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减氮增密对高粱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产量的影响,2017—2018年选用杂交糯高粱品种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大田试验,设置常氮常密(CK)、常氮增密(T1)、减氮常密(T2)、减氮增密(T3)4个处理,测定高粱抽穗期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减施氮肥降低抽穗期高粱顶三叶的SPAD和LAI,增加密度虽然降低顶三叶的SPAD,却能显著提高LAI。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递增趋势,拔节期后迅速增加,成熟期积累最大。减少施氮量,提高高粱叶和茎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及其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显著提高高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和茎鞘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但显著降低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密度,降低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显著增加高粱籽粒产量。减氮处理降低高粱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但减氮下常密产量下降,增密产量却显著增加。与CK相比,T1和T3处理2 a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43%和7.92%,但两处...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氮肥对产量、光合特性的调控效果,明确品种-氮肥之间的互作关系,揭示其生理机制,合理匹配氮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以‘龙杂10号’、‘吉杂124号’和‘晋杂22号’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结合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不同时期高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以及收获产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品种的最适施氮量。结果表明,各处理下Pn、Gs和Tr显著正相关,与Ci负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龙杂10号’和‘吉杂124号’在一炮轰且氮肥为205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7 112.196和11 573.163 kg/hm2,与对照相比分别增长10%和30%‘;晋杂22号’在拔节期追施氮肥20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11 081.436 kg/hm2...  相似文献   

3.
以进口高浓度速效复合肥单独施用为对照,在果蔗上进行缓释肥施肥方法试验。试验结果:(1)缓释肥单独施用或与进口复合肥相结合施用,其施肥6cm,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3)蔗茎产量最高的为CK,达159.81t/hm2,T3与其无显著差异,T1、T2与其差异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4)生产成本最高的是CK,达68812.5元/hm2,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5)T3处理的生产效益最高,达12.488次数为4次,进口复合肥单独施用9次;(2)各处理的出苗率、茎径、有效茎等性状差异不大,但株高存在差异,最高的是CK,达294.万元/hm2,比对照增加收入4992.0元/hm2;其次为T2处理;T1处理的最低。因此,在果蔗生产中应用缓释肥,不仅可减少施用次数,降低生产成本,还可提高单位面积纯收入,是果蔗省工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化肥减施配合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燕麦生产中肥料施用过量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减施50%化肥(50D)、减施25%化肥(75D)、100%化肥(CK)、减施50%化肥+生物有机肥(50DM)、减施25%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75DM)等5个处理,分析了土壤3种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燕麦产量,研究减量磷酸二铵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和收获期75DM处理下0~20 cm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收获期较CK分别提高7.6%、12.6%和25.2%;与CK相比,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有效增加了燕麦收获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9.8%~22.9%,且以75DM处理最优。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燕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以75D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75D和CK提高24.5%和9.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与燕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减施25%化肥并配施600 kg/hm2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效性氮、磷、钾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燕麦增产。  相似文献   

5.
旨在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以高粱‘晋杂18号’为材料,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化控试剂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化控试剂喷施浓度设置4个梯度。结果表明,密度为150000株/hm~2效果最佳。处理A1B2光合速率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15.55%、22.22%和24.44%;处理A1B2叶绿素含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01%、9.72%和17.06%;处理A1B2高粱产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66%、9.10%和10.19%;处理A1B2株高分别比A1B1、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和CK降低了2.01%、2.76%、4.83%、6.45%、10.3%、6.21%、11.7%、13.78%、21.38%。低密度条件下,抗折力高于高密度种植条件。以处理A1B2效果最佳。适宜浓度的乙烯利、矮壮素具有促进高粱多种生理代谢和提高光合性能的作用,最终使籽粒产量增加。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乙烯利稀释200倍喷施和高粱种植密度为150000株/hm~2。  相似文献   

6.
水分是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籽粒品质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在自动防雨水肥控制池中设置4个春季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W1)、仅拔节期灌水1050m3/hm2(W2)、仅开花期灌水1050m3/hm2(W3)和拔节期525m3/hm2+开花期525m3/hm2(W4)。结果表明,W1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W2处理蛋白质产量最高,W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W4处理光合性能最稳定。与W1处理相比,灌水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使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增大;拔节期灌水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增加生物产量;开花期灌水促进籽粒长、宽增大,增大库容量,通过增加粒重而提高籽粒产量。通过比较拔节期灌水后至开花期未灌水前W1、W4和W2处理发现,灌水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  相似文献   

7.
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380.35kg/hm2、5472.45kg/hm2和5308.20kg/hm2、5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420.20kg/hm2、4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探究氮肥处理对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开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藁优2018(A1)、师栾02-1(A2)和石优20(A3)3个具有代表性的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氮水平,0(N0)、180(N1)、240(N2)和300kg/hm2(N3),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石优20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藁优2018容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不同处理组合中,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强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醇溶蛋白含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不利于千粒重和容重的增加;其中籽粒产量以N2处理最高,蛋白质含量以N3处理最高。石优20产量最高,藁优2018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师栾02-1的综合表现较好;所以在氮肥底追比例5:5、追施氮肥时期为拔节期条件下,种植石优20和藁优2018施纯氮240kg/hm2;种植师栾02-1施纯氮180kg/...  相似文献   

