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16,19,22,25和28℃)和5个盐度梯度(15,20,25,30,35)对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碱性磷酸酶的活力逐渐升高;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盐度升高至30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盐度25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最低;当盐度低于30,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盐度30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盐度达到35时,3种酶的活性都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加州扁鸟蛤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细鳞鱼仔鱼肠道为材料,通过梯度离心法时刷状缘膜进行了分离纯化.以刷状缘膜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移酶为标志酶,以钠-钾-ATP酶代表底侧膜,琥珀酸脱氢酶指示线粒体.经两个梯度离心处理后,刷状缘膜酶得到了富积纯化.在28000 g离心处理中,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移酶富积系数分别超过13倍和10倍,检测不到纳-钾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仅为初始匀浆的0.01%;而43000 g处理,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移酶富积系数也分别超过13倍和10倍,检测不到钠-钾-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通过刷状缘膜上相关酶类活性测定对分离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以镁为沉淀剂.对肠道匀浆以43000 g二次离心可以提高富积系数并降低污染,制作出了适用于营养吸收研究的细鳞鱼仔鱼肠道刷状缘膜囊.  相似文献   

3.
氨和乳酸对悬浮培养的BHK-21细胞生长和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氨和乳酸对悬浮培养的BHK-21细胞生长和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用添加了不同浓度氨和乳酸的培养基悬浮培养BHK-21细胞,间隔12 h取样,比较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当氨和乳酸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5和10 mmol/L时,对细胞的生长产生弱抑制作用;随着氨和乳酸添加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缓慢,营养物质消耗量降低,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在氨和乳酸添加浓度分别达到5和20 mmol/L时,细胞生长代谢受到严重的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培养液中氨和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会抑制BHK-21细胞生长,影响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雏鸡核黄素缺乏症的外周神经酶细胞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核黄素缺乏时外周神经变化的发生机理,对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腺苷三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进行了酶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核黄素不足的鸡,雪旺氏细胞和轴突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定位于雪旺氏细胞膜上的腺苷三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下降。通过对琥珀酸脱氢酶、腺苷三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动态观察,证明轻症鸡自愈的现象以及雪旺氏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形成脱髓鞘、外周神经水肿、导致雪旺氏细胞膜上的腺苷三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增生的雪旺氏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则可能是修复损伤的一种代偿。腺苷三磷酸酶活性下降与神经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酶组织化学法测定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及在抗囊药物作用下几种糖代谢酶(6-磷酸葡萄糖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研究了猪囊尾蚴的糖代谢基本规律和两种药物(阿苯达唑、奥芬达唑)对其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猪囊尾蚴存在类似于其他蠕虫的糖代谢通路,具有糖无氧分解、逆向三羧酸循环和糖异生途径.两种药物使猪囊虫体内的6-磷酸葡萄糖酶、琥珀酸脱氢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代偿性增强,说明药物首先抑制糖有氧分解途径,然后糖分解代谢受到全面抑制,致使虫体能量耗竭,直至死亡.奥芬达唑对体内各时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较优,且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6.
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实验性感染兔出血症(RHD)病毒后不同病期(潜伏期、高热期、濒死期和死亡时)病兔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肝脏AKP、ACP、和LDH活性在潜伏期至高热期增强,以后各期均减弱;ATPase和SDH在病程各期均明显减弱。从而推论,肝细胞的坏死与ACP活性增强、溶酶体活跃有关;黄疸的发生与ATPase活性减弱及肝细胞线粒体受损有关;病兔的肝脏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  相似文献   

7.
