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播期和品种小麦小花结实的粒位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定小麦不同小穗位和小花位发育与结实特性是实现大穗多粒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冬,春性小麦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得出,较高的小穗结实力是增加穗粒数的重要因素,不同播期,品种之间,小穗粒重和粒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中部以及基部小穗粒重与穗粒重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体现环境差异的播期效应以对中部小穗发育的影响为主,而冬,春性品种的基因型差异可反映在各个小穗位上,第2小花粒的子粒发育状况反映整个小穗的生产能力,结果表明,促进中部优势小穗(第5-15小穗)结实和第1-3小花位子粒发育是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穗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3.
谭秀山  毕建杰  王金花  叶宝兴 《作物学报》2012,38(10):1920-1929
为研究小麦不同穗位籽粒淀粉粒差异及其与粒重相关性, 以露天池栽冬小麦济麦20, 测定不同小穗位成熟颖果胚乳细胞大小、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及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体数量变化。结果表明, 小麦胚乳淀粉粒发育具有显著的粒位、穗位效应, 相同小穗位, 强势粒淀粉体起始时间比弱势粒早4~5 d。相同粒位, 中部小穗籽粒淀粉体最先发育, 上部小穗次之, 下部小穗最晚。淀粉体数量在中部小穗籽粒最多, 随着灌浆进程, 下部小穗逐渐赶上并超过上部小穗。成熟籽粒淀粉粒数目分布总趋势为BL型>BS型>A型; BS型淀粉粒表现强势粒>弱势粒, 且随小穗位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BL型则相反。淀粉粒的数目分布导致其体积与表面积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粒重与大、小淀粉体数目相关系数随灌浆进程逐渐增大, 且前者大于后者; 成熟期分别达到0.88**和0.78**。粒重增加与大、小淀粉粒数目增长的相关系数分别高于0.96**和0.93**, 前者在穗位间差异不显著, 后者表现为下部小穗>上部小穗>中部小穗。小麦胚乳淀粉粒形成及粒度分布既具有强弱势籽粒间的粒位效应, 也具有显著的小穗位效应; 弱势籽粒仍有通过增加淀粉粒数量以减小其与强势籽粒间粒重差异的调控空间。  相似文献   

4.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王岩 《小麦研究》1996,17(3):17-19,16
本文介绍了1994年1995年两年的研究结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千粒重和穗粒重,而粒数又受有效小穗数的多少和每小穗粒数所制的,其中穗数多少,又与有效分蘖存在密切关系。有效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数与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北项研究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地协调产量三要素的关系,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优质小麦济麦20号春季氮肥后移增产保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起身肥易造成田间郁闭,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少,粒重低、品质差;拔节肥能明显减少不孕小穗小花,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倒伏能力;单一孕穗肥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明显降低,但穗粒数和粒重增加,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科研人员揭示了"稻花"发育调控机制,为提高水稻每穗粒数实现增产提供了可能。科学家日前通过研究证实,原始的"稻花"(水稻小穗)由三个小花构成,水稻小穗中的两个护颖是由侧生小花退化而来。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水稻小穗侧生小花的发育调控机制,为通过提高水稻每穗粒数实现增产提供了可能。据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何光华教授介绍,水稻产量的构成有"三要素"——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其中每  相似文献   

8.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洁  朱艳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3):316-322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数及籽粒重的预测;进一步结合茎蘖发生与穗数决定模型,最终建立了小麦产量结构形成的模  相似文献   

9.
麦小穗缺位及不孕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产量中产阶段主要解决穗数不足的问题,而进入高产阶段则主要解决穗重的问题,穗重取决于千粒重和穗粒数,而豫南地区选用大粒品种风险较大,因此,提高穗粒数,减少小穗缺位、小穗不孕、小花退化是小麦高产阶段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大粒型春小麦品种东农7742,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成熟,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穗内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差9%;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为中部粒>下部粒>上部粒;不同粒位蛋白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则是第2小花粒≥第1小花粒>第3小花粒。不同位置籽粒蛋白质的积累能力与其相应的粒重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着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和最终合成。  相似文献   

11.
以3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重复,对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千粒重>穗长>穗粒重>苗叶宽>有效分蘖数>株高>苗叶长>生物学产量>小穗粒数>不育小穗数>每穗小穗数>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苗叶宽>不育小穗数>有效分蘖数>株高>每穗小穗数>生物学产量>分蘖数>苗叶长>穗长>小穗粒数。因此,高产选育应充分考虑千粒重和穗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小花发育不同时期遮光对穗粒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研究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光照强度对它的影响,以及穗粒数减少的生理原因。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给予遮光处理,对小花总数没有明显影响,对下部小穗的结实数影响显著。遮光的各处理不孕小穗数明显增多,每穗粒数减少。小花发育的任何时期遮光,都将造成体内糖含量的下降,而阻碍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穗粒数减少。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不同粒位、粒重及其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个小麦品种各粒位上的粒重及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位的粒重差异显著,其大小在麦穗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穗中下部小穗的第1、2花位籽粒最大(43.9mg),上部小穗及中部高位小花所结籽粒最小(26.2mg),除种子大小影响种子活力外,粒重相同的种子,位于下部小穗上的籽粒具有较高的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14.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27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  相似文献   

