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多年来,小麦一直是遗传工程的目标。一开始是通过原生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培育细胞悬浮系和原生质体培养系来进行小麦的遗传操作。尽管从胚性细胞培养物分离出的小麦原生质体可以再生植株,但该方法在转化方面的成效还有待证实。随着基因运输生物编目(biolistics)方法的发展,大家着重应用可产生器官的再生组织作为外源基因受体。通过采用最适的轰击条件和改良的方法使未成熟合子胚的盾片组织进行体细胞胚发生,小麦的转化已在世界上几个先进的实验室中完成。该项突破开创了通过分子途径进行小麦改良的新纪元。当前的任务在于采用该项新技术培育具有改良品质、抗病和其它有益性状的优良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优化及其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小麦成熟胚培养体系,在前人报道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对小麦成熟种子处理及取胚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胚切伤略带胚乳的取胚方法及浸泡过夜后4C低温处理法可以提高小麦成熟胚的再生效率;从19个小麦品种(系)中筛选出5个在此培养体系下具有较高再生率的基因型,分别为农大408、农大3787、保丰104、农大3965和京花1号,其再生率分别为73.1 1%、68.30%、65.30%、63.40%和57.60%.进一步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对小麦品种辽春18和保丰104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化,分别获得转GUS基因和转Gcn5RNAi基因的小麦T代植株,经分子检测其转化率分别达到1.35%和1.80%.证明优化后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小麦遗传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粱茎顶端离体再生培养Saleha.Nahdi等利用无性方式进行基因转换改良作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无性基因转换通常依赖于无性组织或器官产生再生植株的能力(Goodman等,1987)。从幼胚、幼穗和原生质体都已经培养出再生高粱植株(HongtuM...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讨小麦再生分子机制、给建立高效的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奠定基础,通过电子拼接、RT-PCR及RACE等方法在小麦品种郑麦7698中分离到一个与小麦愈伤组织再生相关的候选基因TaTCP-1A。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2 163bp,其中包含了一个1 62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0个氨基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愈伤组织形成阶段,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上升,当诱导11d时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此外,TaTCP-1A基因在胚性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基因沉默结果表明,转TaTCP-1A RNAi小麦植株的再生率比对照降低了85.09%,这一结果初步证明该基因对小麦愈伤组织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小麦组织培养效率,筛选可用于遗传转化的小麦高效再生基因型,通过比较56个小麦品种(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褐化率、分化率、实际成苗率和单位数量成熟胚的理论成苗率,对其组培能力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部分生理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筛选出了XNCW2、鲁麦14、宝丰228、XNCW4、徐州856、陕150、XNSQ42、XNSQ29、XNSQ04和新麦11共10个具有高频再生能力的小麦品种(系),实际成苗率均在20%以上,单位数量成熟胚的理论成苗率在5%以上。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的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实际成苗率和单位数量成熟胚的理论成苗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94%、73.95%、84.89%、109.47%和156.54%,说明组织培养从脱分化到成苗的过程中对小麦基因型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愈伤组织的SOD活性与胚性愈伤率和成苗率显著正相关,表明SOD活性较强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较强;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褐化率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更高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闭颖小麦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闭颖小麦闭颖授粉特性的遗传分析,同时对6个闭颖小麦系的花药、幼胚及成熟胚进行了离体培养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组开、闭颖小麦杂交F1代个体全表现为开颖授粉,F2代个体开、闭颖分离,经卡平方适合性测验,开、闭颖株数均符合3∶1分离比例,表明小麦闭颖变异材料的闭颖授粉特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不同闭颖小麦系离体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特性有一定差异,供试的6个闭颖系中,133-1和133-8的离体培养特性优良,其中,133-1的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达到27.93%,133-8的幼胚分化率最高,达到40.70%,两材料的花药分化率也最好,都为4.48%,与对照材料小偃22处于同一水平;133-A的离体组织培养特性最差;3种外植体离体培养中,幼胚的培养再生效率最高,成熟胚次之,花药最差,供试材料的出愈率与分化率之间不具备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转GNA基因小麦新株系的分子检测和抗蚜虫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行抗蚜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将人工合成的雪花莲凝结素(Galanthus nivlis agglutinin.GNA)基因通过基因枪转入优质小麦品种郑州9405的幼胚愈伤组织,经过在选择培养基上多次筛选,从360块被轰击的愈伤组织中再生到1株Bialaphos(除草剂)抗性植株,命名为G郑州9405。通过连续2代对转化株系进行PCR、Southern检测和蚜虫抗性鉴定,证明GNA基因已经整合到了郑州9405基因组中。目前已经获得了纯合稳定的转基因株系,并在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所进行了环境释放试验。  相似文献   

9.
甘薯叶肉和细胞悬浮原生质体植株再生TatsuroMurata等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而实现的甘薯体细胞杂交是克服各种杂交不亲合这些天然障碍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尽管以往做过许多工作,迄今仍未有从叶柄原生质体获得植株再生的令人信服并且可重复的证据。最近,有人报道...  相似文献   

10.
