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K、V、A型杂种小麦细胞质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比较研究了 K、V、A型细胞质杂种 F1代几个主要性状的优势表现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V型杂种千粒重、穗粒数、穗长的优势强 ,单株产量最高 ( 2 2 .l g) ,超 M P2 8.7% ,超 CK39.2 % ,与K、A型相比 ,差异极显著 ,证明 V型细胞质无不良效应 ,是一种较好的不育类型。 K、V型细胞质均有诱导单倍体产生的不良效应 ,但基因型间表现的差异十分显著。因此 ,应加强优良基因型的选择和利用 ,培育不产生单倍体或单倍体频率低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2.
水稻K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胞质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KV型不育系与WA型不育系在育性表现和恢保关系上基本相同,但可恢性更好,恢复谱更广。特别是KV细胞质对杂种的每穗粒数及结实率有显著的正效应.因而它是个利用前景更广泛的新质源不育系.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C3其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与K太911289A和V太911289A不育系分别杂交,获得了212个杂种;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F1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单倍体的频率。结果表明,不同亲本的恢复基因得到累加重组,优良恢复基因型的频率提高,30%基因型的恢复度达到81.0%-96.2%,平均值90.2%,较双亲平均值(75.7%)提高14.5%;有21%的杂种F1产生单倍体,单倍体频率的变化幅度为3.9%-9.8%,且随着恢复度的提高吾现下降的趋势,为显著的负相关(r=-0.8732--0.9258),说明恢复基因对单倍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K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粳籼杂交后代出现的不育株作细胞质雄性不育供体,先后育成了K青A、K19A和K17A等籼型不育系。育成的K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已有5个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初步研究发现,K型胞质对提高柱头外露率和开花累积率的作用明显优于WA型胞质;在可恢性及主要数量性状上的胞质效应与WA型和D型胞质差异较小。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显示K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后期,少量花粉发生在二核期,败育花粉以典败为主。K17A和K青A花药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汕A存在差异。随机扩增多态性NDA(RAPD)分析表明K型胞质与WA型和D型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组织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用同核异质体不育系KV型福伊A和WA型福伊A配制12个组合,对构成产量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1超亲优势KV型组合大于WA型组合,由于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强,使每个组合的单株粒重的杂种优势正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五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五种山羊草细胞质导入普通小麦 ,研究其对普通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沙伦山羊草、粗厚山羊草和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使普通小麦育性降低 ,离果山羊草、沙伦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存在不良效应 ,五个性状中 ,除穗下节间长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差异不显著外 ,旗叶面积、株高、结实率均存在细胞质效应。这说明只有导入合适的异源细胞质 ,才可能创造出可为生产利用的核质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9.
大麦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生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粉病性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1.
Po1CMS、S2A和MICMS三种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负效应趋势.但不同来源的胞质在不同性状上的遗传效应有明显的组合特异性,其遗传效应不仅与不育胞质的类型有关.还和保持系、恢复系的核基因及其互作有关。在所研究的核背景下,Po1CMS不育胞质的遗传效应明显优于S2A和MICMS。通过选用优良不育胞质和合理选配组合,可以把不育胞质的负效应降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光合生理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细胞质对杂种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758461-4的杂种F1为材料,在4个生育时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测定了其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相关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并对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优势普遍存在,其中T型杂种的优势最强,超中亲(MP)20.029%,K、V型杂种分别超MP 10.630%、7.099%;(2)杂种Fl及其隶本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4个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开花期到灌浆期,Pn与Ci、Gs的变化趋势相同,与Ls的相反;(3)K型杂种的Pn较CHA型低0.077μmol CO2·m-2·s-1,V、T型杂种的Pn较CHA型分别高0.419、0.725μmol CO2·m-2·s-1但其差异不显著;(4)以太911289为母本配制的杂种的P"比以翼5418为母本配制的杂种高1.052μmol CO2·m-2·s-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K、V、T型细胞质对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无不良影响;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孔因素的限制;在配制杂种时,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可以改善杂种F.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3.