15.
遮光对冬小麦穗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在小麦穗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遮光(为自然光照的1/5)对冬小麦(农大183)的穗,特别是其中的性器官发育的影响,以及遮光对叶片同化效率、同化物分配和穗中一些物质含量的效应。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考种资料表明,遮光使每穗小穗数减少了25%,使每小穗粒数减少了29%。虽然遮光穗籽粒的千粒重还稍大一些,遮光的每穗粒重仅为对照的69%。2.遮光对穗发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发育的小穗和小花的数目减少、不孕的小穗和小花的数目增多上。处于穗的不同部位的小穗、小花受遮光的影响不同,基部受影响最大,顶端次之,中部受影响最小。3.遮光对穗中性器官的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造孢组织对光强度表现较不敏感,大孢子母细胞受遮光影响较小,而小孢子母细胞对光强度不足极为敏感。遮光后穗基部及顶端小穗中许多小孢子母细胞解体,不能正常发育形成四分孢子;在一部分小穗中不正常的减数分裂数目增多。小孢子的正常发育受到阻碍,影响了授粉能力,降低了结实小穗、小花数。4.遮光影响了植株中全氮、蛋白质氮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若以可溶性糖/蛋白质氮作为碳氮比的指标,遮光植株各部位的此数值均显著地较对照低。 5.单向纸上层析表明,遮光使穗中各糖的含量减少,其中以蔗糖的减少最为显著。6.双向氨基酸纸上层析表明,这时小  相似文献   

16.
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康  温晓霞  廖允成  刘杨 《作物学报》2016,42(9):1391-1401
小麦穗粒数与小花退化密切相关,多胺是调控小花发育的一种重要植物生长调节剂。本研究利用小麦品种(系)双大1号(大穗型)和西农538 (小穗型),于小花退化阶段在穗部施用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分析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Spd和Spm显著抑制小花退化、提高了可孕小花数目,而Put加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并且多胺的调控具有明显的位置效应,对小穗上部弱势小花退化的调控效应显著大于下部强势小花。施用外源Spd和Spm后,弱势小花中Spd、Spm显著增加,同时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及其与脱落酸(ABA)的比值也显著升高,而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降低,并且弱势小花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外源Put对弱势小花的控调效应与此相反,施用后弱势小花中Put、ABA含量以及内源ETH释放速率显著提高,而(Z+ZR)与ABA比值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因此认为,多胺参与了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其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测定208份材料的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其中42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分析品质性状与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与株粒重、千粒重、穗长;沉降值与株穗数、株粒重;湿面筋含量与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抽穗期与产量性状和沉降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无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及沉降值有负向变化趋势,与穗长、单株粒重、湿面筋无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较基肥50%+拔节肥50%和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的运筹方式显著增加了不孕小穗数,降低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2008—2010两年度全部基肥运筹方式较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氮肥运筹方式处理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25.5%和29.8%,结实小穗数均降低5.7%。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较对照处理,2008—2010两年度,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10.6%和4.6%;结实小穗数分别降低2.8%和1.4%。孕穗期渍水降低主茎穗结实4粒的小穗数比例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数的比例及第3、第4粒位籽粒粒重和第3、第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提高孕穗期受渍小麦主茎、分蘖穗结实小穗数和粒重,增加主茎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的比例和结实小穗第3、4粒位的粒重,提高第3、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减少不孕小穗数,进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经济产量。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对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对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显著促进分蘖的生长,提高分蘖素质,增加分蘖成穗数;能够提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幼穗分化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小穗、小花数目多,质量好,增加穗粒数;能够使生育期提前,特别是抽穗开花期的提前,避免了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的危害,延长了灌浆过程,提高千粒重,而穗粒重的提高,是晚播小麦地膜覆盖栽培增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Hayman(1954)的双列杂交法对小麦9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每穗小穗数和稳长存在上位性效应,收获指数、每稳粒数、株高、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穗数符合加——显遗传模型。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表现为部分显性;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德不孕小稳数以显性效应为主,表现为越显性。多数产量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株高的狭义遗传率最大.其次为收获指数和千粒重。早代选择对株高有明显效果,其次是收获指数和千粒重。92425是改良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的较好亲本;苏8527是改良每稳粒数的较好亲本:92041是提高于粗重的较好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