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优化及优良受体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高再生能力的基因型,对成熟胚接种前处理、取胚方式和诱导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并利用优化的再生体系对196个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接种前4℃浸种15h结合切割取胚是成熟胚的最佳诱导前预处理组合,Mg诱导培养基更利于成熟胚植株再生。筛选出分化率高于21.29%的优良基因型10个,其中小麦品种郑麦366及小麦新品系D白C23、Z50和56-10-7的分化率(分别为31.58%、36.78%、34.72%和29.38%)显著高于对照品种Bobwhite(23.98%),而洛阳8716、陕农N82(2)、阎麦8911、西农928、宁春23和临远207的分化率与Bobwhite无显著差异。所获得的高再生能力的小麦品种(系)可用于下一步的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电击法玉米转基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靖生 《玉米科学》1999,7(2):030-032
本文介绍了电击法转化玉米原生质体的原理、方法及转基因玉米鉴定的方法等。在离体条件下,将欲转入的靶基因与载体质粒重组构建重组DNA分子,同时,用去壁液处理玉米未成熟胚的悬浮细胞制备原生质体。将20~40μg的超螺旋重组DNA分子与1.5~3×106个玉米原生质体细胞混匀后,置于强电场环境中,用500~750V/cm的高电压处理5min,使原生质体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并使重组分子进入到受体细胞内。在选择培养基中,选择已转入并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化细胞,再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成转基因玉米植株,最后用适当的方法对再生植株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尽快获得有价值的抗病材料,近年来日益广泛地采用植物细胞选择的方法.这是一种用细胞和原生质体大量再生植株的最有效的培养技术.其育种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胚和愈伤组织的培养导致嵌合植株的再生.为缩小愈伤组织用量,有时将其安排在选择性的原生质体培养基上.将原生质体放在含有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和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滤液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终于研制出了烟草品种CaMcyH的愈伤组织.用这种选择到的愈伤组织曾获得了抗某些病原体的嵌合植株,经研究,证实其确系愈伤组织的后代.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形态学和农艺性状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 phureja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8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5个株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3块愈伤组织再生的10个株系的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拯救的适宜方法,以普通小麦J-11为母本,用经5G y、9G 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窄颖赖草花粉授粉,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和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两种方法进行幼胚拯救。结果表明,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27.9%的幼胚萌发,有的幼胚萌动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最后死亡;有的幼胚只有胚根或胚芽鞘发育;有的幼胚胚根、胚芽鞘发育但胚芽不发育;部分幼胚发育成畸形苗,部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幼胚成苗率只有18.6%。采用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有33.3%的幼胚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大量健壮植株,平均每一无性系获得41株再生植株。说明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是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获得大量植株的理想方法,但采用何种拯救方法还要同时考虑研究目的。文中还就这两种幼胚拯救方法的优缺点及选用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普通小麦抗赤霉细胞工程育种中抗毒素细胞系选择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离体培养条件下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茵毒素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毒害作用,这种毒害作用降低了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质量,显著影响胚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同时禾谷镰刀茵毒素胁迫降低了幼胚愈伤组织产量,并随胁迫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产量迅速下降。禾谷镰刀菌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表现出基因型间的差异,对感病基因型的毒害作用远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效率较低的难题,以春小麦Bobwhite成熟胚为外植体,分析植物激素、愈伤组织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阶段干燥处理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影响,并在遗传转化处理中辅以3个组织再生相关基因(TaSERK1、TaSERK2、TaNiR)的qRT-PCR分析。结果表明,愈伤组织预培养阶段添加适量的2,4-D和Picloram均可诱导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形成,但是2mg·L~(-1)Picloram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胚萌发率为20.78%,远高于2,4-D诱导的胚萌发率(11.38%);共培养阶段对农杆菌侵染的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能适当提高愈伤组织的转化效率;qRT-PCR分析发现再生相关基因TaNiR相对表达量的增加能适当提高愈伤组织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小麦5 10亚基基因转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为了获得具有优质亚基基因的小麦转化植株,以豫麦18号和豫麦21号两个基因型的小麦幼胚为受体,利用基因枪法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1-Sub5 10导入小麦幼胚,分别获得18株和20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分别有7株和10株同时扩增到5亚基和10亚基的目标片段,初步表明外源目标基因已整合到小麦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小麦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对6个小麦品种的幼胚、幼穗以及成熟胚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外植体以及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幼胚、幼穗以及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均在90%以上,且差异不大,而分化率和再生率却表现出很大差异.总体来说,供试外植体幼胚再生率最高,幼穗次之,成熟胚最低.绵阳19幼胚再生率最高,为54%,其最佳激素培养基为MS KT 1.0 mg/L IAA 1.0 mg/L;其次为小偃107和小偃22的幼胚愈伤组织.幼穗愈伤组织中绵阳19愈伤组织再生率最高,为27.5%,其次为洛阳8716.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中陕354再生率最高,为25.1%,优于其幼穗愈伤组织,其次为绵阳19的成熟胚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不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植株再生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不同取材和预处理,发现小麦幼胚作为基因枪转化的受体材料,其愈伤组织形成与芽分化能力优于幼穗。幼胚在枪击前的预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抗轰击损伤和恢复生长能力都有明显影响,预培养2周的幼胚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的再生率较高。在轰击前6h到轰击后18h用0.4mol·L-1甘露醇处理,能增加分化率。小麦基因型不同,基因转化与植株再生的效果也有明显差别,本研究中豫麦18-64是较理想的受体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John  JP 周桂莲 《麦类作物》1997,17(5):29-32
小麦耐酸性土壤的遗传改良途径之一是由其它基因库转入耐A1基因。以Atlas66作为耐A1资源,通过苏木精评价法选出了硬红冬(HRW)小麦的耐A1近等基因系,目的是鉴定这些品系中的耐A1基因及其在人工液体培养和含A1的自然土壤条件下的遗传表达情况,用Chisholm和Century的耐A1及A1敏感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实验室和生长室试验。将耐A1等基因系与其轮回亲本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苏木精污染;群体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