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 ,然而 ,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 Rht1和 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 ,分别位于 4 B和 4 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 Rht1基因的 6个品种平均产生 0 .15%的4 B单体植株 ,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高 16 %~ 2 2 %。携带 Rht2的 5个品种平均产生 0 .0 6 %的4 D单体植株 ,其高度比整倍体植株平均高 12 %~ 18%。结果表明 ,4 B和 4 D单体导致高秆变异类型存在于数种半矮秆品种中 ,但是携带 Rht1的半矮秆品种出现高秆变异类型的频率和株高增加的程度均较高。因此 ,应用 Rht2产生半矮秆株型有助于使高秆变异类型的出现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的两个最常用的矮秆基因是Rht2,Rht3基因也是一个有效的矮秆基因。本研究中的资料限于比较这些基因对春小麦蒸发效率(TE)、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碳同位置甄别值(△)来选择具优良蒸发效率的植株。普通小麦品种Maringa遗传背景下的4个近等基因后系rhtrht、Rht1rht1、Rht2rht2和Rht3Rht3,以及由上述原始品系杂交而衍生的4个F1代近等基因发校种用于测定矮秆基因对  相似文献   

3.
两个在籽粒发育后期α-淀粉酶维持高水平的小麦品种Spica和Lerma52,与一组带有高秆等位基因或矮化基因Rht1,Rht2及Tht3的4人近等位基因品系杂交,种植F1和F2群体,并分析其籽粒α-酶和株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上是紧密连锁的,交换率仅为0.18%。不育基因Ms2距着丝点31.56个交换单位,而矮秆基因Rht10距离着丝点31.74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5.
小麦4D染色体上基因Ms2,Rht10和着丝点的连锁关系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上昌紧密连锁的,交换率仅为0.18%。不育基因Ms2距离着丝点31.56个交换单位,而矮秆基因Rht10距离着丝点31.74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6.
两个在籽粒发育后期α-淀粉酶(后熟α-淀粉酶)维持高水平的小麦品种Spica和Lerma52,与一组带有高秆(rht)等位基因或矮化基因Rht1、Rht2及Rht3(赤霉素不敏感等位基因)的4个近等位基因品系杂交,种植F1和F2群体,并分析其籽粒α-酶和株高的表现.Rht3基因显示出对株高显著的影响,并强烈抑制了籽粒后熟期α-淀粉酶的合成.相比之下,Rht1和Rht2对株高影响不大,但仍显著地降低了后熟期α-淀粉酶活性.这些观察表明,赤霉酸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作用.对品种改良、鉴定和控制高α-淀粉酶种质方面矮化基因的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品种Lemhi中有1个基因,品种Lee、Compair和Fielder各有2个基因,每个基因能抗由Puccinia strifornis引起的条锈病。为了确定这些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将这些品种同感病的二倍体中国春小麦及一套非整倍体的中国春小麦杂交。单体的F1植株由细胞学确定,在温室中生长并且自交以产生F2种子,F2幼苗连同亲本用选择的北美条锈菌接种。结果证明:Fielder中的Yr6是在7B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述了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困难,并建议用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来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对一系列Cappele-Desprez(BezostayaI)染色体代换系的培育和分析,对这些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及背景效应的检测进行了描述。研究了Bezostaga1代换染色体对最终株高及成株期抗锈性的效应。大量的非整倍体和代换系是很有用的小麦种质资源,应予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评述了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困难,并建议用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来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对一系列Cappele-Desprez(BezostayaI)染色体代换系的培育和分析,对这些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及背景效应的检测进行了描述。研究了Bezostaga1代换染色体对最终株高及成株期抗锈性的效应。大量的非整倍体和代换系是很有用的小麦种质资源,应予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性,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法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矮秆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1+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1十Rht2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品种Lemhi中有1个基因,品种Lee、Compair和Fielder各有2个基因,每个基因能抗由Pucciniastriformis引起的条锈病.为了确定这些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将这些品种同感病的二倍体中国春(ChineseSpring)小麦及一套非整倍体的中国春小麦杂交.单体的F_1植株由细胞学确定,在温室中生长并且自交以产生F_2种子,F_2幼苗连同亲本用选择的北美条锈菌接种。结果证明:Fielder中的Yr_6是在7B染色体上,Compair中的Yr_8是在染色体2D上,又指出Lemhi品种中的Yr_(lem)是在染色体1B上;Lee中的Yr(Lel)是在5D染色体上,Yr_(le2)是在6D上;Compair中的Yrcom在染色体5B上及Fielder中的Yr_(Fie)在6D上。用北美条锈小种测试检查不出Lee中的基因Lr_7。作者建议正式命名Yrcom为Yr_(19),Yr_(Fie)为Yr_(20),Yr_(Lem)为Yr_(21),Yr_(Lel)为Yr_(22),Yr_(le2)为Yr_(23)。  相似文献   