李海平 《作物研究》2005,19(4):221-222
2003年在岳阳利用波里马细胞质不育系9301A等材料开展杂交配组试验,结果表明,PolCMS在4种不同核组合中对F1的杂种优势没有明显影响;用PolCMS配制的4个组合杂种间差异显著,表明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核组合的作用;同时随着所配组合的优势增强,不育细胞质正效应有增加的趋势.PolCMS对杂种一代没有不良的遗传效应,且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在利用PolCMS进行油菜杂种优势育种时,只需考虑核组合的选择与搭配,即培育优良的恢复系和保持系,就可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4.
农大高诱1号对玉米不同种质类群诱导单倍体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农大高诱1号对玉米不同种质类群S1代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类群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3.2%,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对Lancaster群授粉所产生的群单倍体诱导率最高为4.6%,比Reid、唐四平头和旅大红骨类群诱导率高,达到5%显著水平,对热导地方种质群最低为1.8%,达到1%极显著水平。因此,最优诱导单倍体类群为Lancaster群。对5个基础种质群进行诱导,都表现为单倍体雌稳自然育性恢复较高,果穗结实株率平均达到92.9%。雄稳自然育性恢复极低,不同基因型材料诱导产生出的单倍体雄穗育性存在很大差异,5个基础种质群单倍体平均散粉率7.4%,旅大红骨和Lancaster群中诱导出的单倍体的散粉株率最高。获得的13个DH系在株高、散粉期和果穗特性等农艺性状表现一致,并且试配参加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5.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分别具有山羊草属、小麦属和簇毛麦属的15种普通小麦近缘种细胞质的异源细胞质小麦为材料.采用高渗溶液法、水培盆栽法和田间鉴定法研究了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波斯小麦(T.persicum)、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簇毛麦(Hanaldia villosa)和粗厚山羊草(Ae.crassu 6x)细胞质对小麦的抗旱性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效应值的性质、大小与核亲毒品种的基因型有关,在特定的核质组合中波斯小麦、柱穗山羊草、簇毛麦和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可明显提高小麦的抗旱性。具波斯小麦细胞质的异质系(T.persicum)-s.c66种子发芽阶段和三叶期的抗旱性比相应核亲本明显增强.并且超过抗旱品种晋麦47。成熟期的鉴定结果表明.经核基因型改良的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新品系NC223、NC232和NC236等15个异质系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因此,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提高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拓宽小麦抗旱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种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等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两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间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和-2.1%~5.3%,采用配合力的同在归分析,克时9A和克82R27特殊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  相似文献   

17.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十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民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细胞质对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野败、柳野、神奇、冈型、红野、包台、滇一和滇三等8种不育胞质对杂交水稻株高、穗颈长和产量等12个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了部分组合及其亲本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8种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株高、穗颈长、穗数、成穗率、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表现负效应,使抽穗期明显延迟,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产量较低是由于产量各构成因素均不同程度降低的结果,但不育胞质对杂种优势的负效应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配合力好、恢复度高的组合来说,这种负效应并不足以改变杂种优势的方向和程度。供试杂交水稻三系及其所配组合子代在成熟花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条带数、宽窄和密度)上表现明显可辨的差异,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籼粳两组异质同核不育系间也有明显差异。提出了“细胞质效应”或“细胞质优势”的概念,用于评价不同质源不育系对杂种优势影响的方向核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单倍体加倍是DH育种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玉米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较低,限制了DH育种技术在商业育种中的大规模推广,对玉米雄穗自然加倍遗传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DH技术在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进行严格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不受细胞质基因的调控。诱导率对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自交系来源的DH1经过诱导后的单倍体由于基因型没有变化,其自然加倍能力与自交系相比没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胞质效应在杂交水稻主要数量性状上的多样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3套包含3种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的9个不育系,与8个恢复力具有明显差异的恢复系组成9×8不完全双列杂交,按再裂区设计分析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胞质效应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它既表现为不同胞质对同一性状和同一胞质对不同性状的效应存在差异;也表现为胞质效应组成的多样性,即胞质效应由胞质的一般配合力、胞质与保持系结合的特殊的一般配合力、胞质与恢复系互作及胞质与保持系、恢复系二级互作的特殊配合力四个组分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野败型、D型和K型三种胞质对杂种一代千粒重的效应包含上述四个组分;对穗总粒数的效应只含胞质与保持系、恢复系互作的特殊配合力;对其余各性状的效应无明显差异。提出选育类似于多系品种的多胞质杂交稻的设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