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试验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0个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一般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作为杂交亲本时,兼顾特殊配合力可以组配出更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高寒山区几个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利用9个玉米自交系,按 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进行试验。对主要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配合力总效应以及各自交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411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自交系405和琼180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其配制的组合配合力总效应高,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与选系模式的种质关系。  相似文献   

4.
玉米子粒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玉杰  林秀云 《玉米科学》1997,5(3):020-023
用7个玉米自交系(5个高油自交系,2个普通自交系)作完全双列杂交,并对配合力、方差成份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效应与自交系的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含油量高的组合出现在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自交系中,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无明显关系;自交系的含油量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99%,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占88%,表明含油量的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重要作用;含油量有很高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5.
配合力首先是在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作为测定品种或自交系生产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指一个品种或一个自交系与其他一组品种或自交系杂交所得杂种的生产力或产量而言。通常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种。一般配合力指一个品种(自交系)在一组杂交群体中的综合表现,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所决定的;特殊配合力表示一个品种(自交系)与另一个品种(自交系)杂交组合的特殊表现,财是由基因的显性偏差,上伍性作用以及基因型与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13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13个玉米自交系的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稳重和产量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根据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筛选出优良自交系3个和优良杂交组合2个。双亲一般配合力较高时,组配出高产组合的可能性大。确定最佳杂交组合应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石明亮 《玉米科学》1997,5(4):011-014
选用11个典型的优良自交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采用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值简易估算法,得出11个优良自交系穗部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和部分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据此结果分析,提供了选育各种优良穗部性状自交系的基础材料组合,并得出有关各种穗部性状的较高配合力的组合类型,从而为选育自交系及组配杂交种服务。  相似文献   

8.
几个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自仁 《玉米科学》2006,14(1):070-072
以张掖市农科所自育的9个自交系按照GriffingD4模型双列杂交,从产量上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分析。得出:①9个自交系之间,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②以Z801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0.69,Z910次之为0.55,Z936居第3为0.27;③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的组合有Z866×Z911、Z851×Z936、Z853×Z895和Z801×Z936共4个,其效应值超过0.70;④以Z866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值为0.68,Z936次之为0.60,Z895居第3为0.49;⑤Z936不仅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还有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将是一个很理想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9.
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八五”期间筛选的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12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吉880等5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而吉906等4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方可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多数性状的遗传力小于50%,环境方差偏大。  相似文献   

10.
玉米叶夹角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这项研究于1991~1992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本所试验地进行。本文按Griffing的方法四、模型Ⅰ的双列杂交,估算了6份玉米的自交系及其轮配的15个组合叶夹角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结果指出,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在玉米时夹角受控于多基因体系中,平展叶型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1.01),上挺和直立叶型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则呈负向效应。试验认为在上挺和直立叶型自交系的可能杂交中选配组合,及其后代选育自交系,可以获得叶夹角性状育种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选用6个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3×3),研究了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1)同一自交系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不同,不同自交系同一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也不相同。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受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穗行、秃尖长、穗粗、轴粗受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也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不同组合同一性状和同一组合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不尽相同。一般配合力不能够完全决定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都高的双亲配组,得到高特殊配合力组合的概率较大:(3)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顺序是: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轴粗、秃尖长、穗长、穗粗、穗粒重。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穗行数、轴粗、穗粒重、秃尖长、穗长、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其中,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的性状有穗行数和轴粗,均在75%以上,它们可以作为进行早代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5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金山2A、福伊A、京福5A、G201A、太香A)和5个杂交稻恢复系(22、制3、404、制6、明恢86),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25个杂交稻组合,研究了这些新恢复系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除有效穗和播始历期外,父本和母本对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倒三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12个农艺性状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杂交稻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相同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同,因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关键。制3、制6、404是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恢复系,它们的杂种综合性状都比较好,是具有较好育种应用前景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属于5个杂种优势群的24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母本(P1),优良玉米自交系T138-1及其秭妹系T138-2为父本(P2),杂交获得了48个组合。分析了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效应,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各性状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P1亲本,除出籽率GCA外,其他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2亲本,生育期、株高、穗粗、行粒数、穗位、棒三叶面积GC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1与P2互作间的SCA方差除出籽率和小区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的SCA差异均极显著。P1亲本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别很大,P2亲本T138-1出籽率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于T138-2,其它性状GCA值均低于T138-2。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SCA值与其性状均值之间达到了正的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受环境影响较大。各性状总配合力效应与实际田间表现基本一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棒三叶面积、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总配合力效应与小区产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本所选育的ST039、ST029以及其它5个常规自交系的8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根据GCA和SCA效应值,确定ST039、岱20、ST029和D15这4个优良自交系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ST039×D15、478×岱20等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根据配合力及遗传参数估计,一般配合力表现出比特殊配合力较大的遗传分量,在选配组合时应注意选择GCA较高的自交系作亲本,还应注意特定组合特定性状SCA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10份玉米自交系为母本、4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父本,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40份组合,从株高、穗位高、茎粗、绿叶数、植株鲜重和果穗鲜重6个性状进行配合力评价和对照优势分析.结果 表明,青贮玉米自交系GRL62491、GRL5256、GRL6176—般配合力较高,杂交组合GRL6176/GRL62491、GRL5...  相似文献   

18.
玉米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7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以19个玉米远缘杂交选系为父本,按7×19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133个杂交组合,分析其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材料及其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在19个选系中,1183的单株产量、穗粗和穗行数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突出,均为正向值最大,其次为1164、1157和1193。不同组合及其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也较大,其中组合K389×1162和156×1193单株产量SCA效应较大。遗传参数研究表明,产量及产量组成性状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亲本来配制组合,此类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70%以上;穗长和秃尖长相对较低,低于40%,其余性状居中,界于50%~70%。因此在实践中对穗粗和穗行数进行早代选择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对应用温带骨干自交系和西南地方种质选育的15份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D4模型进行双列杂交,组成10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10个性状的GCA、SCA、TCA以及各自交系的SCA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自交系的GCA、SCA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W 17,W 16,W 18,6-25,W 14这5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是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20.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