阿苯达唑和奥芬达唑对猪体内囊尾蚴作用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半定量观察阿苯达唑和奥芬达唑对猪体内囊尾蚴发育过程中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谷氨酸脱氢酶(G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6-磷酸葡萄糖酶(G6Pase)、黄嘌呤氧化酶(XOD)、脂酶(FE)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用药组与不用药对照组猪体内囊尾蚴周围肌组织冰冻切片测各种酶的活性。结果 表明阿苯达唑和奥芬达唑作用后,各种酶活性均出现显著性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结论 揭示药物作用后,由于虫体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物质分解代谢和物质转运代谢代偿性增强,随后由于代谢体系被破坏而酶活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对不同载畜率下(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三种土壤酶(脱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植物群落生物量以及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环境因子与土壤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土壤酶活性随载畜率增加呈降低趋势,脱氢酶活性在禁牧区(197.51μgTPF/g·h)最高,脲酶活性在轻度放牧区(40.64mgNH+4-N/g·h)和重度放牧区(40.78mgNH+4-N/g·h)最高,磷酸酶活性在轻度放牧区(53.93μgphenol/g·h)最高;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在中度和重度放牧区不同土层内有显著差异(P<0.05),0~10cm土层酶活性高于10~20cm土层;不同载畜率下磷酸酶活性0~10cm土层高于10~20cm;三种酶之间相关性较低,但三种酶皆与环境因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人工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乳猪的空肠上皮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和5′—核苷酸酶的动态学变化。结果,肠上皮内碱性磷酸酶对病毒侵袭的反应最敏感,染毒18h后,乳猪肠上皮微绒毛排列整,碱性磷酸酶反应明显降低;45h后,断裂脱落的微绒毛内可见到较弱的酶反应;染毒18h后,肠上皮内的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酶反应见于整个溶酶体,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变大,多位于细胞的游离缘和扩张的内质网附近,此种内质网中可见到病毒。染毒45h后,肠上皮的溶酶体内可见到亚细胞碎片。染毒13~45h后,肠上皮内线粒体扩张呈不整圆形、内嵴破损,但其外膜的琥珀酸脱氢酶的反应却增强。肠上皮内5′—核苷酸酶的活性以感染18h为高。以上四种肠上皮内酶反应,在感染96h后活性均明显降低或消失。  相似文献   

10.
高岩 《当代畜牧》1989,(4):19-21
<正> 锌是目前已知的15种微量元素中的一种,称之为必需微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不但是构成机体内酶、激素、维生素等成分,而且还参加了这些活性物质的合成过程,现在所知的80多种酶的活性均与锌有关。锌是碳酸酐酶、羧基肽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尿酸酶及胰岛素的组成成分。肝脏是锌的重要贮存场所。锌通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光色(全光谱光、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环境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营养品质的影响,对欧洲舌齿鲈幼鱼[体质量为(29. 91±0. 39) g、体长为(13. 78±0.35) cm)]在不同光色环境下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试验设全光谱光组、蓝色组、绿色组、黄色组、红色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各组欧洲舌齿鲈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绿光组全鱼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但各组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其中绿光组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全光谱光组、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略高于蓝光组(P>0.05)。3)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欧洲舌齿鲈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由高至低依次为绿光组、蓝光组、全光谱光组、黄光组、红光组。4)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类似,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绿光组欧洲舌齿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 0. 05);肌肉中C22∶6n-3(DHA)、C20∶5n-3(EPA)以及EPA+DHA含量均以绿光组最高,黄光组最低。由此可见,不同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组成及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绿光环境更适合欧洲舌齿鲈的养殖。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鲤浮肿病毒(CEV)重组酶介导的链替换扩增(RAA)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CEVP4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与探针,经过筛选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9℃恒温反应20min即可快速、特异性地检测出CEV,与常见的鱼类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其对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2.8×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35份临床鲤科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结果可靠,不依赖于复杂的仪器,适用于现场对CE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传染病一直以来对动物与人的危害极大,而常见抗病毒药物对细胞有较大毒性,且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给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增加了难度。卵黄抗体因其获取方便、获得量大、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可进行规模化生产、性质稳定,因此广泛应用于动物与人的病毒性疫病防治中。