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析晋西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空间耦合关系,为推进资源密集地区生态环境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晋西三川河流域街镇为研究单元,利用问卷调查、当量因子法、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刻画该流域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空间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子。 [结果] 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西差异明显。 ②居民福祉水平总体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空间特征。 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以协调状态为主,其中良好协调比例58.9%。 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地利用程度、植被覆盖度和年均降水量是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且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程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显著。 [结论] 三川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空间耦合特征差异明显,主导影响因子为植被状况,未来需整体科学规划生态空间,重点关注流域中西部绿色开发和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切实提升居民福祉水平。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蕻强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333-337,344
[目的]定量分析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关系,以期为兰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适当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构建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市化水平2个子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兰州市2004—2014年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定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1)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从2004年的0.585 1上升到2014年的0.659 6,11a间共上升了0.074 5,年均上升0.006 8,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4年的83.2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5.02亿元,在11a内增加11.78亿元,年均增加1.07亿元,也呈递增趋势。[结论]兰州市2004—2014年城市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耦合关系呈现倒U形发展趋势,总体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状态之上,在2009—2012年达到协调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依据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综合评价耕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维功能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可视化制图刻画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关系,最终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解析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生产功能水平、生活功能水平和生态功能水平分别处于[0.030,0.608]、[0.042,0.672]和[0.058, 0.897]范围,生产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波动变化,生活功能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生态功能水平则整体小幅提升,各项功能均具有极化特征。耕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格局分别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分布特征。2)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0.093, 0.554]范围,整体稳步提升但水平仍然较低,多数省份耕地多功能仍为失调状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空间格局逐渐呈现集聚提升的演化特征,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北地区则处于较低水平。3)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受经营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及驱动机制,对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结合煤炭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在分析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揭示2005—2018年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时序变化规律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淮南市煤炭开发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基本处于0.5~0.7之间,二者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由勉强协调—煤炭开发滞后阶段逐步过渡到中级协调—同步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环境需求、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与协调发展的关联度分别为0.910 2,0.817 8,0.807 0。[结论]研究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淮南市煤炭开发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区水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0—2020年区域内三者间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 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三系统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三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等级不断提升,东部、北部、中西部的三系统变化趋势趋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与全域相似; ②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水效率、政府、科技、人口和教育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全域与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负两方面作用。[结论]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应该同时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正向因素作用,减少负向因素影响,实现三系统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基于三峡库区1995—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库区情况修正中国不同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对库区不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引入农户不同生计资本的评价体系,构建库区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及空间分布规律;再计算各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极度耦合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65.38%,除库尾渝中区和大渡口区,其余区县均为中度及以上耦合;各区县从衰退发展逐步向濒临衰退发展靠近,濒临衰退发展区县向勉强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区县转化。(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不同,库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最高达到55.31%。(3)三峡库区各生态系统服务与不同农户生计资本的相关性极强,人力资本对生态系统服务最耦合,农户生计与支持服务耦合协调度最高,库区整体协调发展水平逐年向好。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大,两者相关性极强,耦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布格局及主要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实践、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InVEST模型、ArcGIS等工具,评估湖南省2000—2020年粮食生产、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生境质量共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量,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匹配关系,在网格尺度和县域尺度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驱动因子。[结果](1)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总量均大于需求总量,碳固持服务和生境质量服务供给量以及水源涵养服务需求量下降,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量均上升。(2)湖南省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布、供需比集聚特征以及供需空间匹配空间异质性明显。(3)两种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主导因子有一定差异,社会经济因子在县域尺度上的影响较网格尺度更为显著;土地利用因子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空间分异解释力较高。[结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未来各级政府应制定更加精确的生态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最终达到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格网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空间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基于格网尺度,计算了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ESV)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①盘州市ESV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几个少数民族乡镇,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快且城市化率较高的区域;②盘州市GDP在空间上呈现出局部高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亦资街道、翰林街道等工业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③盘州市ESV与GDP耦合协调度值较低,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盘州市东南部、北部以及中部;④盘州市ESV与GDP耦合协调度类型以严重失调衰退经济损益型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79.95%。[结论]盘州市ESV与GDP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矛盾,耦合协调度较低,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协调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及生态安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方法] 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需求,根据供需指数得到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匹配空间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 ①2005—2020年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林地和草地水源涵养能力明显高于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 ②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不匹配特征,水源涵养供需匹配赤字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鄱阳县、万年县、乐平市、昌江区和珠山区,盈余区分布在北部浮梁县、东部婺源县、德兴市和弋阳县;③自然因素中年潜在蒸散发、高程和林地覆盖率是影响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工矿用地和耕地覆盖率等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加剧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失衡。 [结论] 饶河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优化存在挑战,未来应在该地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源涵养服务供给,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实现区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静  马亚亚  王杰  刘国彬  张超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229-235,282
[目的]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期为区域的协调发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固原市原州区2002—2016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数据,构建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建立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度模型,得到并预测该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结果] 2002—2016年,固原市原州区社会经济系统评价指数稳定上升,受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的发展速度快于后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耦合协调类型从经济滞后中度失调型发展为生态环境滞后的濒临失调型;通过模型预测,2017—2025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将逐渐升高,耦合协调类型会不断向理想状态发展。[结论]固原市原州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快于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从而制约了该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为实现原州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力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胡雪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2):285-292
[目的]探究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该地区生态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模型、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与空间分析法对山西省ESV、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2000—2020年山西省ESV由3 241.73亿元下降至3 189.70亿元,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动态变化特征,除林地ESV增加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ESV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耕地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5.42%;ESV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高值区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以及吕梁山等山区地带,低值区分布在太原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且范围有所增扩。2000—2020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为-0.001 9,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其经历了由低度协调向低度失调转变的过程,生态经济协调关系出现恶化,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极大挑战。NDVI和城镇化率对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远大...  相似文献   

12.
