度、温度、土壤肥力,水肥管理等,有密切关系。要提高水的有效分蘖,必须掌握水稻分蘖的规律,当水稻在长出4片完全叶时,从第一完全叶长出1个一次分蘖,接着第五个完全叶伸出时,从相对侧的第2完全叶长出一次分蘖,这样,随着叶的顺序出生,有规则的长出分蘖,而且一次分蘖长出4叶时,也同样有规则的发生分蘖(2次分蘖),所以水稻分蘖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4.
稗草是直播稻田主要的伴生恶性杂草,但有关不同水稻品种、稻谷间距和稻稗比对稗草茎蘖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水稻品种"6173","PI312777","6394"和嘉兴8号为材料,设置了不同的稻谷间距和稻稗种子数量比,观察稗草茎蘖苗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的生育初期,稻谷间距和稻稗比对稗草茎蘖数均有影响,而品种对其的影响尚未显现。随着水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品种、稻谷间距和稻稗比均对稗草的茎蘖苗数产生显著影响,且稻稗比和稻谷间距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品种和稻稗比在齐穗期也表现出相似的互作效应。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稻稗比对稗草茎蘖苗数干扰最大,其次为稻谷间距,品种最小。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丁涛  秦玉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37-3338
研究了水稻几种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效益和生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套稻的产量水平略低于机插秧,与常规手栽秧相同,但高于直播稻;而效益是4种稻作方式中最高的。麦套稻生育特性与常规手栽秧不同,主茎总叶片数比手栽秧少1张,苗期出叶速度慢;茎蘖动态表现为分蘖起始叶龄迟,且分蘖发生后急增骤降,高峰苗出现比手栽迟;干物质量拔节前较小,拔节期至抽穗期显著加快,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占最终总干物量比值大。  相似文献   

6.
“克螟稻”后代cry1Ab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不同世代的“克螟稻”为试验材料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的抗性。结果表明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表现出了一定的时空特性。在时间上 ,主茎叶片中 Cry1Ab蛋白含量在孕穗期为最高 ,在抽穗期为最低 ,除苗期外 ,在其它各个时期 Cry1Ab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在空间上 ,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各部位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 ,但均以茎、叶、叶鞘中表达量较高 ,根中表达量则相对较低。在同一主茎或分蘖上 ,不同叶位、叶鞘及茎段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对二化螟抗性的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自然条件下抗性的调查表明 ,不同世代的“克螟稻”后代均对二化螟具有极强的抗性 ,对二化螟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可达 10 0 %  相似文献   

7.
水直播稻田千金子、稗草及水稻生物量积累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发现水直播稻田千金子、稗草与水稻的茎蘖数、株高和鲜重等生物量积累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千金子株高前期虽增长较慢,但在水稻播后20~60d迅速增长,60d株高大于稗草和水稻;水稻播后40d千金子主茎分蘖达7.55个/株,明显多于稗草和水稻,40~100d总茎蘖数基本稳定,100~120d,因为各茎节叶腋芽抽出穗子,使总茎蘖数再次增加,达到14.5个/株,此时稗草茎蘖数增长最多,为18个/株,水稻的茎蘖数最少,仅3.4个/株;千金子鲜重的积累,60d达到高峰,80d后鲜重开始下降,总体鲜重低于稗草和水稻。在与水稻竞争中。千金子生物量快速积累和总茎蘖数高.使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水稻主茎叶龄与分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稻分蘖发生的基本规律 ,利用主茎叶龄归纳推导出计算该主茎叶龄下的总茎蘖数、总分蘖数、最高分蘖级数和各级分蘖叶龄、分蘖数、分蘖最低主茎同伸叶、最高主茎同伸叶 ,以及≥i叶龄的总分蘖数与各级分蘖数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水田杂草种类繁多,密度大,竞争能力强,常年用药产生抗药性,对水稻的分蘖和产量影响非常大,防治不当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稻稗为常发性杂草,各地区普遍发生,是主要防除对象。稻稗是禾本科单子叶杂草,是水稻的伴生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喜水喜肥。稻稗为一年生草本,无叶耳叶舌,大多数根据这个特征区分水稻与稻稗。其株高70~100cm,叶片线形,粗糙,边缘有微小的刺毛。圆锥花序直立或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水稻、敌稗敏感性突变稻及稗草的茎、叶部做为试材,研究供试植物从其茎、叶部吸收改稗一定时间后,在其体内的变化情况与吸收时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茎、叶吸收的敌稗,在稻体内迅速转化成3,4——二氯苯胺,并且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其生成量也相应增高。但是敌稗敏感性突变相及稗草茎、叶吸收的敌稗,无论时间长短,在其体内均不易分解。另外,在供试植物体内,未与酶反应的剩余敌稗,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3,4——二氯苯胺的量,在水稻体内少,而在后两者中多。水稻在完整细胞液中的酶活性远较后两者强。上述事实说明稻属植物对敌稗的耐药力差异,来自它们分解敌稗的能力,即与体内敌稗分解酶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