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对稻水象甲成虫取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对稻水象甲成虫取食的影响,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YS03菌株在1.0×106、1.0×107、1.0× 108个孢子/mL 3个浓度梯度感染稻水象甲成虫后1~14d的每天取食斑数量和长度.结果表明,在处理后到实验结束的14d内,单头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斑数量和长度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单头成虫取食斑长度最小和取食斑数量最少时仅为对照组的30.98%和42.71%.不同孢子浓度处理下单头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斑数量与长度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回归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K>1.0×106>1.0×107>1.0×108个孢子/mL处理.试验结果为全面评价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防治稻水象甲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球孢白僵菌的田间防治试验中采用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斑总数和总长度来测算其虫口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对稻水象甲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采用田间笼罩接虫法,施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量为5.0×109个孢子/m2,测定施菌后水稻叶片的取食斑数及水稻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5.0×109孢子/m2的施用剂量下,球孢白僵菌YS03菌株对稻水象甲成虫在田间的防治效果为40%~60%,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达18.75百分点,水稻的分蘖数、穗数、穗粒数都有显著增加,仅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球孢白僵菌对稻水象甲成虫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优效的生防菌株,利用不同来源的4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分别用0.1%Tween-80无菌水配制成5个不同的孢子浓度(2.0×104个/mL,2.0×105个/mL,2.0×106个/mL,2.0×10 7个/mL,2.0×108个/mL)的菌株对稻水象甲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在施茵后5d、7d、10 d、15d分别观察稻水象甲成虫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各菌株的时间效应与浓度效应呈负相关趋势,并筛选出对稻水象甲成虫毒力最强的YS03菌株.该菌株在孢子浓度为2.0×I08个/mL接种处理后,26.C条件下第15天供试成虫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5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毒力,在稻水象甲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首先研究了稻水象甲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选用13个水稻品种,分别在各供试水稻品种上饲养稻水象甲成虫50d,经对产卵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稻水象甲的产卵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14.527,df=12,104,p<0.0001),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产卵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叶片化学成分含量与稻水象甲产卵量的关系.测定13个水稻品种叶片的还原糖、总糖、含水量、可溶性白质、非可溶性蛋白质、总蛋白质、总酚、类黄酮及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间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F=18.312,df=12,26,p<0.0001).稻水象甲成虫取食后产卵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的3个品种辽粳294、IR16和T03在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也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表现为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越高,稻水象甲成虫取食该品种后的产卵量越多.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种群消长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湖南稻区1 a发生2代,由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啃食稻叶、产卵繁殖。第一代幼虫蛀食早稻根系影响水稻生长,第二代成虫取食晚稻叶片获得充足营养后,又迁移到当地越冬场所蛰伏。重点对稻水象甲的周年种群变动及虫源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影响田间种群消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虫的测报技术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的高效生物农药,以球孢白僵菌WP(100亿/g)、WP(100亿/g)+苦参碱、苦参碱、绿僵菌乳粉剂(100亿/g)等4个处理对稻水象甲成虫进行室内生测试验,在施菌(药)24 h后开始观察稻水象甲成虫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WP(100亿/g)+苦参碱)处理组的LT50最小,为122.27 h,比单剂白僵菌及苦参碱分别缩短36.65%、41.28%;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9.47%,比单剂球孢白僵菌及苦参碱分别提高13.32%、15.91%;白僵菌与苦参碱联合作用,在防治效果上是具有加成或增效的。  相似文献   

8.
对象山县山谷水平原稻区直播稻田的稻水象甲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高峰于5月初在山坡越冬场所和直播稻田塍同期出现,之后,集中迁入直播稻田,其取食、分布和产卵表现出明显的喜水习性,在直播稻田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个月。增殖倍数7.23倍,7月底迁入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稻水象甲的发生,对承德市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水稻产量。为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依据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抓好关键时期的三次防治:第一次防治于5月下旬在水稻秧田揭膜后,用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防治越冬代成虫,即防治水稻秧田及大沟埂杂草上的稻水象甲成虫,大大压低了本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的初期危害;第二次防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水稻插秧缓苗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