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刨花润楠在自然分布状态下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参考,在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设置3.2 hm2固定大样地,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运用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法,对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刨花润楠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种群的各级分布结构整体上呈“L”型,种群中Ⅰ级幼树和Ⅱ级小树的个体数分别占47.75%和39.45%,92.4%的个体高度在10m以下;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接近于Ⅱ型,表明种群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表现出相近一致的死亡消失率;种群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型,并具有从早期生长阶段的聚集分布逐渐转变成后期生长阶段均匀分布的动态特征.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刨花润楠种群结构相对完整,属于增长种群,在自然潜在干扰影响中目前仍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采用MaxEnt模型,对濒危孑遗植物福建柏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现代和未来4个时期适生分布区情况及动态变迁过程进行模拟,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平均气温日较差、最暖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雨量对福建柏空间分布适宜性影响最大;2)福建柏分布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较为敏感,末次盛冰期其分布最广,为194.04万km2,随气候变暖,全新世中期和未来其分布范围分别缩小33.48万km2和31.26万km2;3)与现在相比,未来气候条件下福建柏整体呈“南北收缩”“东西扩张”分布趋势。研究结果不仅对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地理界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也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福建柏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珍稀濒危植物伯乐树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伯乐树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地理分布格局,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探讨环境和气候因子对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基于1950—2000年期间及21世纪70年代的19个气候因子数据以及中国13个省区、110个有记录的地理分布点,利用最大熵算法模型(Maxent),结合地理软件DIVA-GIS和ARCGIS,预测伯乐树的潜在适生区.结合野外调查和标本数据,以海拔图层和植被覆盖图层为底图绘制该种地理分布.【结果和结论】伯乐树潜在适生区位于华南地区,最适分布区位于南岭地区以及罗霄山和幕阜山.该种常见于海拔500~2 000 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适宜气候条件为最暖季度平均雨量500~2 750 mm,昼夜温差7.8~9.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该种潜在适生区北移,最适分布区面积减少.基于此,还分析了主导环境和气候因子对该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对其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雷  马波  邵世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60-15961
[目的]阐述蜈蚣兰的药用价值及生态学特性。[方法]综合有关文献对蜈蚣兰的药用价值、分布、生境、分布区气候特征及植被类型等进行综述。[结果]蜈蚣兰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止血、利水通淋之功效。蜈蚣兰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的13个省、直辖市。蜈蚣兰分布区的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突出的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有霜期短。分布区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暖温性针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结论]该研究为保护珍稀药用植物和研发潜在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浙江楠的适生区与气候水热指标的关系,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利用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单一气候因子的年均温、年降水量、极端温度等,分析研究了浙江楠天然分布区格局与气候水热指标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浙江楠地理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结果】结果表明:浙江楠的天然分布区出现在我国华东地区的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4省,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14°25'~121°43'和北纬24°28'~30°25'之间;最北端在浙江的安吉县,最东端在浙江的宁波地区,最西端在江西的崇义县,最南端分布地在福建的南靖县。浙江楠的垂直海拔多集中在300~700 m之间。浙江楠分布区的年均温、年降水量、Kira温暖指数、Holdrige生物温度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4.80~18.80℃、1 514.57~1 872.63 mm、120.44~164.70℃/月和15.05~19.12℃。而Kira寒冷指数、徐文铎湿度指数、Holdrige可能蒸散量和Holdrige可能蒸散率的均值分别为2.62℃/月、12.10、989.83 mm和0.59。按照Holdrige分类系统的中国情况分类,浙江楠属于亚热带湿润森林生命地带类型树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浙江楠分布的气候条件由高到低依次为年均温度、水分和极端温度。【结论】浙江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首先考虑年均温、温暖指数和生物温度。  相似文献   

6.
金光寺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平县西南部,东经99°27′26″~99°36′07″,北纬25°7′18″~25°13′44″,面积为101km~2,植被可分为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6个植被型,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本区植物区系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①是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但过渡性质明显,与云南高原地区和属于古热带植物区的云南南部、东南部的联系十分密切。②地理成分复杂,有13个分布类型15个变型;热带成分占优势(59.00%),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温带成分(39.77%)。③有较多古老科属和单少型属,单少型属达56属。④种类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特有种多,本区有中国特有种355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9%。  相似文献   

7.
在建瓯市常绿阔叶林中设置样地,用取样方法对常绿阔叶林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中优势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常绿阔叶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 000m;物种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频度各不相同,主要分布在坡向为阳坡和半阳坡内;物种主要分布在20~30°坡度范围内,而坡度为30~50°时,物种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华东楠为樟科润楠属常绿乔木,是亚热带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多种经济用途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介绍了华东楠的播种育苗与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7′N,101°51′-110°57′E,垂直分布海拔介于139~1 524 m。桢楠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18℃,适宜年降水量为850~1 5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4℃,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6℃~32℃。桢楠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大巴山-武陵山-苗岭-峨眉山区域。其中,四川省的高、中适宜栽培区面积最大,为137 694 km2;依次为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面积分别为101 972、61 658、38 382、25 456 km2。研究结果阐明了桢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适宜气候条件,并采用MaxEnt模型进行了桢楠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可为我国桢楠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广东深圳樟科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文献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确认深圳市共有野生樟科Lauraceae植物8属41种3变种.其中,短序琼楠Beilschmiedia brevipaniculata、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和粗壮润楠M.robusta为深圳分布新记录种.深圳樟科植物以润楠属植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樟属和木姜子属.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深圳樟科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属为主.从种的地理成分来看,深圳樟科植物以热带亚洲分布和中国特有类群为优势,其各占总种数的45.45%.与邻近地区的香港、广州、东莞、鼎湖山、南岭和尖峰岭等地区樟科植物属种相比,深圳市与香港的属种相似性最高,与尖峰岭的属种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1978-2010年我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苹果生产布局区域集中程度的提高和西移北扩的趋势是一个以沿海向内地转移为主、以环渤海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为次的两种力量作用的时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出发,分析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具体建议:树立全方位改善民生的观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规范、公平、合作的劳资关系;正确理清注重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  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  结果  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  结论  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 ~ 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 ~ 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 ~ ?3.2 ℃)、海拔高度(270.8 ~ 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Metabolite distribution in cells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16.
Press F 《Science (New York, N.Y.)》1968,160(3833):1218-1221
Earth models selected by a Monte Carlo procedure were tested against geophysical data; 5 million models were examined and six have passed all tests. Common features of successful models are an increased core radius and a chemically inhomogeneous core consistent with Fe-Ni alloy (20 to 50 percent Fe) for the solid portion and Fe-Si alloy (15 to 25 percent Fe) for the fluid core. The inhomogeneous mantle is consistent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eO:FeO + MgO ratio by a factor of 2 in the deep mantle. The transition zone is a region of not only phase change but also composition change; this condition would inhibit mantlewide convection. The upper-mantle solutions show large fluctuations in density; this state implies insufficient constraint on solutions for this region, or lateral variations in mantle composition ranging from pyrolite to eclogite.  相似文献   

17.
Human brain receptor distribu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农田防护林多样性结构配置方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面积农田林网杨树与其它树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混交型构架,建立了各种混交林带.试验得出杨榆、杨柳混交的“对称式行混”(U-P-P-U和S-P-P-S)形式较佳,结构较合理;运用“边行效应原理”营造的林带,通过不同株行距试验对比,内行距为3m的林带树木胸径生长分化程度弱于内行距为2.4m的林带,而内行距为2m的林带树木胸径生长分化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