11.
Law  CN 王君 《麦类作物》1997,17(2):20-24
本文评述了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困难,并建议用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来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对一系列染色体代换系的培养和分析,对这些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及背景效应的检测进行了描述。研究了Bezostaga 1代换染色体对最终株高及成株期抗锈性的效应,大量的非整倍体和代换系是很有用的小麦种质资源,应予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Ae,cylindrica的染色体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中高频率地发生染色体结构异常。利用这种染色体正在中国春中进行培育新非整倍体缺失系统的研究。目前,已鉴定,分离出约400个缺失染色体,约3/4的染色体为纯合体。部分缺失系统不仅单纯缺失,还有其它染色体结构异常的问题,但大部分缺失系统可用于绘制染色体图谱,它们已被用于若干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多数DNA标记染色体图谱的绘制。今后,随着缺失系统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品种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l+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l+Rht2基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一、鉴定非整倍体和其它畸变类型小麦端体首先用于单体的鉴定。要确定两个单体植株是否属同一染色体的单体,需要让二者杂交,而后出现一个缺体,或者出现一个双单体,这种测验需要多至50—100个F_1植株。但是当一个染色体是端体(或等臂体),并以它作父本与另一个单体杂交时,如果产生出单端体后代,就证实这两个单体品系所涉及的是同一染色体,而这种单端体出现的频率大约为  相似文献   

15.
要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的效率,就必须开展绘制控制育种重要性状(包括对各种病害的抗性)的基因图的研究.由于目前有了西伯利亚春性普通小麦品种米里杜鲁姆553(? 553)的一套新的非整倍体,因而有可能着手完成这个任务.研究目的:以米里杜鲁姆553的非整倍体系统做母本,对用回交得到的区域化品种新西伯利亚67的相似体植株抗叶锈性进行单体分析.抗性供体是澳大利亚样本K-54049.  相似文献   

16.
将携带Rht10的显性矮源“矮变1号”杂交转育成衍生矮源“渝矮2号”。对包括矮变1号及渝矮2号在内的一组国内外显,隐性矮源在杂交一代株高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渝矮2号的致矮能力较矮变1号大为减弱,而与由携带Rht3的显性矮源“大姆指矮”衍生而来的“矮苏3”相当。  相似文献   

17.
Ae.cylindrica染色体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中高频率地发生染色体结构异常.利用这种染色体正在中国春中进行培育新非整倍体缺失系统的研究.目前,已鉴定、分离出约400个缺失染色体,约3/4的染色体为纯合体.部分缺失系统不仅单纯缺失,还有其它染色体结构异常的问题,但大部分缺失系统可用于绘制染色体图谱.它们已被用于若干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多数DNA标记染色体图谱的绘制.今后,随着缺失系统数量的增加,普通小麦染色体图谱的绘制将有迅速的进展.另外,配子致死染色体也使附加于普通小麦的异种染色体发生断裂。利用这一方法,也可诱导黑麦及大麦的染色体产生缺失,绘制黑麦及大麦的物理染色体图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1万多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12个形态性状的变异范围及各变异的频数分布,并简单介绍了各性状的基因定位情况,结果表明:①11种芒色中,拟黄芒品种占69%,3个黑芒基因已定位,94%的品种芒色与颖色一致;②无芒品种仅占2.8%,已知5个芒型基因;③主频颖色为拟黄颖(占66%),已定位4个颖色基因;④无颖毛品种占90.5%,毛颖基因Hg为显性;⑤65.8%的品种为红粒,粒色基因可能有3个位点,3个红粒基因有加性效应,1个蓝粒基因已定位;⑥已定位20个降秆基因,倒伏与秆质相关问题应予重视;⑦黄秆品种占71.8%,紫秆基因Pc位于7BS上;⑧81%的品种表现抗落粒性,估计可能有一抑紧颖基因TgI;⑨穗型穗码基因尚未知;①0有叶毛品种仅占0.6%,毛叶基因H1位于4BL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普通小麦品种绵阳11作母本,抗病的威宁黑麦(Sceale cereale L.)作父本,在其杂交和回交后代中分别鉴定出一个1R和5R单体附加系。为获得新的1BL·1RS初级易位系以及小麦-黑麦5R染色体易位,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对1R和5R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进行了鉴定。在1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纯合1R(1B)染色体代换系和一个新的纯合1BL·1RS初级易位系。该1R(1B)代换系表现出比小麦亲本较差的农艺性状;新1BL·1RS初级易位系表现出比其小麦亲本更好的农艺性状以及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而且穗粒数显著增加,是高产抗病小麦育种的新资源。在5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出一个涉及3BS染色体片段与5RL的易位,发生易位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89%。5R染色体单体附加极其不稳定,在一个世代交替中完整的5R染色体传递率仅有28.3%。除自身的不稳定外,5R染色体单体附加同时导致小麦染色体7B、3B和4D的断裂和丢失,总变异频率达到15.09%;尤其对7B染色体影响较大,含7B染色体变异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1.32%。5R染色体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高度不稳定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小麦非整倍体植株的检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 1.熟悉小麦核型和小麦非整倍体系列的创造历史。 2.熟悉非整倍体植株的检出方法。 3.制备所分析植株的细胞学玻片并统计其染色体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