论文阐述了卵黄抗体的产生、结构、优势、作用机理等内容,并对卵黄抗体在动物与人病毒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和已商品化的产品现状进行了综述,汇总研究之不足,若卵黄抗体能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克服不足,在今后的应用过程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饲料中喹烯酮和喹乙醇的检测方法。样品经0.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后,通过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0.1%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AtlantisT3色谱柱分离,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在5~50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在0.2、0.4、2 mg/kg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95.5%,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检测限为0.06 mg/kg,定量限为0.2 mg/kg,该法准确、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辽宁省猪链球菌流行菌株主要血清型毒力因子分布特征及致病性,依据猪链球菌属保守基因及血清型特异性基因,从辽宁地区采集猪链球菌疑似病例肺脏、肝脾、脑、关节液等样品进行猪链球菌及其血清类型鉴定;应用猪链球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方法,检测所分离到的不同血清类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并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和病理学技术对其致病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从辽宁地区采集的72个样品中共分离到23株猪链球菌,主要血清型有1,2,7型,其中SS1型4株,SS2型2株,SS7型5株。其余12株未确定血清型。SS1、SS2、SS7型阳性率分别为17.39%,8.69%,30.43%。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上述6种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00%,66.6%,25%,16.7%,75.0%,58.3%,其中SS2均具备6种毒力因子,SS1、SS7和血清型阴性株猪链球菌均具有部分毒力因子,与SS2的差异毒力因子为epf。SS2可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以及脑膜炎,SS1、SS7均可引起小鼠发病,但各器官的损伤则较轻。SS1、SS2、SS7脑内接种均可引起小鼠脑膜炎,炎症反应SS2最重,SS1次之,SS7最轻。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细菌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得以在诸多抗生素中存活。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药物研发途径,理想的药物靶标与代谢和压力相关,而由信号核苷酸(p)pp Gpp调节的严谨反应是有效的靶标之一,抑制该途径会降低致病细菌存活率。最近设计的(p)pp Gpp小分子类似物,在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抗菌肽、小RNA和核糖开关以及抗生素佐剂等在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四黄止痢复方醇提物(CSME)对禽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采用微孔-平板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吸光光度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4种主要毒力因子(tsh、iss、ibeA和fimC)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SME对禽大肠杆菌(CVCC251)的MIC为125 g/L,1/2MIC就能显著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核酸、蛋白质外泄,并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1/8MIC能显著抑制了禽大肠杆菌tsh、iss和fimC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CSME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菌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拟通过测定引进奶牛进入高原后疾病发生率、生产性能发挥情况及血液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继而综合评价引进奶牛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两个品种奶牛均分为高山病发病组、生理指标组、生产性能组,每组均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表明,高山发病组:引入一年后,荷斯坦奶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26.5%,娟姗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8%,娟姗牛高山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且氧气浓度与高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生理指标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1年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极显著提高(P <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提高(P <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降低(P <0.01),此外呼吸、脉搏均有提高;生产性能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后,产奶量、体细胞数极显著降低(P <0.01),乳蛋白率显著降低(P <0.05),此外犊牛初生重较低,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引进奶牛无论是疾病抵抗还是生产性能发挥方面均未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熊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但其资源稀缺,寻找熊胆替代品已成为研究热点。考虑其来源性质,其可能替代品首要考虑动物胆类中药。论文综述了包含熊胆、牛胆、狗胆、猪胆、羊胆、兔胆、狐狸胆、貉胆、鸡胆和鹅胆等10种动物胆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对比发现包括熊胆在内有8种动物胆中含有鹅去氧胆酸(CDCA),熊胆中含有的胆汁酸成分在其他动物胆中均可发现;10种动物胆中氨基酸多以结合型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牛磺酸(Tau)或甘氨酸(Gly),种类差异较小;10种动物胆中微量元素种类接近,不同动物胆相同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有关动物胆中胆色素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胆红素上,其他类别的胆色素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