粤北山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恢复力及其协调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波  肖欣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5):218-226,241
[目的] 对粤北山区5市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力进行测度和协调度评价,为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恢复力的视角构建了社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并建立二元和三元协调度模型。[结果] ①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上升,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增速较为缓慢,生态子系统恢复力有所下降;②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恢复力等级空间明显,社会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升高,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经济系统恢复力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③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社会—生态系统基本协调,社会—经济系统初级协调;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仍然处于轻度失调阶段。[结论] 粤北地区耦合系统的恢复力有待提高,特别是生态系统恢复力。后期应该注重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和互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正向、负向作用区域相结合的生态屏障区,以充分实现生态屏障的保护、防御目标,为科学规划、实施生态屏障区分目标和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渤海湾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通过水鸟多样性热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得出正向、负向作用区域,结合各省份海洋保护规划目标,构建渤海湾海陆统筹生态安全屏障。[结果](1)水鸟多样性热点区域位于沿海滩涂、湿地和水体生态系统,冷点区域位于建设用地和耕地等频繁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北向南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功能服务价值量最高。(2)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仍存在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地点;由北向南,海洋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海洋渔业开发强度逐渐上升。(3)生态安全屏障共包括16个区域,其中正向作用区域11个,负向作用区域5个,主要位于近海一侧陆海交汇处,整体大致呈现间隔分布的特征。[结论]以生态屏障为指导开展规划管理、生态治理工作,正向作用区域、负向作用区域分别以实现保护目标、防御目标为宗旨,促进海陆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流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方法]基于城乡耦合关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从省域尺度测算2000—2019年黄河流域八省(区)城市、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城乡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分别由0.34,0.35增至0.43,0.4,均呈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的空间格局。时间分异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由“基本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的上升特征,八省(区)平均水平由0.5上升至0.59。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级递增的阶梯式格局,空间异质性突出。从城市系统阻碍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城市人口密度、城镇常住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城市人均GDP,从乡村系统阻碍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领域的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整体上黄河流域城乡耦合协调程度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乡政策和区域规划对城乡耦合起促进作用,资源禀赋对城乡耦合格局产生固化作用。[结...  相似文献   

15.
唐璐  李娟  王丹丹  郭佳瑶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1):235-243,262
[目的] 研究贵州省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耦合协调状况,为进一步推动西南喀斯特山区水资源高效供给与水生态环境维护,统筹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2010—2020年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贵阳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显著提升态势,而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高态势,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失调的演变过程,空间上整体呈现中、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二者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聚集与低高聚集空间关联较明显。影响因子变动较大,且双因子增强效应与非线性增强效应明显。[结论] 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未来应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提升“三水”统筹治理能力,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明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交互关系,为促进地区新型城市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在推演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加权求和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8年二者关系的时空特征。[结果] ①2003—2018年广西城市紧凑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紧凑度指数由0.301升至0.433,高紧凑度城市主要在桂中和桂北,低紧凑度城市集中于桂西北和桂东南两侧,中紧凑度城市环高紧凑度城市分布;②广西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经历了“稳步优化—加速增长”的梯度提升过程,评分由0.363跃至0.574,土地利用效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③广西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由0.408低速升至0.504,协调类型从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过渡,各市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协调类型总体上呈现“点面—簇团—线性带状”的格局演变。[结论] 广西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偏弱、协调关系不紧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2005—201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演变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和测算,探究两大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及其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方法]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以石家庄市作为样本区域,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概念,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两大系统大体趋于同步发展,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二者存在良好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水平由2005年的严重失调阶段发展到2011年的优质协调阶段,整体呈现由低级向高级过渡、耦合互动效应增强的趋势,客观地诠释了石家庄市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动向。[结论]伴随时间的推进和政策建议的相继落实,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河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时空协调关系,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有效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黄河中游19个城市2011—2021年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两系统的面板数据,运用组合赋权、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该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结果]黄河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地区已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阶段。此外,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由西安和郑州市两个中心城市向外呈放射状递减。对外贸易依存度、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对两系统协调度影响较大,且交互因子之间呈非线性加强或双加强关系。[结论]为提升黄河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空间依赖度,应加强区域间合作,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南京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驱动力影响,为科学地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生态保护与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基于江苏省南京市199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 1990—2018年,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林地和水域的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67%,耕地面积减少了19.93%;南京市斑块密度由0.589 0下降至0.512 5,表明总体景观破碎度指数在持续降低;南京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降低了8.13%,其中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影响高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算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指数和经济贫困指数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减轻农村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方法] 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7年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①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中国31个省(市、区)均表现为耦合度大于耦合协调度。②就空间角度而言,中国农村水资源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东南部向东北、西南部扩散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与广东、地处长江中游地带的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最高。③农村水资源贫困与农村经济贫困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产品价格和第二、三产业比例提高会抑制其发展。[结论] 国家应加大或维持对农村原有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加强地区间分工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推保农村水资源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