9.
为引进、筛选适宜兴安盟地区种植、推广的高产优质高粱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20个品种高粱为试验材料,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抗性表现进行了观察,并利用隶属函数进行了综合评价‘。龙杂20号’生育最期短,为100 d,其余品种在103~143 d左右;‘红缨子’最高,为293.6 cm,‘龙杂18号’最矮,为94.5 cm,其余品种株高在103.9~234.2 cm之间;各品种穗长在23.1~35.3 cm之间;‘龙杂18号’、‘龙杂20号’叶片数最少,分别为13.5、13.4个,其余品种在19.1~23.1个左右;各品种高粱单穗重在33.3~128.7 g之间,单穗粒重在23.7~118.8 g之间,籽粒产量在5344.3~9344.7 kg/hm2之间。‘金糯粱5号’‘、冀酿3号’、‘吉杂124’‘、辽杂19号’‘、凤杂4号’等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较强,综合表现较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酿造高粱肥料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99-103
为了探讨本栽培区域 N、 P、 K肥对酿造高粱产量的影响, 寻求获得高产的 N、 P、 K肥配方, 本试验采用 “3414” 设计方案, 以 ‘晋杂 23号’ 为试验品种, 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N、 P、 K肥配方对试验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高粱农艺性状、 穗粒重、 千粒重都高于对照(N0P0K0), 但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 在一定的肥力基础上, 增加肥料投入比不施肥可获得较高产量; 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于提高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 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高粱籽粒产量显著降低; 在本试验条件下, 以 N 施用量为 96 kg/hm2, P2O5施用量为 76 kg/hm2, K2O 施用量为60 kg/hm2是高粱获得高产量、 低成本、 高收益的合理配方。  相似文献   

11.
粒用高粱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对氮磷钾营养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011—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农业试验基地的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在高粱/玉米轮作体系下,以晋杂23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料,设置NPK、PK、NK、NP和CK(不施肥)5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土壤养分耗竭条件下氮磷钾肥对粒用高粱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后76 d,NPK、PK、NK和NP处理最大叶叶面积分别比CK增加18.7%、4.1%、17.9%和16.6%,单株总功能叶面积分别比CK处理增加54.1%、18.4%、47.4%和48.2%;整个生育期施肥处理对叶片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自出苗后121 d,各施肥处理对茎干物质累积具有显著影响。NPK、PK、NK和NP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93.8%、35.5%、91.2%和78.1%。自出苗后100 d,CK和PK处理叶片中的N含量显著低于NPK、NK和NP处理,此时CK和NK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P含量。在收获期,CK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中N含量。CK、PK和NP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而支链淀粉含量下降,导致直链/支链比值相应增加。施氮肥处理(NPK、NP、NK)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CK和PK处理;NPK处理分别提高了73.9%和40.3%。NPK处理籽粒单宁含量比CK和PK处理分别提高15.6%和22.7%。研究表明,不施肥和不施氮肥显著降低了粒用高粱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氮磷养分吸收以及籽粒中支链淀粉、蛋白质和单宁含量,不施肥和不施氮对高粱的影响明显大于不施磷或不施钾,平衡施肥有利于粒用高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于2019—2020年以汾酒粱1号为材料,在0、75、150、225、300和450 kg N hm–26个施氮水平下,于花后每隔7 d采集不同穗位籽粒分析其灌浆特性及淀粉形成过程,探究不同氮素用量对高粱籽粒灌浆及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75 kg hm–2显著提高了穗粒数和产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没有显著变化;氮素对优势粒(始花日开始2 d内开花的籽粒)和劣势粒(始花日开始5~6 d间开花的籽粒)的单粒重及单粒体积、灌浆特性和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施氮条件下单粒重、单粒体积和灌浆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不施氮处理的单粒重和单粒体积仍高于各施氮处理,且缺氮显著延长了灌浆活跃期。籽粒淀粉累积速率与参与籽粒淀粉合成的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显著相关;过量施氮(450 kg N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SSS的活性最高,促进了灌浆前期籽粒淀粉累积;施氮75 kg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南区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突出、降水径流损失大、高粱低产低效益等问题。2020—2021年,在黔西南山区以前茬种植春玉米的7°黄壤缓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横坡种植模式(作物行向与坡向垂直)下传统露地平作(CK)、条带垄覆地膜(RFM)和条带垄覆玉米整秆(RSM) 3种不同处理对径流、以及高粱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纯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横坡垄作模式下,RFM和RSM处理高粱生育期内的降雨径流深度分别平均显著下降27.3%和42.1%,纳水系数分别平均增加9.5和14.6个百分点。2个条带垄覆横坡种植较CK显著增加高粱生育期的耗水量,其中拔节至抽穗阶段、灌浆至成熟阶段耗水量与产量分别呈显著(r=0.51~*)和极显著(r=0.81**)正相关。与CK相比, RFM、RSM显著增加高粱成熟期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平均显著增加8.5%和6.2%,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显著下降12.6%和21.4%。主要原因是,条带垄覆可显著增加高粱全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抽穗、灌浆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促进了高粱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冀东地区3个夏谷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以冀谷38、冀谷39和冀杂金苗一号为试材,设置45.0万(M1)、52.5万(M2)、60.0万(M3)和67.5万株/hm2(M4)4个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的株高和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茎粗、顶3叶面积、穗长、穗粗、码数、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个品种的穗数均在M4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个品种的穗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19.13、18.17和16.38g。3个品种的千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3.01、2.72和2.58g。冀谷38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6339.6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3.04%和10.86%。冀杂金苗一号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5410.0kg/hm2,显著高于M1和M4处理,分别增产23.73%和7.17%。冀谷39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在M4处理下最高,为6189.0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9.59%和11.19%。  相似文献   

15.
依托长期种植翻压紫云英定位试验,探讨豫南稻田在翻压紫云英作绿肥的情况下对后茬作物水稻养分吸收、养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由此确定紫云英鲜草的最佳翻压量。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化肥)以及紫云英鲜草翻压量分别为22.5,30.0,37.5,45.0,52.5,60.0 t/hm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常规施化肥和翻压紫云英处理分别增加稻谷产量21.72%和19.23%~29.20%(P<0.05)。在所有紫云英翻压处理中,紫云英翻压量为52.5 t/hm2时,稻谷氮、磷、钾含量和养分吸收量最高,但继续增加翻压量,稻谷养分含量和养分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紫云英翻压量为37.5~60.0 t/hm2时,水稻地上部氮磷钾素累积量显著高于CK(P<0.05)。与CF相比,紫云英翻压22.5~37.5 t/hm2显著提高水稻磷、钾素养分利用效率及磷、钾素偏生产力(P<0.05)。因此,在豫南地区,长期紫云英翻压22.5~37.5 t/hm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量对临麦4号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播种量作为多项栽培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调整群体结构和产量水平有重要作用。以大穗型小麦品种临麦4号为研究材料,探讨75、150、225、300和375kg/hm2 5个播种量水平条件下的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的差异。2年结果表明,与其他播种量相比,150kg/hm2播种量处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贮藏再转运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播种量之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150kg/hm2播种量处理的穗部和整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0kg/hm2播种量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各播种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 hm–2)、50%(W2:2000 m3 hm–2)和60%(W3:2400 m3hm–2) 3个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玉米产量和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18—2020年玉米籽粒产量W3与CK差异不显著, W2和W1均显著低于CK, 3年产量平均降低3.91%和11.18%;滴灌下W3产量与W2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W1, 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W1增加17.56%、9.06%和9.56%。开花期W3和CK瞬时光合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均不显著,W1均最低,气孔限制值的表现则相反。叶源特性和光合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花后30d至成熟期W1和W2均低于W3,W3优于CK,其中,单株叶面积、比叶重、穗位叶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18.
为关中西部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实践,以高粱品种‘红缨子’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锰肥、复合肥和锌肥不同组合对高粱叶片光合能力、籽粒品质、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获得高产的最佳组合方式是种植密度水平为3,锰肥、复合肥、锌肥水平分别为2;最优光合能力综合得分的组合方式是种植密度和锌肥水平分别为1,锰肥和复合肥的水平分别为2。不同因素组合方式对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单宁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且获得不同品质指标的最优组合方式存在差异。关中西部地区高粱种植密度16.5万株/hm2,配施锰肥7.5 kg/hm2、复合肥750 kg/hm2和锌肥7.5 kg/hm2可实现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双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宁夏旱地糜子生育前期大量氮素流失的面源污染和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植株早衰和减产等问题。在施氮量135 kg/hm2水平下,根据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设计了5个氮肥运筹处理,基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6∶2∶2(N1,氮肥前置)、6∶0∶4(N2,常规氮肥运筹)、2∶4∶4(N3,前氮后移)、4∶6∶0(N4,前氮后移)、4∶0∶6(N5,前氮后移)、不施氮肥处理(CK),通过研究氮肥后移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探索糜子最佳的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氮肥运筹对糜子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9%,26.6%,30.8%,22.1%,23.3%;各处理氮素积累量表现为穗>茎>叶>根,且显著高于CK。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氮肥后移处理(N3、N4、N5)比氮肥前置处理(N1)依次提高了4.75,3.08,2.99百分点。基于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得出N3(基肥∶拔节肥∶抽穗肥比例为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 N1)、减氮20%(192 kg hm–2, N2)、减氮40%(144 kg hm–2, 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 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 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 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 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